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兴亡自有道,盛衰岂无凭 一 -- 毛锥子

共:💬9 🌺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兴亡自有道,盛衰岂无凭 一

    兴亡自有道,盛衰岂无凭

    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学习笔记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是陈寅恪先生学术杰作《唐代政治史论稿》的下篇。本篇名曰学习笔记,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唐振常先生为这本专著所做的导读《<唐代政治史论稿>学习笔记》之学记笔记。陈先生观点博大精深,唐先生的导读精确详细。我当日在深受教益的同时。不免有些愚见狗尾续貂,今日一并整理出来附其后,以博方家一晒。本人愚见皆以“按:”开头。

    何谓外族盛衰之连环性,陈寅恪先生开篇解题,因此段极为精彩,本人当年阅读时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故不得不节录陈先生原话以记之:,“所谓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即某甲之外族,不独与唐室统治之中国相接触,亦同时与其他之外族相关,其他外族之崛起或强大,可致某甲之外族灭亡或衰弱,其间相互之因果虽不易详确分析,而唐室统治之中国遂受其兴亡强弱之影响,或利用机缘,或坐承弊害,故观察唐代中国与某甲外族之关系,其范围不可限于某甲之外族,必通览诸外族相互之关系,然后三百年中国与四夷更叠盛衰之故始得明了,时当唐室对外之措施亦可略知其意。”

    按:陈先生观察问题方法,不单看单独相互关系,更着眼于全局之相互关系。此说发表后,不独为治唐史学者所用,亦为治宋史学者所重视。李华瑞先生在《宋夏关系史》第十一章《宋夏与辽的三角关系》中就有言道“陈先生关于要明了唐代中国与某甲外族之关系,其范围不可限于某甲外族,必通览诸外族相互之关系的意见,对研究北宋与西夏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宋夏关系,自李继迁反宋至宋亡时前后经历150余年时间。其间两国处于敌对状态时间约有四分之三以上。故我有一愚见,明了宋夏之和战事宜,实乃理解北宋政治之关键所在。而明了宋夏与辽之间三角关系,更是此关键处之一大关节。读史不细者,历来将拓跋党项视之为一边疆小族,以为以宋之庞然大物,居然连西夏这一撮尔小邦都搞不定,此为弱宋之铁证。此说可谓皮毛之见,肤浅之极。仅举一例考辩之:

    宋太宗雍熙二年,上遣田仁朗、王侁、李继隆驰传发兵讨李继迁。四月浊轮川,继迁拒战,丧失五千余;麾下没邵浪、悉讹及兔头川东、西诸族皆破;侁又破保、洗两族,俘三千人,降五十五族。夏州岌伽罗腻等族附继迁。六月,内客省使郭守文击之, 诸族皆破灭。按说此时李继迁灭亡之日已屈指可数,但宋太宗却功亏一篑未竟全功。何以如此?不解宋夏辽关系者往往将其解为太宗不善用兵之故。而将此处放之于宋夏辽三国关系之大局考虑,答案则一目了然。李继迁不灭,当因雍熙三年一月雍熙北伐开始,太宗将王侁、李继隆等调到北边伐辽之故。当然李继迁也非庸才,“春二月,继迁初降于契丹。乃遣张浦持重币至契丹请附。契丹主隆绪意未决,西南招讨使韩德威言:“河西为中国右臂。向年府州折氏与银、夏共衡刘汉,致大兵援应无功;今李氏来归,国之利也。宜从其请。”契丹主纳之。”此后李继迁咸鱼翻生,辽之外援实乃最大原因。不仅如此,“继迁既受契丹官,兵势稍振,自以五百骑款契丹境,言: “愿婚大国,永作藩辅。”时契丹将耶律盼与宋战于泰州,不利。契丹主欲使继迁牵制宋兵,许以公主归之。”

    李继迁以一小小藩族首领身份,竟能趁辽宋大打出手之际尚大辽公主,其在平夏诸族中领袖地位,一举奠定。西夏之兴,肇始于此。此处亦陈寅恪先生“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一力证。只不过主角由“唐“换为”西夏“罢了。此后一百余年间,辽夏宋三国互动关系更有极复杂之发展,或辽夏联合拒宋,或宋辽联合制夏,一幕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剧情频频上演,读史者怎可不详察之,慎思之,明辨之?(本处所用史料全部采自《西夏书事》卷一)

    • 家园 此处似乎很糊涂呀

      读史不细者,历来将拓跋党项视之为一边疆小族,以为以宋之庞然大物,居然连西夏这一撮尔小邦都搞不定,此为弱宋之铁证。此说可谓皮毛之见,肤浅之极。仅举一例考辩之:

      .....

