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重温明末甲申山海关之战 -- 温相

共:💬13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大顺军、清军和吴三桂三方军事力量对比

二:大顺军、清军和吴三桂三方军事力量对比

李自成究竟率领多少军队前去山海关和吴三桂展开较量呢?考诸史料我们暂时看到这样几种版本:

1.《清世祖实录》中说李自成是率领大军二十万东行。

2.《明史》采用实录的说法,也取二十万的说法。

3.顺治朝《东华录》不采用以上说法,只说自成统兵十余万。

4.《明史纪事本末》和《遇变纪略》只说自成率兵几万,其中《明史纪事本末》卷78说自成率兵万东行。

5.《四王合传》(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中介绍自成率兵六万东行。

6.《明季北略》中说李自成率领大军四十万。

7.《东明闻见录》中说李自成率兵六万,号称二十万。

8.《辛已丛编?吴三桂纪略》也说自成统军六万东行。

以上是古人的考证,今人中明末史学者顾诚根据山海关人佘一元的山海关人佘一元《山海石河西义冢记》和清康熙八年的《山海关志》考证李自成率军将近十万,如果加上民工在内则有十几万之众。

我们从自成在西安建都以后领军进攻北京的军队总数以及留守山西一带驻防的总体情况看,自成带往山海关的军队应该在六万到十万之间,不会超过十万军队。更不会有什么四十万之众,这不过是当时满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夸大其词罢了,等到清末的时候,连官方自己也修改了口气。

下面再看满清方面的军事部署,这里面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满清官修史料很少正面交待出兵人数,而军事编制上连《清史稿》上也承认经常具有时代的痕迹,也就说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加以损益。所以,想要确切的知道清军在入关的具体兵丁其实是办不到的,也只能笼统的接近事实而已。

1.满清最具有政治权威的皇帝的亲笔之作《大义觉迷录》卷一载清世宗《上谕》说:“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这里说清军进入山海关战场之时是十万之多。

2.朝鲜方面的当时记载只说:“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而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朝鲜《李朝仁祖实录》七)具体兵丁也没有说。

而后代学者多数根据朝鲜方面的这个记载来判断清军的总人数应该在十万上下,因为按照满汉蒙八旗在籍的军人总数十二万六千余人的基础上断定如果是三分之二的话,那就是八万以上,明末史专家孙文良考证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时带有大军十三万,号称二十万,以后有些人质疑这组数字,然而始终没有具体的列举出来努尔哈赤究竟率领多少人马进攻宁远,迄今为止没有足够的东西驳倒孙文良所引证的史料。如果从孙文良的这个数字判断的话,当时清军整体军队应该在十五万以上,那么按照三分之二的说法应该在十万以上。

我们透过《清世祖实录》和《清史稿》等正面介绍清军入关历史的资料看,清军这一次入关是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的,而且,清军尽管对农民军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考察,但是,对于农民军的战斗力还是从来没有亲身尝试过,所以,决不可能掉以轻心,也因此调动倾国之兵来争是在情理之中的。特别是在山海关之战、怀庆之战以后,多尔衮仍旧改变阿济格单独追击李自成的决定,除了阿济格所部八万人以外,增调多铎本来南下的劲旅合并一起追击李自成,足以说明清军对镇压农民军的严肃态度。潼关之战打响以后,清军正面进攻始终在人数上不处于弱势,其时顺清双方已经交过手,清军仍旧给予高度的重视。即便是阿济格统军西上时,仍有八万之众,抽调山西一带精兵悍将。(根据根据顺治元年十二月十三日清宣大总督吴孳昌启本,原件藏第一档案馆,另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也有介绍)而且动用了先进的火器红衣大炮,可见,在山海关之战开启之初,多尔衮是不可能也不敢轻视农民军的,这点从他使用吴三桂打前阵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吴三桂方面的明边军力量历来争议比较少,一致的看法是在四万到五万之间,其他人丁八万左右。辽东军阀历来有贪报、隐瞒的恶习,所以,吴三桂一部的军马并没有原来他自己吹嘘的那么之多,但是,吴三桂一部因为在历次战争中善于保存实力,所以,比较明军其他部队战斗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自成统军东行其实是冒着绝大的风险的,然而这一点自成内部的高级将领们甚至包括自成自己都浑然不觉,刘宗敏公开说:“不足当京师一角,用脚尖踢倒耳”(《谀闻续笔》卷一)他们没有把清军的人马计算在内,更没有想到精锐的满蒙八旗主力会和吴三桂联合起来,自成的军队在单独吴三桂上虽说略有多余,却是余者有限,而对付清军不仅战略上未予充分重视,就是人数上也不占任何优势。

(未完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