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纯属闲聊】从万兹兄的回贴聊起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70 🌺16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华文明也不是一直以道德为导向的

至少在法家占主导的那段时期不是,不然也不会有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之争。

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规范。它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创造的精神产物。目的是使被统治者自愿的放弃自己的利益,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因此阶级社会的道德往往是一种最卑鄙的双重标准。辨别一种道德是否有这样的双重标准,主要看统治阶级是否在把自己的利益等同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要求被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虚幻的集体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忙总的立论应该在这里,不应放弃社会弱势阶层的个人利益去服从统治阶层的双重道德标准或对统治阶级有利的道德标准。不过他话说得过激了一点,给人的感觉是在完全否定道德在社会功能上的积极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道德观去衡量,中国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应该以周礼为代表,秦汉之后是儒家文化发展出来的礼教,四维五常等等(所谓以德治国),而西方多以宗教作为统治阶级的道德意识形态。

而改革家或革命家需要打破旧有的阶级固化而提倡阶级之间的流动性,所以往往需要弱化甚至完全消除旧有统治阶级道德观的影响。这点上商鞅那派的法家做得比较彻底,完全否定道德的作用。其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就象趋利避害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一样,这本身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基本思辨之争就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其对应的思路是不依靠道德使人人为善,而是用法律使人人不作恶。不过法家过于没有人情味,一切以利益为导向,非常冷酷,一般人确实受不了,社会发展上也容易走向极端,最后秦亡汉代,不得已引进儒家,义利之辨由是千年不绝,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现在中国社会的变化程度与变化速度跟先秦时候很相似,非常剧烈,内外部环境也很像,外部目前是老美在行齐恒之事,内部打烂了旧有的阶级结构(主要是老毛的功劳,比比商鞅,难怪他当时有死后身败名裂的觉悟)但还没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结构。有人想吸取法家的成功经验再造一个无敌的大秦帝国也可以理解,难怪现在这么多人想走中帝国的道路。

至于道德本身,实质上还是为脱离人的动物属性而适应人的社会属性存在的,所以永远无法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以道德为标准去完全割裂。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中,每个人的标准与底线也有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律,如以善良来克制过强的欲望等等。这点在一个资源较少人较多的社会环境里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历史上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时期多是因为要么外有强敌要么是自我封闭等原因导致人口众多资源紧张的时期。这种时候道德往往带有更强的个人品德特性,对个人的约束成分也越多。

丛林法则倒是一直都存在的,不过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老老实实耕田种地仅维持温饱,结果却被黑道威逼勒索饥寒交迫,我们道德上肯定是同情这个弱者的。但如果有人选择加入黑道砍人无数,最后在与别的黑道的利益冲突中被人砍死,我们说一句基于丛林法则不会同情弱者也不会为他流泪并无任何不妥。所以关键还是看你道路的选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