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 -- 科大胡不归

共:💬1701 🌺436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洋跃进”的后遗症

文革之后,发展经济成为决策层最关心的事情。1978年,提出了建设十个大庆十个千万吨钢铁基地之类的口号,基本思路就是用石油之类原料出口换取外汇,然后购买先进成套设备,建立一系列先进的骨干企业。当时和西方签订了很多合同,需用外汇很多,但是十个大庆不是说有就有的,所以最后计划最后实际是破产了。无力购买成套设备,应该就是这次紧缩中的情况。

顺便说一句,宝钢就是那次洋跃进计划幸存下来并且相对成功的。当年从日本和德国引进设备的规模是空前的,为了给外国专家安排住处,还专门建造了宾馆。当时和后来,对这次引进的批评很多,但是当时,引进的确实是先进技术,外国专家的态度也相当负责,有的设备出了问题甚至让外国专家自杀了——当然,是死脑筋的日本人。

今天中国成了物资生产和外汇储备的利维坦,很多人就不容易想起30年前中国的外汇和物资的窘迫程度,基建规模稍微大点,进口稍微多点,经济就过热,外汇就告急。其实那次洋跃进的引进总盘子,好像也就几百亿美元。

之所以没有变成危机,是因为1981年开始紧缩,搞了个新八字方针,和60年代初的三年调整的八字方针有点象。基本手段就是控制政府开支,缩减基建规模,控制进口。

还有那个5%增长率,其实能够连续20年实现5%增长,在发展中国家已经算优等生了。当时世界上,根本不认为中国这种大规模的经济体能够连续几十年实现接近两位数的增长——中国自己都不相信。当时著名的“翻两番”口号,折算成年率就是7.2%,放在今天就是连保底的8%都不到的低速度了,可当时提出的时候,都说是雄心壮志,不相信的人太多了。

后来之所以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期,是因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企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大、还有更后来的房地产、汽车等等,根本就没被多数人想到。中国经济,就这么干着干着就增长了。邓小平说是摸石头,还就是摸石头,通盘计划可能有,可往往最后成功并不是因为照计划做了,而是计划照着现实改了。

具体情况未必准确,当时我连小学都没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