西西河

主题:内家拳旧闻(1-10) -- 路人甲

共:💬10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内家拳旧闻41

----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剑阁闻铃叙述:

府内派太极拳是肖公卓所创。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称富二爷,与陈微明时有过从,并向陈讲述其习拳经历。这是民初

时的事,当时富二爷就已经40余年不练拳了。因此肖功卓从富英处得府内派之说难以成立。

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触过李瑞东的传人如陈继先、李季英等。因此肖功卓结

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创编出他的太极拳。肖功卓在世时,从未提过什么府内派。其

三传时,才有府内派之说。况且李派传人武淑清长期在保定普及太极五行捶,因此客观上也

为所谓的“府内派”太极拳的创编提供了参考。其实,浪涛东去先生谈的很有道理。当年肖

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远在缀拳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肖氏武艺之全面、精到,

即使与李瑞东先生比也毫不逊色。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杜撰什么府内派,就称以肖

派太极拳也未尝不可。若强称什么府内派,专业学者一番考证下来,难免落个伪拳之讥。本

来是挺好的东西,何苦要自找这番不待见呢?

雍阳人叙述:

关于府内派的称谓,我也以为不太妥当。但是,他们的东西绝非李派所传,这是其一,

因李派传人过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极十三丹”这样的内容,连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学

到,何况外人乎?武淑清老师在门中属于李派第三代传人,笔者称她师姑。关系很好的。武

老师根本就不会十三丹和上述内容,这一点笔者很清楚。其二是,上述内容也绝非肖公卓所

创,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内容。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与李瑞东先生没有可比性,硬要相

比的话似有“关公战秦琼之嫌”。考证历史要真有考证才行,不能靠揣测估计,可以推理,

但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定理。既然府内派传人从来也没承认过是从李派学过拳,而且李派也没

承认向他们传过上述内容,那么绝不可以无中生有地得出您的结论来。李派很保守的,一般

来说象“太极五行捶”传得稍多些,而十三丹绝不向外人传授,不信您就去找李派传人打听

一下。笔者以为,所谓府内派,称谓虽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这一点也不会错。对照一

下李派和府内派的拳谱,可以搞清好多事的。关于肖公卓创拳,此为臆说,根本就不能成立

,也不符合逻辑。至于专业学者他们也要遵重客观历史,也要讲道理。也不能靠主观臆断来

考证历史。

李派第四代传人张绍堂先生曾经和府内派的传人接触过,张先生说,府内派那个传人把

李派也称作府内派,当时就遭到了张绍堂的反对。张绍堂对他说:“李派就是李派,我们从

来就不叫府内派。”据张先生说,府内派之所以如此称呼本派,就是根据当年杨录禅、杨班

侯父子在端王府教拳时所传授的就是这些内容。因李瑞东先生也是在端王府学的太极拳,另

外李派也继承了这些内容,他们就把李派也称作是府内派。但李派却反对这么称呼。

我认为府内派称呼固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比现在的“杨式太极拳”要好,杨禄

禅、杨班侯的功夫、造诣都比杨澄甫高得多。杨家老拳的实战效能很好,也更注重实战和技

击能力的培养。府内派的内容其实是杨班侯一系所传,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考证的。

内家拳旧闻42

----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二

后来者叙述: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进京城入王府所传授的原汁原味的杨式太极拳。但由于

封建保守的门规限制,又由于杨澄甫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修改、定型的杨式大架八十

五式广于传播,反而使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所传之拳鲜为人知。

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正式收徒有二人,一是王兰亭,一是富周。后王兰亭与司星三,李

瑞东等人因与杨班侯反目,创编了“太极五行捶”;而富周则遵守门规不传弟子,只传其子

富英。民国初年,时在东北军任要职的保定市肖公卓得知富英学得杨家全部太极,苦苦追求

,得拜于门下,承其所学。肖公卓先生解放后在保定授徒多人,得其真谛者有翟英波、冉国

颜等人。翟英波又传李正等人。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仅拳法就有十套,即:1、智捶,2、太极大架,3、太极老架,4、太

极小架,5、太极长拳,6、小九天,7、后天法,8、太极散手三十式,9、太极十三丹功,1

0、太极点穴法。这十套拳法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组成了杨式太极拳完整的体系。当年杨露

禅正是凭着这些才在京城称霸武林人称“杨无敌”。否则仅有一套经杨澄甫改编的杨式大架

八十五式是撑不住门户的。

杨式太极拳约十套拳法与当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毫无相通之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

李正先生认为杨露禅当年虽学拳于陈长兴,但陈长兴则学拳于蒋发,蒋发学拳于王宗岳,而

王宗岳则是武当山张三丰所传太极拳的北派代表人物。李正先生认为,陈家沟祖传的拳术不

是太极拳而是炮捶,当然炮捶也是一门很好的拳术,在技击和健身上有其独到之处。但由于

当时陈家沟地处偏僻,闭塞保守,本门拳术不准传给外族人,也不准本族人学习其他拳术。

陈长兴虽违背族规学得了蒋发的太极拳,却不准将这套学于外人的拳传给本族的人。陈长兴

无奈,只好将所学全部传给了外族人杨露禅,岂料杨露禅凭此拳进京城,入王府登峰造极,

待陈家沟人意识到如此绝妙的拳术差点与陈家沟擦肩而过时,陈长兴已年老,不能将全套太

极拳依样传授,只能将太极拳的某些动作和劲路揉进陈家沟原有的炮捶,形成了一个新的太

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杨式太极拳是经张三丰-----

-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传承下来的原原本本的太极拳,而陈式太极拳则是陈长兴或

其后人揉进了陈家炮捶后形成的新的太极拳流派。否则就无法解释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

