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来与重耳兄争鸣一下,揭开《诗经》的面纱---《周南》 -- 弦音醉舸

共:💬21 🌺1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来与重耳兄争鸣一下,揭开《诗经》的面纱---《周南》

2009年,儿子5周岁,我开始给他讲诗经的故事与知识,都是自己辅助一定资料独立研究的“成果”,说不定也有一些创见在其中,儿子很享受这个学习过程,但是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是很困难的,这样的解读过程,持续了几个月(两三天讲解一篇,并背诵)后停止了。另外自己一直有个观点,并依据这个观点推荐朋友们的小孩读诗经(而不是什么三字经,千字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日常运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的机率很多,特别是孩子牙牙学语的时期,唯独四字音节的话语特别少,给予这方面的训练,会对孩子的语言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且凡是四字独立成“语”的整体上都是很“文气”的,换个词叫做“雅”。

-----------------------------------------

开始给儿子讲解《诗经》了,将《诗经》作为他入学前启蒙教育的教材,我有自己的理解。最看重的,是诗经中有着大量农耕社会口耳相传的自然知识与生活经验教化。

比如《关雎》,由东方大苇莺在芦苇丛中泣血狂鸣(追逐雌鸟的时候要不停歌唱,交配后更是在巢址附近高枝上狂吟,守护雌鸟,守护生存空间,直到雏鸟会飞),取类比象至人类间的求偶与婚育;更从荇菜的四季变化的反复吟唱中,将男女交往的过程和礼仪一一道明(从寤寐求之--相思,到琴瑟友之--琴瑟合鸣,一个是两人交往彼此合适,另一个层面的意思有门当户对;到钟鼓乐之--敲锣打鼓迎娶进门),发挥一下想象,这在远古的农耕时代,长辈们在田间或者闲暇时,欢乐歌唱,传唱着祖辈们相传千年的婚姻观,礼仪观,潜移默化中,给了孩子们人生最基础的教育。

如果说《关雎》是对那个时代男子的教育,那么《葛覃》便是对那个时代女子的教育了:没有脱离奴隶制,女子也是需在农场中工作的,我给儿子讲,这首诗写的是古代放寒假的故事,他就非常有兴趣听了。那个时代,一个女子比较常见的工作便是在农场中种植葛藤,等到秋天收割的时候,她还要将葛藤加工编织成衣服,一年忙碌,等这些工作都完成了,那她就有自己的假期回家看望父母了。这首诗里充溢着劳动的快乐,劳动的过程并不枯燥(至少教育孩子,要在劳作中找到劳作本身的快乐),葛叶萋萋的5-7月份以及盛夏时分,金翅雀们数十只或上百只在葛缘往返飞翔,且求偶期时情歌动听,低声叙鸣如蟋蟀弹琴。等到秋天收割完葛藤并加工成衣服的时候,又能享受到创作成果带来的愉悦(服之无斁),再也没有手工劳作做出精品的成就感让人愉悦的了。

再说《卷耳》,历代的解说,都将其理解为思妇诗,大错特错,什么因思念没有心思采集苍耳,一浅筐都采不满,几千年的儒家教育,让学者们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怎么能真正理解农耕文明。误解来自于开篇“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其实这是类似于现代的谚语,农民们将农耕最直接的经验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已:那遍地开花极易生长的繁缕(苍耳),偏偏不能在在种植筐柳(沙柳,因常用来编筐,故又名“筐柳”)的沙地上生长,我心中思念的苦闷阿,就像这沙地的寂寞!这篇是对当时社会官宦子弟或奴隶主子弟的教育要求阿,男儿当壮游四方,去寻找那“真人”“真知”,当不畏艰难困阻,当到达山坡,人马疲惫时,喝点小酒解解乏就行了;当艰难爬上高高山岗,马儿累得视物昏花,人也疲惫难堪时,又有什么要紧,来大杯的酒吧,就能不为疲惫所伤,即便到了艰难险阻的石头山顶,马儿劳损至极,仆人腿脚抽筋,又有什么好惊呼退缩的呢?!这后半段的关键字在“吁”,历代将其解释为悲观的叹息XU,那么整首诗的格调就完全变了,我的理解,“吁”字当读yu,是动词,通籲,呼天而告的意思,例见”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书·召诰》 “,那么”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的意思就是,就算你到了翻不过去的高山,马病倒了,仆人抽筋无法再给你帮助了,也没必要惊呼吧!

举《国风》前三篇的重新解读为例,《诗经》其实是农耕时代最好的育儿教材,有极丰富完美的自然及意象,有中国传统的礼仪,有中国文明源头活水的价值观,为什么不将它作为我们育儿的教材呢!

----------------

未完待续。。。。。。

关键词(Tags): #诗经(大圆)通宝推:上古神兵,重耳,朴石,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