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纯属闲聊】从万兹兄的回贴聊起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70 🌺16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纯属闲聊】从万兹兄的回贴聊起

    讨论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是呢?如果说从讨论退到表明立场,多少有些无趣.在西西河刚发生的讨论(或者说是争论)中,以万兹兄为代表的观点很有意思,但是呢,说得不到位。

    他的帖子前半段,我读得津津有味。但后半段,直接跳出个中华文明。就比较突兀。

    特别是这段:

    可以把和拜物教对应的叫做道德派。目前看来,社会上拜物教占优势,人心浮躁,今后一段时间,从西西河舆论就知道,拜物教会更加兴盛。道德派能够保持心中的一片平静,保持在西西河的一小片火种就可以了,道德审判的权利和自由是谁也夺不去的。中华文明从未断绝而中华文明的核心绝对不是拜物教,现有世界文明覆灭以后,有这些宝贵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华文明会迎来更辉煌的复兴。

    这里的转换呢,怎么说呢,就不够妥贴。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上纲上线。这毕竟是个具体事例,是否需要上升到中华文明拯救世界的高度,我个人觉得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个问题是,上纲上线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但这里需要论证一下,中华文明为何能拯救世界。如果说没有具体的理性论证,光有宣言式的声明,和万兹兄帖子题目是矛盾的。

    我这个人喜欢凑热闹,虽然说,我未必认同万兹兄的观点,但是这里我从自己的理解角度谈谈万兹兄的观点。目的也是希望得到万兹兄的指正。

    在这个帖子中,万兹提出了一组相对的观念:丛林法则(拜物教)和中华文明。

    但是这里的概念不够明确,丛林法则和中华文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这里不清楚。(这里必须要声明一下,丛林法则和中华文明,只是方便讨论的一组概念,而非广泛意义上概念。无论是丛林法则或是中华文明都有着复杂的内涵外延,两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交集。这里仅仅是为了方便讨论)

    我们只能从上下文来分析,丛林法则和中华文明的区别在于,丛林法则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而中华文明是以道德为导向。

    这样一来的话,问题就凸显了。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把这两者当成一组相对的概念有些问题的。

    丛林法则,或者说个人利益导向的问题,着眼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中华文明,或者说道德规范问题,着眼的是善恶问题。

    好和善,联系很密切,但还是有区别的。

    考虑到这是公共论坛的讨论,一些学科界限还是需要打破。

    如果把好和善的问题,混在一起看的话呢?就可以发现这次的争论是个,嗯,用便于理解的话来说,是个观念的问题。

    观念嘛,很有意思。

    有意思在哪儿呢?观念问题的出发点,总是存在一个理论假设。

    比如说丛林法则和中华文明这组观念的出发点,呃,真别扭。

    该怎么描述丛林法则呢?这么说吧,最先提出从林法则的是一部小说。但是,怎么说呢,通常的丛林法则,和这里要说的丛林法则不大一样。

    作为这次争论中提出的丛林法则,理论假设大概有点接近于霍布斯的“一切人与一切人的战争”

    而万兹的中华文明呢,大概有点接近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观念。无论如何都存在某种性质的合作。

    那么对世界本初状态的认知,总会影响一种观念对于社会本质的认知。

    社会的本质是基于个人利益的斗争,还是基于道德规范下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次争论的底色。从真实世界中出发。争论的双方其实都承认这个世界存在一些基本的已知条件,资源稀缺,人性自私等等。但该以力相争,还是克制欲望呢?

    刚看到有河友指出WXMANG河友的插队说,那确实是个非常糟糕的例子.

    这个例子的要害在哪儿呢?它无意中指明了一点,WAMANG河友所理解的个人利益,不仅仅是指个人自己的利益,还包括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公共利益。

    而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实际上正是WAMANG河友的反对者,比如万兹兄的预设阵地。

    说到这儿,也明确了争论的焦点,是抵抗以维护公共权益之名对个人利益的侵蚀?还是以维护个人利益之名鼓励对公共利益的侵占?应该是双方攻防最激烈的地方。

    这就成了最麻烦的地方,如果说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容易分割倒还好办,事实是,个人利益经常是和公共利益混在一起。只是在一些问题上,个人利益的比重大些;在另一些问题上,个人利益的比重小些。

    所以说讨论问题需要一些必要的规范,比如说就事论事,任何道理都要受时间,空间等具体环境的制约。不过,一般来说,真要讨论起来的话呢,谁能管得了那么多呢?