从套路到拳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是杨露禅向陈长兴学了拳后

即进行了改编,么杨露禅则是比陈长兴或陈王庭更伟大的一位创拳大师。

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传授的十套拳来,与历史上关于太极拳的记载可以接上茬,因唐、

宋时期就有关于“小九天、后天法、长拳”等太极拳前期拳法的流传。另从这十套拳的拳式

演练、名称及功法,也符合中国道家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因此,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的

内容可以推断,太极拳源于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武当山张三丰道士创太极拳或集大成发展

太极拳是真实可信的。

netevil叙述:

按照府内派的说法其传承为杨露禅---富周--富英---肖功卓---翟英波、肖铁僧等---李

正、宋爱琴等。府内派全称为:杨式府内派太极拳。标明了是杨家所创。据李正的文章介绍

,当年杨班侯对其父将太极拳合盘端出感到不满,就把众门人召集起来,要求以后专攻大架

,意在收拳,富周表示愿意跟老师"错下去",并向杨班侯保证不外传,如此才将十套太极功

法保留下来。大意如此。我曾问:杨露禅既然是先练陈氏,在陈氏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此

套拳又那么原汁原味,为什么没有一点陈氏的痕迹,但得不到满意的答复。雍阳人先生所说

"李派拳谱记载,杨录禅当年所得不仅是陈家沟一派的太极拳,而是有几派的太极拳。"我认

为可以解释此疑。李瑞东先生一派太极也源自杨氏,和同是源于杨氏的府内派有如此多共同

之处,似可以按此追溯杨传太极之原貌。至于李瑞东先生所传内容多我认为是李氏跟过多位

老师,后又融会贯通,有所创新。另:有一名贾安树的在《武魂》上介绍班侯传太极拳,为

大架低势,动作刚猛迅速,爆发力强,不知和府内派有无相似之处?

据称:府内派在历史上一直是单传、秘传的形式流传,知者少,流传不广,富英所说缀

拳不练是否谎称?若富英将其拳合盘托出而又和杨澄甫所传不同,必会产生谁真谁假的争执

,这对于受恩惠于杨家的富某来讲,是不义之举。若富英没真本事肖功卓为什么要挂靠到富

英名下?难道就是图个杨氏真传的名声?若真是从李瑞东一系学来为何不以实相告?李瑞东

名气武功也很大,从武功、师承来讲都不逊于富英,肖功卓会舍李而从富吗?富英既不练拳

了陈微明和他时相过从其意何在?此为我的分析。

内家拳旧闻43

----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三

雍阳人叙述:

原来笔者推断的也有错处,将富周一系说成了杨班侯一系,而府内派的源流则是杨禄禅

――富周――富英――肖公卓--- ---一系。愚以为这是可信的。从府内派所传的十套拳法来

看,李派也有相似内容。而且李派所继承的内容更多,李瑞东先生在光绪六年开始从学于王

兰亭,兰亭名永泰、号兰亭。身高体壮,原来习练“十二连拳周岳图”,属心意拳一系。曾

经随直隶总督官秀翁任职保定时,也就是清同治七年,有他的同学富仲权(此人是否为富周

?值得研究。)到保定和他见面,富仲权是位军官,也好武术。两位同学说起了拳勇之道,

富仲权对王兰亭再次(此前富仲权曾在同治乙丑年三月和王兰亭说起过一次)说起了太极拳

的妙处,王兰亭羡慕不已。就在这一年,王兰亭调任京都,在端王府任“管事官”,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大总管”,为从三品官职。这时,王兰亭就到“东都门”(疑为东直门)拜杨