      按说此时李继迁灭亡之日已屈指可数,但宋太宗却功亏一篑未竟全功。何以如此?不解宋夏辽关系者往往将其解为太宗不善用兵之故。而将此处放之于宋夏辽三国关系之大局考虑,答案则一目了然。李继迁不灭,当因雍熙三年一月雍熙北伐开始,太宗将王侁、李继隆等调到北边伐辽之故

      雍熙北伐的主动权应该是掌握在宋太宗手里的,他咋就不能等到彻底剿灭李继迁再来北伐呢?

      这不就说明宋太宗不了解“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的集中火力原则(当然原话他是看不到听不到的了),本质上就是不善用兵嘛

      李继迁都被“伤”成那个样子了,还是“断”不了,这可不就说明宋“弱”嘛

      • 家园 1,建议您去查查“地斤泽”的含义

        2,建议您去想想为什么宋太宗要在雍熙三年北伐。

        3,“伤”和“断”这两个字太过空泛。道理谁都懂,但具体何为伤,何为断,您可有清晰判断?此处就不掉书袋了。以时事为例,911后美军横扫阿富汗塔利班与基地组织时,可谓“伤”乎,可谓“断”乎?若为前者,美国亦有主动权,为何不去等“断了”本拉登,再去发动伊拉克战争?如今塔利班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基地组织在全世界亦愈加猖獗,那个本拉登生死,美国人现在都不知道。请问,今日阿富汗,可说明美国弱否?

        4,本人从未否认宋弱。但不屑那些肤浅的皮毛之见,当然皮毛之见不是错误之见。宋自是“弱”,但当有原因,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可佐证。读史者慎思明辨,切不可囫囵吞枣。

    • 家园 这个,俺斗胆说一句

      真的没看出有多么高明来。

      当时宋西夏契丹,很典型的三国征战。西夏作为小国,在被一方进攻而危急的时候选择投向另外一方;而作为大国的宋和契丹则阻止对方完全取得西夏,这是最起码和基本的常识性博弈吧?

      另外宋在军事上比较弱是同其他的汉人王朝对比的出的。无论是秦,两汉,隋唐还是后来的明,其在北方都有强敌,但是都在初期之后战而胜之起码保持均势。没有像宋朝那样,摆明了就是打不过的。

      • 家园 您的话太高深,我看不懂

        第一段,您认为谁不“高明”?

        第二段,不懂啥叫常识性博弈。

        第三段,汉人王朝多了去了。“强敌”到底是哪些,这些,嘴巴一张很容易,让别人理解就难了。

        • 家园 呵呵,俺就是走过路过随便说说

          在任何一个领域内,先贤大牛都被人敬仰,俺完全理解和尊重这种感情。对陈寅恪先生,俺也是很敬仰的。

          1. 陈先生那个关于【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者】的说法,俺没有看出来有多么高明。我不了解陈先生那个时代这个方面的认识,可能在当时的确是发人所未发,但是到了现在,无论是从地缘政治理论还是从博弈理论出发,应该都不难得出陈的这个结论。

          2 呵呵,三国演义中国人最熟悉了

          3 秦汉有匈奴,隋唐有突厥,明朝有蒙古,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汉人从不缺乏敌人。但是只有宋朝,从来没有占到过上风,也没有控制长城。

          汉人传统上是蔑视蛮夷的,历史也是汉族中心史观,不过到了现代,西方人的以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对抗的视角来解读历史的成果已经很多,看起来很多也是很有道理的。

          • 家园 不知道您有没有读过《唐代政治史论稿》?

            1,如果您没读过,而又对历史感兴趣,那我非常推荐您读读。我这篇只是一个学习笔记,而且还没写完(本来已经写完了,不过我又想再补充点东西,越写越多,越写越散,再加上快过年了事多,就滞住了。),如果您从这篇帖子看不出陈先生的高明,那是我的问题。

            2,我觉得中国人熟悉不熟悉三国演义和宋辽夏三国的博弈的关系不大。而且宋人辽人西夏人对三国的认识未必在现代人之下。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3,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我正在写的。写完了再向您请教。不过,我个人觉得,还是去看看历史,讨论这个问题比较合适。这儿只说一句,辽是个国家。国家和部落联盟,和汗国之类,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他们的皇帝带着贵族四时捺钵,冬天钩鱼春天打天鹅,但不能否认辽是个国家。

    • 家园 老板不仗义,养寇自重是必须的,石守信后人那时候在干什么
    • 家园 这这这不是黄祸倒流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