    关键词(Tags): #道德(说了就走)通宝推:一条溺水的鱼,史文恭,切地雷,
    • 家园 刚看到报纸兄的帖子,有意思

        看前半段还觉得可以解释两句,看完后觉得报纸兄把话都说完了,一时茫然,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不得已重看一遍,觉得报纸兄好像是下棋复盘一样,于是决定还是聊聊,反正也无聊。下文中对方指wxmang网友,为打字方便用辩论双方的对方表示。

        报纸兄提出了两个问题。

        1. 上纲上线问题。因为对方观点已经到了拜物教地步,不仅仅是具体事例了,其实跟媚如春已经无关了,己方观点也要上升到同样高度才能对应,不过这个高度应该是“道德派”。拜物教是和道德派对应,不是和中华文明对应。至于中华文明,只是展望和延伸,只有几句话,不是重点,它只是本人时刻不忘反向传教的一种习惯。

        2. 论证中华文明为何能拯救世界问题。换言之,报纸兄是希望论证道德派为何能战胜拜物教。我没有论证,原因一是因为对方作为立论者没有论证拜物教的合理性,所以己方也仅仅是破斥对方论点,为己方论点找一小块立足之地。原因二是,我想要的结果就是守住道德派的一亩三分地,没想战胜拜物教,因为现实不能超越,中华文明的核心虽然不是拜物教,但可以包容拜物教。原因三是,正面论证起来篇幅太长,觉得已无必要。

        我的论证方法就是用归谬法指出对方观点的荒谬,借用对方“自由选择”原则逼迫对方不得不承认道德派的合法性。因为既然是对方说是自由选择,当然我们有选择道德评价的自由。另外一个没说的道理是,如果对方认为“道德只是对自己,不能对别人”的话,那么对方首先应该闭嘴,不应该对别人有任何要求,否则就是言行不一的虚伪。

        报纸兄提出的另外几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归谬法的能力,应该属于讨论的进一步延伸。报纸兄指出,其中的关键,是应该明确论题。

        报纸兄归纳的一组相对的概念:丛林法则(拜物教)和中华文明,我的意思,应该换成拜物教和道德派。

        因为对方提出丛林法则自由选择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到了实力对抗的地步,没有退路只能接受,所以我接受了丛林法则自由选择,但反对由此延伸出去的拜物教--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行为动力。丛林法则自由选择也可以延伸出道德派,我所谓的道德派是:以心灵宁静和发展为行为动力(文中有类似表述,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这里似乎不是“个人利益的好坏vs。道德的善恶”,而是两种相反方向的实力对抗。心灵宁静和发展也可以是一种个人利益,只是它和群体利益并不矛盾(而个人物质利益很多时候是和群体物质利益矛盾的)。所谓“道德的善恶”,其实是为心灵宁静和发展保驾护航的一些规范。在我这里,道德是多层次的组合拳,它不仅仅是善恶准则,而是本身就有力量的存在,甚至不仅仅是先验道德律,而是先验道德力--这种道德本身就是利益,它发自内心,无需其他理由。它不仅有伦理学的意义,还有哲学的意义。

        所以我提出的拜物教和道德派的一对概念,应该还是合理的。这里的论述其实跟媚如春的具体事件没有多大关系。

        道德派会战胜拜物教吗?论证起来要从宇宙生成论讲起,篇幅太大,论证的起点别人也不一定相信,所以说结论吧:道德派会主导拜物教,但不会消灭它。这也是我只想保住道德派的地盘的原因,只要保住地盘,就会慢慢走向主导。

        闲聊。对方在现在这个时间段提类似于拜物教的思想,其实是不合时宜的。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提这个思想,那是有用的。现在提,已经要过时了,跟着学习这个思想的同学可能会失望。

        报纸兄最后提到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割:“争论的焦点,是抵抗以维护公共权益之名对个人利益的侵蚀?还是以维护个人利益之名鼓励对公共利益的侵占?应该是双方攻防最激烈的地方。”

        应该说,若抽象地争论这个问题,是难有输赢的,但对方思想上的拜物教拓展出去,成为插队的实例,让更多人认识到其荒谬。而他表现上不能平心静气,实际上现场演示了拜物教的缺陷,也是对拜物教的一大打击。这些失败其实都不是意外,都是有内在思想根源的。

        心态,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很多同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道德派主张以心灵宁静和发展为行为动力,当然也要树一个榜样。这方面,觉得报纸兄是我们的榜样。只是我们的榜样不是不可反对的,有不同意见,还是可以讨论或辩论一番,辩输了他也不会怎么样,不管输赢,他都是赢家。这跟拜物教的不管输赢都是输家,还是有直观的对比效果的。如此下去,道德派的优势自然慢慢就显现出来了。

      • 家园 万兹兄提出一个观点

        我所谓的道德派是:以心灵宁静和发展为行为动力

        这个观点很重要。我承认自己确实没从你的帖子中注意到。

        嗯,这样一来的话,万兹兄整个思想体系和主张就比较明晰了。

        麦金泰尔在谈到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弊病时,提出一个对象,就是情感主义。他这么说的:

        评价性的言辞最终除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并改变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外,毫无其他意义或用途。人们不可能真正诉诸于非个人的标准,因为不存在这样的标准。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诉诸这样的标准,其他人也可以这样认为,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永远是错的。

        现代社会的思想源于科学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造成了事实与价值的分裂。而这成为了现代性弊病的根源之一。把道德问题从公共价值驱赶到个人判断,现代道德就成为了个人的情感和喜好。但个体的道德判断一般来说都伴随着某种普遍化的企图,这就形成一种内在的矛盾。而对此矛盾的解释又形成了某种循环论证。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复杂,个人之上的道德标准该如何确立,是个很麻烦的问题,麦金泰尔的主张和他的社群主义立场有关。

        万兄的呢,感觉还是有些反求诸己,这可能和万兄的儒家立场有关。这样的话呢,如果要避免情感主义的弊端,难免要引入先验的道德观。而先验的道德观,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信仰,而非理性来解决,这里的问题,万兄不知道有没有思考过没有?

        • 家园 阿拉斯代尔·查莫斯·麦金泰尔

            果然是个英国人。

            觉得他所批判的道德伦理学上的情感主义,和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哲学(科学的理性主义也属于这一类)有一定关系。反正欧美的上帝-世俗就是一对矛盾,从中世纪到现代,颇有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味道。麦金泰尔的回归传统德性论,又准备朝上帝的方向回归一点。

            科学,顾名思义就是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的理性主义常常会有一叶障目的问题,这种理性在宏观上有缺陷,缺乏宏观完整性。

            我的观点的确是有些反求诸己,它起初并不来源于信仰,而是来源于另外一种理性,一种完整理性。这种理性是我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从这种理性推导出的“先验”道德观,也许可以称为一种信仰,但不是盲目信仰。其实反求诸己本身,也说明了中国式信仰和西方的那种信仰不是一回事。西方更强调那种没有理由的对外部某种强大力量的信仰,这种信仰有用,信了就可以放松身心,但它没有理由,科学理性解释不了。

            为什么我会有中华文明会主导(不是消灭和取代)西方文明的信心?跟这种完整理性有关。这种信心不是盲目地自己给自己打气,而是哲学分析的结果。

          • 家园 完整理性

            这个概念,能否请万兄进一步说明?

            我个人感觉,你这个说法有点牟宗三的味道。牟宗三解决理性与道德自律的问题,是引入心学。

            大抵濂溪、横渠、明道、皆是如此体会道体,故天地之心亦是直通於穆不已之天命诚体而为一实体性的心也。就阳动言,实并无实体性的心义。而就一阳来复生于下之象征义,象征於穆不已之天命诚体,则天地之心乃是实说,即直通“於穆不已”之天命诚体而为一实体性之天心。天命诚体不只是理,亦是心,亦是神。天命诚体是实,则心、神亦是实,故曰心体、神体。

            在新儒家这里呢,天理,人欲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相当的缓解。牟宗三从功夫论的角度来看人欲,直把人欲视为成就道德心灵的必经之路。

            但从万兄谈的信仰所引发的心灵平静或者说放松身心来看呢?又有点像冯友兰所谓的“天地境界”。

            不过从功夫路数来看,万兄还是接近牟宗三多些。

            不过我觉得吧,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华文明(无论具体内容是什么)和西方文明很难说有什么优劣,问题是说服力。这个怎么说呢?双方的理论都有比较玄的一面,但是呢,在理论营销方面西方思想要好一点。就比如说上帝吧,神学家的上帝和传道者的上帝,就很难说是一回事,传道者的上帝无非是种最高存在,这个好理解,好推广。而神学家的上帝是存在本身,这个呢,又方便汇通各种学说。儒家呢,就缺少了中间这一环,理论部分,问题其实不大。群众基础也有。关键是群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呃,还有些笨蛋在捣浆糊,比如说蒋庆。