禄禅先生为师,“从学七载”,得太极拳真传。这是王兰亭先生写于同治十三年的一篇序言

中所记载的其本人学太极拳的经过。李瑞东先生在一篇序言中也记载了杨禄禅逝世于光绪初

年。王兰亭从同治七年到同治十三年正好是虚年七年。王兰亭由于年长于杨班侯、健侯等,

尽管王兰亭入门时间晚,所以他们都称王兰亭为大师兄,另外也可能是王兰亭官职高,故而

大家尊重的缘故。关于杨禄禅、杨班侯父子进端王府教拳的事,笔者以为应该是王兰亭所引

荐的才更合乎情理。杨禄禅之所以能将太极拳真谛尽传于王兰亭,其原因是,一因为杨禄禅

看王兰亭人品好,为人忠厚,二是因为王兰亭把杨禄禅父子引荐到端王府教拳,(王兰亭才

有这个能力)杨禄禅对王兰亭怀有感激之情。

根据李瑞东先生写于光绪七年七月三日的一篇序言记载,光绪六年四月廿八日,“忽有

新津王兰亭因奉差由都赴坨,从武经过,顺便到寒舍相顾,晚间闲话,偶尔谈及拳勇,一时

投其所好--- ---”,李瑞东先生与王兰亭在李家的武书房内试手,结果李瑞东先生“三战皆

北”,负于王兰亭手下。但是却当场与王兰亭结拜为师兄弟,从此李瑞东先生随王兰亭进京

,经王兰亭引荐,内务府核准,李瑞东先生进端王府当了庄园处的“田亩总头”,为从五品

官员。由于庄园处的业务是季节性的,所以平时有很多时间学习太极拳术。再加上李瑞东先

生十分刻苦,天资聪颖,在光绪九年,王兰亭将所有“口诀心法”、“各派太极拳谱、及宗

派谱系一并”传之于李瑞东先生。李瑞东后来苦练数载,终于练成了一身出众的太极拳功夫

。关于王兰亭向李瑞东传授心法口诀及各派太极拳谱、宗谱一事,有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九年

所写的一篇题为《太极拳之源起》可以佐证,此文长达两千余字。详细地记载了其师兄王兰

亭及李瑞东先生自己得诀得谱的经过。后来王兰亭先生进山遁入空门,临行前给李瑞东先生

留下了《进山图》一张。相约若干年后在山中相见。王兰亭走后,李瑞东先生仍然留在端王

府内,后来,李瑞东先生要进山和师兄相会,但是那张《进山图》因遭鼠啮,无法辨识,所

以李瑞东并未能践约。王兰亭走后,李瑞东在端王府内任教。外界风传杨禄禅教端王载漪习

太极拳一事,其实是个错误。杨禄禅父子进端王府时,端王才12岁,根本不可能随习太极拳

,端王学太极拳是从王兰亭和李瑞东二位先生学得太极拳,这是李派前辈传人所云,在时间

上更为合乎逻辑。端王先从王兰亭学武术,后来又拜李瑞东为师,李瑞东先生三子李季英当

年还珍藏过,端王载漪给李瑞东先生的拜师贴呢,李季英的弟子张万生亲眼见过。过去对于

外界的风传和唐豪等人的考证,李派传人从来未予理睬。以至于以讹传讹,造成了影响,许

多假的东西被当作历史。到1894年,李瑞东先生进宫作了宫廷侍卫兼教师,后来有江南甘凤

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时年108岁,专访李瑞东先生。甘淡然收先生为徒,将南派太

极拳108势等套路以及绝技钓蟾功传给了李瑞东先生,钓蟾功是一种能直接运用于实战中的气

功功法,也称“天罡大法”,李瑞东先生后来将各派融汇贯通,创李派太极拳,其套路为天

盘拳36势,地盘拳72路(即太极八法奇门拳),人盘拳108势(即太极五行捶)。另外还有器

械套路若干。其余拳法套路全部是继承下来的传统套路,有拳谱资料可以证明各种套路所属

的流派。李派有很多继承下来的传统套路都是单势套路,象八大手、老三推、十三硬架等,

我认为这也是杨式老拳。

我对太极拳的历史很感兴趣,多年来也曾经发表文章进行探讨。我很愿意和府内派传人

进行交流,以便进一步探讨研究太极拳的历史。请把电子邮件地址告诉我,因有些资料我不

愿在网上公开。有一些人十分武断,跋扈之极,又十分无知,未进行考证研究就敢下结论。

和他们无法探讨交流,弄得不好还惹气生,实在是空费精力,最好是敬而远之。府内派太极

拳的内容既然李派也有,那就可以肯定不是肖公卓所创,否则与逻辑不合,府内派传人与李

派传人并无来往,更无传承关系。如果单纯就名气来说,李瑞东和李派太极拳远比富英和府

内派高,流传也比府内派广,影响也大得多。肖公卓如果从李派所学,那他没有任何理由隐

瞒,李派也没有任何理由不予承认。两个流派的亲缘关系是由一个来源所决定的,那就是共

同发源于杨禄禅所传的杨家老拳,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王兰亭写于同治十三年正月的那篇

序言所记载的,王兰亭的同窗好友富仲权很可能就是府内派所说的富周先生,过去的人都有

名、字、号,仲权不是其名,那么就应该是字或者号,这一点还需要府内派来进一步证实。

王兰亭正是由于富仲权的引荐,才到“东都门”拜在杨禄禅先生门下的,这一点由《王序》

的文字记载可证。

综上所述,府内派太极拳正是杨家原传的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无疑,绝非后人所创。

--

内家拳旧闻44

----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四

雍阳人叙述: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不是肖公卓所创

看了netvil先生的介绍,笔者以为杨式太极拳“府内派”所传的内容好象不是什么肖公

卓所创编的,理应为杨禄禅、杨班侯父子在北京所传的内容才对。笔者之所以如此说,当然

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从先生所介绍的内容来看,竟然和李瑞东先生所传的李派太极拳有着

惊人的相似之处。象“五捶”,李派有“太极五行捶”,另外“大架”、“老架”、长拳、

十三总势、小九天、后天法这些内容李派拳谱都有记载,部分内容李派传人也擅长。尤其是

“十三总势”,李派也称“太极十三丹”,在当今李派也属于秘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十

三种动物命名的,确切地说,十三丹既是动功又是拳法。这十三种动物简称“四禽六兽龙、

蛇、蟾”,四禽为:“鹊”、“鹤”、“鸡”、“凤”,六兽为:“猴”、“狮”、“熊”

