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兴亡自有道,盛衰岂无凭 一 -- 毛锥子

共:💬9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兴亡自有道,盛衰岂无凭 一

兴亡自有道,盛衰岂无凭

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学习笔记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是陈寅恪先生学术杰作《唐代政治史论稿》的下篇。本篇名曰学习笔记,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唐振常先生为这本专著所做的导读《<唐代政治史论稿>学习笔记》之学记笔记。陈先生观点博大精深,唐先生的导读精确详细。我当日在深受教益的同时。不免有些愚见狗尾续貂,今日一并整理出来附其后,以博方家一晒。本人愚见皆以“按:”开头。

何谓外族盛衰之连环性,陈寅恪先生开篇解题,因此段极为精彩,本人当年阅读时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故不得不节录陈先生原话以记之:,“所谓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即某甲之外族,不独与唐室统治之中国相接触,亦同时与其他之外族相关,其他外族之崛起或强大,可致某甲之外族灭亡或衰弱,其间相互之因果虽不易详确分析,而唐室统治之中国遂受其兴亡强弱之影响,或利用机缘,或坐承弊害,故观察唐代中国与某甲外族之关系,其范围不可限于某甲之外族,必通览诸外族相互之关系,然后三百年中国与四夷更叠盛衰之故始得明了,时当唐室对外之措施亦可略知其意。”

按:陈先生观察问题方法,不单看单独相互关系,更着眼于全局之相互关系。此说发表后,不独为治唐史学者所用,亦为治宋史学者所重视。李华瑞先生在《宋夏关系史》第十一章《宋夏与辽的三角关系》中就有言道“陈先生关于要明了唐代中国与某甲外族之关系,其范围不可限于某甲外族,必通览诸外族相互之关系的意见,对研究北宋与西夏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宋夏关系,自李继迁反宋至宋亡时前后经历150余年时间。其间两国处于敌对状态时间约有四分之三以上。故我有一愚见,明了宋夏之和战事宜,实乃理解北宋政治之关键所在。而明了宋夏与辽之间三角关系,更是此关键处之一大关节。读史不细者,历来将拓跋党项视之为一边疆小族,以为以宋之庞然大物,居然连西夏这一撮尔小邦都搞不定,此为弱宋之铁证。此说可谓皮毛之见,肤浅之极。仅举一例考辩之:

宋太宗雍熙二年,上遣田仁朗、王侁、李继隆驰传发兵讨李继迁。四月浊轮川,继迁拒战,丧失五千余;麾下没邵浪、悉讹及兔头川东、西诸族皆破;侁又破保、洗两族,俘三千人,降五十五族。夏州岌伽罗腻等族附继迁。六月,内客省使郭守文击之, 诸族皆破灭。按说此时李继迁灭亡之日已屈指可数,但宋太宗却功亏一篑未竟全功。何以如此?不解宋夏辽关系者往往将其解为太宗不善用兵之故。而将此处放之于宋夏辽三国关系之大局考虑,答案则一目了然。李继迁不灭,当因雍熙三年一月雍熙北伐开始,太宗将王侁、李继隆等调到北边伐辽之故。当然李继迁也非庸才,“春二月,继迁初降于契丹。乃遣张浦持重币至契丹请附。契丹主隆绪意未决,西南招讨使韩德威言:“河西为中国右臂。向年府州折氏与银、夏共衡刘汉,致大兵援应无功;今李氏来归,国之利也。宜从其请。”契丹主纳之。”此后李继迁咸鱼翻生,辽之外援实乃最大原因。不仅如此,“继迁既受契丹官,兵势稍振,自以五百骑款契丹境,言: “愿婚大国,永作藩辅。”时契丹将耶律盼与宋战于泰州,不利。契丹主欲使继迁牵制宋兵,许以公主归之。”

李继迁以一小小藩族首领身份,竟能趁辽宋大打出手之际尚大辽公主,其在平夏诸族中领袖地位,一举奠定。西夏之兴,肇始于此。此处亦陈寅恪先生“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一力证。只不过主角由“唐“换为”西夏“罢了。此后一百余年间,辽夏宋三国互动关系更有极复杂之发展,或辽夏联合拒宋,或宋辽联合制夏,一幕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剧情频频上演,读史者怎可不详察之,慎思之,明辨之?(本处所用史料全部采自《西夏书事》卷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