、“虎”、“马”、“猫 ”,外加龙、蛇、蟾是也。其歌诀云:“长蛇串珠扭腰功,曲伸开

合身体轻。尾能护头头顾尾,柔软功夫第一宗。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

略)”如果netvi先生有拳谱的话,请核对一下看看是否一样?我以为一定会相同的。历史上

确实没有府内派之说,那么为什么会出来一个府内派呢?笔者以为,那是因为当年杨澄甫先

生创编了后来“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而未将杨禄禅原来所传的真东西向社会普及的原

因(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杨澄甫根本就没有将这些内容继承下来)。而另一方面,杨班侯的

一系传人则继承了下来,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儿,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府内派”!大概意思是

指杨禄禅父子在端王府时所传的杨式太极拳法!这应该就是历史的真相!!!若要不信,就

请将此“十三丹歌诀”的开头几句核对一下,我敢肯定没什么大的出入!

李派所传的内容,要比这多多了!李派还有“太极十二形”、“六十四式老架太极拳”

、“太极十三硬架”、八势(八大手)、五步(进、退、顾、盼、定)、“老三推”、“太

极离粘随群战八大趟子”、“太极八掌”、“七十二路太极奇门拳”、“三十七式太极拳”

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功法,比如:(辅助功法类)十二揉球法、操绳法(即抖绠绳)、“八

卦九宫桩”(即用九束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软藤按照八卦九宫方位栽于地面,练习者在其中

穿行挤靠,主要是借助于弹性来练习沾粘连随)等等;还有内功类:“太极十三桩”、“太

极吊蟾功”、“九转还丹功”、“筑基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多种。

器械方面我只举三种:一是刀法,李派所传是“太极白虎十三刀”,二是剑法:李派的

剑法是李瑞东先生所创,称“太极清丰剑”六十四式,枪法是:“太极十三枪”也称“子龙

十三枪”。李派还有用筷子作武器的方法称“太极箸”。

笔者以为所谓的府内派也就是杨班侯一系所继承的,原汁原味的杨家老式太极拳!!!

非常珍贵的!前面两位先生所说的,是因不知内情而失于武断!笔者十分看重杨家老式太极

拳,那才是太极拳的精髓,真正的太极拳!至于杨澄甫先生所创的“杨式太极拳”根本就无

法相提并论!老式太极拳十分注重技击实战的,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太极拳不是实战

拳种”,太极拳的历史让唐豪与顾留馨搅得乱七八糟,掩盖了历史真相多年。李派拳谱记载

,杨录禅当年所得不仅是陈家沟一派的太极拳,而是有几派的太极拳。也就是说“小九天”

、“后天法”、“三十七式太极拳”等也是杨禄禅当年所传的内容。要不李派和府内派怎么

会有这些内容?假如有机会对照一下两派的拳谱,一定会明白很多。好啦!暂时说到这里吧

内家拳旧闻45

---- 乐奂之

一叶叙述:

近观胡朴安《病废闭门记》中记载:“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

,已有十七八年之久……认识乐奂之,奂之河南固始人。……其太极拳极精,能手不拈身,

即将对方打出。……奂之能用空劲,相隔一丈,对方即立脚不稳。……我往时与杨澄甫、孙

禄堂、吴鉴泉推过手,虽一拈手即被打出,但是于有知觉之中,无法与之抵抗,不如奂之之

如行云流水,若然无所事也。……(奂之)出其手,在电灯下,撑开五指,如烟雾之气,蓬

蓬勃勃。如烟雾之气者,即所谓空劲也。”

从文章中看,乐奂之的工夫似乎比孙、杨、吴诸人尚高,胡朴安想试验一下乐奂之的空

劲,但是乐告诉他,他的拳尚不到家,如果试的话可能会很危险。但是胡与乐推手,四次皆

在不知不觉中跌出,手法甚是高明。

贾志浩叙述:

小弟只知道乐奂之晚年在上海过的,他是靠功夫和医术吃饭的。至于隔空劲兄弟实在不

了解,以前认识一位练气功的老先生是乐奂之先生的学生,未见其功夫多少高明。不过据说

乐先生的功夫独到,而且对于禅宗、密宗的功夫有相当造诣,由此看来乐先生的隔空劲似乎

有一些道理,但是没有亲眼看见,没有在这个上面吃过亏,没有被人用隔空劲打过,至于可

信度有多少各位自己看着办了。

根据乐先生的门人裘松林先生(现年83岁高龄)的叙述,乐先生的内功相当了得,曾经

用手掌吸起一张八仙桌,太极拳功夫和医术同样相当了得。

内家拳旧闻46

---- 道家太极

六水叙述:

一,芗老是一位奇才巨子,但是芗老如你所说,学规矩。可其脱规矩太早!为什么这么

说?芗老的功夫并不是无往不是胜的。高处不胜寒!我曾经请益过我老师,我问芗老的功夫

。我老师说,王芗斋先生的功夫并不是高到极顶了。他在天津的时候曾被韩??(对不起,

我没记住)给打败过。这些我就不细说了,有些跑题,我只是说,芗老并没有达到武学的大

乘,还有很多东西他没有,这就是他离师过早,空有聪明,只能自研而成。但真的不得不佩

服芗老的智慧和求学态度以及创新之举!可也是芗老才引得后来很多的人肆无忌惮的编功夫

,“创功夫”,所谓的练几大劲,挑几大筋………… 可笑啊!好似历代各门祖师都是不如他

们一般!这些东西不是哪个门内之密而少人知,而是门内根本没有。我老师曾和我偶然说过

某某人的功法其实是八卦和形意的东西,什么结构啊!瞎编!我曾说过,祖宗留下的东西,

我们可以批判的继承,但不是批判的抛弃。有疑惑可以于体悟中再体悟。不能因自己练的,

理解的不是那么回事就说那谁谁留下的法子不对。杨澄浦先生确如你说的,少年不勤,到父

兄过世时才醒悟。他也是一个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杨门中人也承认,他要是在其父在世

时能下工夫,那他能赶及健侯公,可他还是没有达到那个层次。这也是有智慧,无师的后果

!!!当年王兰亭先生和李瑞东先生都在后来各自的得到了其他的玄门功夫。象李先生就有

道家一绝“五雷掌”。再有李派的钓蟾功那也不是高境界的啦。在太极门里还有一个境界叫

‘神修’,我不能乱说,否则又会找来责难。我懂的不多,但很多人更是浅薄!我说这些本

来是为你们好啊!我记得李兆生先生好象引用过几句古语示人,其中的一句好似是“不是古

籍玄幻,是人迷幻”。我说这么多,我都违背了门规了,可能还是会有人以为我故做高明!

!!继祥先生说的站桩我同意,那就是妙学傻站,这才是出的自然功夫,凡是“呼吸鼓荡”

者那都是曲解了太极拳的内蕴。我每天练拳,站桩都做笔记。为了什么?为了用自己的身体

和体会感受先人的理法的意义。我从来不怀疑先人留下来的东西,我不理解我只能自认是我

的境界和体悟没到。有些东西,书里没有的,我又认为那是先人没写的,那我也要琢磨。我

爱先天,不喜后天。先天无形,无迹,最不好得,但是一点也不烦琐。后天有形有迹,但终

究是在气血上下工夫。人不立大志,不能得大学!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有不行的地方我

自己知道,我也常自己琢磨自己,可我不想有人乱猜,一是没用,二是对你的功夫又有何用

???五趾抓地,那也是自然的工夫,可以为之那的确不对,但是五趾能抓地,这是不可否

认的。是前辈们的总结。这抓地也有一妙,和挑四梢有关,和下盘通“气”有关。

二,芗老的确说的很对。这个对不是我定义的。因为那是我们犹龙派和李派也有的,并

不是我有就对,而是不谋而和,说明了武术是相通的。我老师和我说,太极要有一摸即炸的

东西;太极要练混元力,那是如老树之根千缠百绕的东西,象钢丝床床丝的连接一样。这就

是犹龙太极和李派太极的技击内蕴。我没拜识过杨门的嫡传,我不知道他们那里是不是。可

北派太极和南派太极那是真的不一样!我倒觉得以北派为入手,与南派交替的进行更好。我

学犹龙太极就是与李派交错的学。李派太极在开始时是北派的东西。不知道谈的是不是偏了

。首先说一声对不起,但我想,说出来也算借机会让我们共同增长学识也是好的啊!

三,“气”在太极门里她有,但是北派和南派好象对她认识不一致。“虚灵在中”我认

为就是“气”。以意为主宰,在慢,送当中,练者也不用提气,深呼深吸,那久了也会感到

手臂是沉实的,有一种不是力的东西。不是力是什么?反正不是神仙一类的虚幻,她就是太

极的“气”。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也反对。这主要还是受了很多年的这个气的定义的名相的

阻挠。要是把太极的“气”单独的理解,那就能够渐渐的明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而

还要“在意不在气”的理论了。无为无不为。这是唯物的啊!我的老师对我说过一次“全体

透空”的境界的理。他说那是身内的“气”和大自然的“气”混为一体了。我分析那就是羽

化的前身阶段,这我在《犹龙派太极拳内涵初探》(可能是《武当》第四期里刊出的)一文

中已经提及过。我觉得芗老可能太过于在身相上太用功了!如果他要是再有一位道家的老师

,那我可以肯定,那真的会成为一代宗匠。可惜仍是无师之痛。

四,太极真练,那是真苦!!!我腿也疼,但不疼不出功夫啊!我还会打班侯拳的一些

散式,那运动量也很大。我也是从这上面体会出不练北派,难学南派的道理。班侯拳的发劲

是丹田催动一股劲,脚蹬腿送上脊背一股劲,两臂弹抖又是一股劲,三个劲要发顺了,的确

是很干脆和舒坦。但是也练着练也累。我思索杨班侯先生当年是文功不够,武用已及,练的

是杨式传抄老谱中太极三乘解下乘的东西。因此他没能达到杨禄缠先生和杨健侯先生的另一

种境界。本来由武入道是太极的一部分,可能是班侯先生喜武不喜文,练的过了也为可知。

这我们权当自由的讨论,我也上相对的分析,如果有人能说清楚,那是补了我的认识的不足

,我很高兴,真的:)文不是文化,而是内里修养的“精”,在“三乘解”中叫体育。我还

认为太极得到技艺而费尽精力,那只是以后天养后天,和现代的竞技体育应该道理是一个。

我们门里好象没有那些,都是练先天的东西。李派太极是有外法的,很系统,可人家也是后

天和先天结合呀!我入犹龙门时间不长,大家也许不会相信,我只见过我老师两面。我学的

那些还不及老师的百分之一呢!但已经很是受用了。我以前没有老师练的相片过几天传上来

,大家可以指点。因此,我是知道一个几百年的门派他是有很深的系统的。

内家拳旧闻47

---- 柳印虎

sjm叙述:

柳印虎,河北故城人。曾习形意、八卦多年,在首届国术国考上获中等。不久即与胡凤

山、曹晏海一起拜在孙老门下。柳身体矮胖,尤喜太极拳术并得孙氏八卦剑之传。柳从孙老

学习数月后,即有长足进阶。一次,柳与中央国术馆的少林门科长马裕甫公开比剑。马裕甫

是首届国术国考最优等获得者,功夫颇硬。比试时,双方都用竹剑,且都带上头盔、护具,

头盔配有用钢丝制成的面罩。一交手,柳印虎剑随身变,其剑法、劲势均占上风,马裕甫难

以招架。交手未几,马裕甫已身中数剑,不觉恼羞成怒,遂弃手中之剑,一手攥住柳刺来的

竹剑,另一手去揪柳印虎的面具,欲将柳掼倒在地,双方纠缠恶斗一团。杨松山见状,急忙

上去劝解,将两人分开,遂比试作罢,然高低已分,从此柳印虎善剑,为同人所识。

  柳笃于太极拳,为了潜心研究,心无旁鹜,未参加浙江和上海的国术大赛。柳从孙老习

太极三年,是同期弟子中对孙氏太极拳学得最专的一个,故颇有心得。有人问:"太极拳讲究

用意不用力,是否就是要用意识打人?"柳认为既是也不是。言其是,盖不仅太极拳,任何一

种拳练到高深处,都是意气形之统一,意到、气至、形随、劲发。言其不是,盖修习太极拳

时,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指上述那个意思,而是指要用意随彼、调身于己。用意随彼,目

的是调己之身,以使彼劲走空或失中,同时使已劲合机、中整。并非是用意主动打彼,而是

据彼意,调整好自己,彼不失中,我亦无意打彼,而是接定彼劲与彼洽合,不即不离。彼若

失中,而我中整,则接入彼劲,用其所失,僵则用其僵,偏则用其偏,滞则用其滞,彼重去

之则急,彼轻去之则缓也,此方为太极拳之用意不用力也。故练习太极推手,其要并非是将

彼推倒,如此,则与摔跤无异矣。练太极推手,其要全在于知彼意、调己身,使二者协调如

一而己。一旦练之有成,则与彼一搭手,即能知彼有何不顺,一问一应,即刻为我所用。若

彼技高于我,一搭手,顿觉彼四下皆空,便知自己暴露于彼无遗矣。若功夫相当或相差不远

,摸着彼劲并非全空,而是若有若无,于是需倍加谨慎全神贯注于彼,以洽合彼意,此乃是

太极推手之意义也,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又有人问:"摔跤与推手有何不同?"柳印虎说:"摔跤是无论使用何法,以将人摔倒为能

事,求的是个胜负结果。而推手不过是个修习听彼劲、调己身之方法,求的是个作用道理,

故意义不同。但摔跤至上乘,同样是以巧胜人,以听劲调身为妙。而推手有成,也同样能摔

得人出。故而,初,两者手段不同,理法似异,至上乘则相通。然虽曰相通,其异犹存,摔

跤总是主动欺身,而推手总要劲随彼意。高低成败存乎于当事者,与修习何种技术无关。令

人多推崇太极推手,盖此能健养身性,渐悟天道,且致雅精密,引人入理,非唯技击术耳。

若以为推手乃跌入之捷径,则必自误其身矣。如馆中之马承智、袁伟,皆以善跤称著,当今

海内善太极者,除禄堂夫子外,何人能胜之?以马兄之体魄,即使所用不在道理,我亦难胜,

所谓功大不讲理也。而太极推手,非求功大力伟以跌扑对手为能事,乃是研究互相作用之道

理耳,故要只用其意不用其力,亦无撕搂顶抱之用耳。"

  柳印虎除随孙老习太极拳外,与孙存周、孙振岱、陈健侯等亦多有交流,论及推手入径

之法时,柳印虎说:"与孙夫子推手时,浑然不觉其法,只觉自身气血随夫子之意,时而自耳

侧直冲而上似欲冲出头顶,时而又直落而下身体如坠深渊,自己全然无法把持,用意也罢、

用力也罢,皆无助于事,身体似已不属于自己。此为禄堂夫子之推手,乃造极之用也,然绝

非常人所能企及。至若寻常之推手,以余之经验,不过随彼调身而己。??

"随彼之要,一曰敷,二曰穿,三曰摧。敷者,盖也,无论彼如何变化,我总要通过彼之来劲

掌握彼之重心,使彼之重心变化不离我手。若一旦彼之重心脱出我手,我即陷于被动也。穿

者,串彼之身也。摧者,重心顺彼劲瞬间平动也。随彼劲,并非全随彼劲,若全随彼意,则

必被彼放出矣。随彼劲,要敷彼身、串彼中、摧彼根。比如,若彼之重心前动,我之劲随亦

彼向前,然要串其重心,向其前足尖前一寸至三寸之地面处走劲。走劲之瞬有如用线串住其

重心顺其向前之势往此处接。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劲及时转换重心,则必前栽,至若是

一寸,还是三寸,则视当时情势而定。然而,向前最多不可超出三寸,否则极易被彼借势进

肘或反夺我中。少亦不能少于一寸,否则,彼若脚趾有力,则仍不至前栽。在此范围之内,

彼进,则必栽。撑,则无支点,亦必栽。彼唯有抢先转换重心。若转换不及,我劲顺之一摧

,彼心栽无疑。若彼重心后动,我之劲虽顺其意向后,但我之意要串住其重心,并向其后足

跟外沿至其后三寸之地面处走按劲。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中,则其重心必转换不及,我

略往前一摧其根,敷必后跌矣,所胃走劲不出三寸。敷、穿、摧言之为三,用之只在一践一

裹之中。总之,推手第一要知彼之重心,然后需知如何随彼而动,该往何处走劲。同时要使

自己之重心不为人知。一旦重心被人串上,则必陷于被动矣。

  "调身之要,一曰整,二曰顺,三曰进。整,即整劲也,身体无论怎样变化调整,总要寓

以整劲而不失。顺,通顺也,即重心转换圆活无方、劲势变化通达无碍。我顺,则我易知彼

之重心而不为彼所知。彼顺,则彼知我知。若要'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需要'顺'字上下功

夫。修习之道可从走架、推手中求之。进,对进也。如彼劲左来,我重心潜换于右,左随彼

,而右进。彼劲右来,我重心潜换于左,右随彼,而左进。彼击我上,我重心下潜,上随下

进。彼击我下,我重心侧转(不可上浮),下随上进。总要随化随进,二者同步。进即是化,

化即是进也。二者不可分也。进则要进彼之中,串彼之重心也。"

  时有人论拳曰:"形意刚,太极柔,柔能克刚,故太极比形意高妙也。"柳印虎闻之,颇

不以为然。柳说:"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整刚难求,若无真

人传授内外合一之妙,怕是终生未可得也。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何以判之不如

太极耶?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

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

数人,侪辈中仅见振川、振岱二兄能臻此境。曾则兄亦近于此。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

无刚整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人一

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习太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

年数次大赛,专习太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

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

之柔也。"

  柳印虎又说:"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振岱兄于此劲

甚妙。他震你头,你即头昏眼黑。他震你胸,你即心颤血乱。他震你周身,你即四肢欲散。

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

。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

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

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总之,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

般。然此震劲不可劝用,盖此劲伤人深矣。若施以重手,可使彼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彼中

枢神经,彼即废矣。慎乎之。"

  1932年起,柳印虎在镇江开始传授太极拳,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在教拳中,柳教学互

长。期商,尤与孙振岱过从较密,所得颇多。时江南太极拳名家陈微明、武汇川、叶大密、

陈绩甫、吴兆基等闻柳名,曾先后与柳进行交流,皆盛赞柳技。那时,太极拳家们交流,都

是为研究个道理,并非是为了分出我高你低。故或进或退,或你把他放出,或他又把你打出

,都很自然,很少有红脸的。打的人并未觉着自己就比对方高,被打的人亦未觉着自己如何

丢面子。常常打的人某一手走得漂亮,被打的人跟着一起欣赏。更有,打的人并不知道自己

这一手到底是怎么用的,要求被打的人再挨一次,以找出刚才那个劲的走法,被打的人一般

也不拒绝,故研究气氛较浓。以后柳印虎去杭州时又与黄元秀进行过交流,给黄元秀留下较

深印象。解放后,谈及柳印虎时,黄元秀曾与人说:"习太极拳者众,然多以健身养性为旨。

能得其妙用者,屈指可数。柳印虎后来居上,可入此列。"

内家拳旧闻48

---- 孙禄堂授徒

sjm叙述:

初,孙老命曹晏海演技,曹示以通背、劈挂、滑拳等。观后,孙老曰:"汝之技,无需再

习形意、八卦、太极诸艺,只需换一付腿"。原来,曹上肢已练得颇有功夫,只因步拙腿僵,

故在实战中难合其用。于是,孙老未授曹任何拳架,只授曹"飞九宫"之术。"飞九宫"者,乃

地插九轩,人在其中以所善诸艺往来穿梭(《拳意述真》中论之甚详)。数月,经孙老悉心教

授,曹之步法由拙渐活。于是,孙老又授曹散腿之用。所授散腿皆由八卦暗腿演化而出,因

曹已有"飞九宫"之基础,故能得此散腿之用。

  孙老之用腿与众不同,教授时,孙老将双手背于身后,对曹说:"我不用手,只用腿,你

随意攻守,注意,三秒之内我必起腿。"言罢,孙老潜步走近,曹刚要出拳或出脚,孙老的脚

已抵在曹的心窝处。如此反复多次,总是如此。曹总是夺不着先机,又挡不住、化不开、躲

不及,而孙老的腿法很简单,就是一抬腿而已。原来,凡人用腿必先移重心,否则无法平衡

,故腿动必先肩动。所以,只要集中注意力,在对手出腿时,一般还是可以作出反应的。然

而,孙老出腿时,却无这种迹象,故使人防不胜防。于是曹晏海问:"孙老师,您出腿时,怎

么全身竟无一丝迹象,好像凭空出来了一腿?"孙老曰:"这是因为我周身各处都能作为重心,

故能出腿时与出腿前一个样。所谓暗腿、第三条腿就是指这种功夫。此需有一定内功基础,

才能做到"。于是,曹又得孙老内功修养之传。从此曹只食素,不食荤,以后练成轻功,有"

草上飞"之美誉。

  孙老教授曹晏海近身用腿之法。两人相距咫尺,孙老对曹晏海说:"近身亦可用腿,抹踢

即是一例。"于是要曹任意进攻。两人相对瞬间,曹突抢中门,孙老一腿早到--膝顶、腿旋、

足发,曹急后跳,仍被孙老的腿抹中,曹当即栽倒在地,脸色陡变,虚汗如雨,好一会儿,

才得恢复。曹晏海说:"孙老师,您这一脚虽然只是抹了我一下,却使我不仅痛入骨髓,而且

心如电击,好像整个内脏都散了"。孙老曰:"此为内劲这威力"。接着,孙老详细讲解了抹踢

的练法、用法、变化和走劲。该腿踢出后,在空中的轨迹像个"8"字,速去速收,倏乎若电劲

。退一动,就要蕴涵、潜换着足之踩踏、膝之冲顶、腿之旋搓、脚之贯劈,要一气贯穿。其

特点是,不仅踢出后要力贯足底,而且整条腿都要有浑圆劲,也就是即使对手躲过了膝顶、

足踢,只要被腿抹上同样能发出威力。甚至在脚下潜回收的过程中亦有用足跟劈钉对手之意

。非得有很好的控制和利用自身重心变化的能力并辅以一定的内功,才能在实战中用好这一

腿。由于曹晏海此时通过"飞九宫"的练习在控制自身重心和内功修为上均有明显进步,故能

在月余的时间内初步掌握了此腿的用法。

内家拳旧闻49

---- 犹龙派太极

六水叙述:

王逸樵先生是我的师叔爷.当年在天津海关曾任一处长之职.他打的那也不叫"龙形太极"

.那就是"犹龙四气".因为形若龙动.首尾相连,下盘都是旋转,所以外人名之.据我老师说,好象

山东倒有一个"龙形太极",但是,当年曾有前辈亲自去过,一看那不是"犹龙太极". 培元尘.门

内还叫裴远尘,不能一定,可能是地方语音而使名字发生变化.他是武当山的紫霄宫的道人.和

尚之谓不知何人所造?我门内还不知道他是不是和尚或是道人吗:)?乱认宗祖在早时武术界是

不允许的.那种后果也是我们今人所难想象的.

当年,司星三祖师本来是练的杨派太极.后来在北京外城遇到裴远尘道长.据说那时裴祖师

已经一百多岁了,但仍如三十几许!因为有这么一段话曾世代口传下来.裴祖师和司星三先生(

两者称谓只能这么称呼了)来到其府上,见正堂正位供着三丰祖师的牌位.裴祖师笑着说:"嗨!

你还真行,还供着我的老师的牌位呢."当时,司先生很是生气.说:"我善待与你,你怎么能这样

无礼?"裴祖师笑着说:"你看你年届天命,就已经满头白发.我已过百岁,却是一头青丝."这就是

裴祖师年龄的得知由来.

此拳是三盘同练,以应天地三才.这您可以看<武当>今年第四期的我的拙作"犹龙派太极内

涵初探"一文.中下盘是显之于外,人可见之.上盘是神练之所,外行难见,见了就不是犹龙太极

,也练不出功夫. 看着难,其实不难.因为和别的太极不一样,所以看着不舒服,不理解.

当年陈发科先生的大弟子,马天行先生赠给张振之师祖爷一首诗中说:"斜肩吊背真难看,

位置自然有高见."练犹龙太极很苦,也很难.每天都要走"一字线法",她是别家所没有的,练犹

龙太极所必须的.说中下盘就是指的她的作用.

内家拳旧闻50

---- 南京中央国术馆

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于1928年6月,发起人张之江(1882-1966)任馆长、李景林任副馆

长。该馆工作范围包括开展武术研究、教学、编辑出版武术刊物,进行全国武术管理。馆内

设理事会为权利机构。初期设少林门、武当门负责业务工作。旋弃两门,改设教务处、编审

处、总务处。该馆教学强调泛学博通,要求学生练打兼能。提倡武术竞技化,设摔(摔跤)

、打(散打)、劈(劈剑)、刺(刺枪)为主课。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办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简称“国术国考

”)。国考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

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角门”,持械对抗的“刀剑门”(短兵)和“棍枪门”(长

兵)。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经

三轮角逐,取中最优等15名: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张英振、窦来庚、杨法武

、杨士文、顾汝章、王成章、朱国祯、张维通、朱国禄、马丕智、胡炯。

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国术场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

,来自该馆和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考试。这次考试项目中正试增加了“搏击”(拳击)

这次国术国考共取甲等43名。其中拳术对试(散打)13名,长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

,搏击(拳击)重、中、轻3级共9名。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甲等,以鼓励女性习

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