            • 家园 “中间环节”的说法有道理

                古代的上下相连的中间环节,大概就是各级官学和私塾,也加上一些名人的书院。现代的这种类似于教堂的地方是完全没有了。

                这个中间环节的消失,恐怕还是跟道理没能通透有一定关系。就算在国学内部,也没全通,比如,道家修行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佛家有九次第定和明心见性,儒家有八条目的修炼项目,那么炼精化气结束相当于佛家的第几定,相当于儒家的正心还是齐家?八条目到底在修炼身心的哪些部分?传统国学到新儒学都没有答案。在国学外部,还有西方科学以泰山之势压过来,相对论里有时空关系,质能关系,和内修的精气神有没有什么关系?心物可以互相转化吗?如何转化?量子力学的观念为什么和东方内修思想非常相似?在这些问题没有通透之前,在西方压力迫在眉睫之时,中国高层自然会觉得没有必要去建立那些儒家或新儒家或其他什么学派普及的中间环节。所以目前的主要任务,可能还是如何把理论搞得更通透一些,不能只谈心性,还要兼容西方科学。心性若不和枪炮联系起来,和过去就没有区别,文明就谈不上复兴。仅仅中体西用的话,学术上就还是分成两截的,没有说服多数人的力量,历史已经证明了此路不通。

                我对修道有兴趣,看过一篇文章《泛易哲学--整合世界的元哲学框架》http://www.yirenzhexue.com,觉得对自己的观念有较大提升,对上述那些问题也有融会贯通之感,这就是我说的完整理性了。只是觉得此文意犹未尽,还有相当的拓展空间。

                此文的基础大概在这里

              逻辑指的是事物运行方式。西方逻辑象是一条实直线指向一个实体,印度逻辑是一条虚线指向空,中国逻辑是易学逻辑的圆中套圆,不指向什么。直线逻辑会产生悖论,易学逻辑则没有悖论。西方逻辑和印度逻辑是并列的,中国逻辑可以包含二者,在小尺度上可以近似为西方逻辑或印度逻辑。

                泛易哲学的作者对我帮助还是不小的,不过他不愿意我称他为老师,这样也好,双方都能放开一些。我把他的理论和我的经验结合起来,悟到男女之间的差别,见万兹:《蜗居》的一些心理剖析,也许还是教程,有人说已经达到博士水平了,呵呵,娱乐水平这么高真是令人欣慰。

                我对近现代的儒学家不是太熟,报纸兄说的“还有些笨蛋在捣浆糊,比如说蒋庆。”是指这个人吗?----蒋庆,字勿恤,号盘山,男,1953年10月生,祖籍江苏徐州,出生、成长于贵州贵阳,在贵阳龙场建阳明精舍。他有些什么事迹或说法?报纸兄能否略述,也让我娱乐一下。

              • 家园 呃,

                泛易哲学我看了.

                个人感觉吧,宗教化的意味比较浓。从宗教语境去理解比较好一些。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概念之间也缺乏相对明晰的逻辑联系。嗯,这里也可能是作者所秉持的易学逻辑。但从现代学科规范的角度来看呢,怎么说呢,有一点问题。

                从儒家本身的理论发展来看,在哲学的方面,你的问题都有一些比较专业的研究。但是,如果说玄学的话,这个呢,文章我也看过,好坏我没法评价。嗯,可能是个人兴趣的原因吧,我对修道之类,向来敬而远之。

                • 呃,
                  家园 我问过

                  泛易哲学体系太庞大,而表现得又非常简约,所以很多概念我是在讨论中才明白其多层含义。

                  在某一层面看,它是一篇修行技术文,也是一篇完整的心理分析文,可能就是你说的宗教意味比较浓。

                  我感觉哲学也好道德也好,要落实到心理层面才能有力度,就是所谓功夫,不能把道德只看做是一种约束。

                  达闻奇兄说的儒学需要体系化和兼容科学,觉得说得也很好。体系化最好能用图表表现出来。

              • 家园 关于蒋庆可以看这个

                蒋庆与盛洪的对话:

                外链出处

              • 家园 恐怕还是人的问题

                跟在万兄后面扯几句。

                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诟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缺乏体系,一个是没能催生自然科学。

                而这些疑问恐怕首先要看儒家解决了什么问题。我看儒家的特点是首先要把“人”立起来,而后能看世界,分析世界,改造世界。这里面并不是缺乏体系,比如八条目就是一种体系,但更像操作守则,是一个骨架,其实内在的逻辑是很清晰的。

                李泽厚按西方的那套分析方法拆解儒家,得出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情本体等,这还是以西方的视角来看儒家,属于西体中用。

                体系化的工作儒生一直在做。比如孟子,强化了命题这部分,辩论起来很强势,所以儒家发扬光大他有很大的功劳。不过孟子的理论建立在人性本善上,应该说只是儒家的一个层面。董仲舒打着天人合一的旗号,其最高理想是很好的,不过主要还是一种帝王的包装术,实际创新不大。

                最伟大的体系创立者当属朱熹,他把《大学》、《中庸》提到四书之首,我以为是很大的贡献,纲举而目张,有了操作手册,这样一来把很多睁大眼睛在论语里找第一原理的书生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兼容其他学问,尤其是器物之学。这里面朱熹有个很大的缺陷是一直没把“格物”说清楚,结果通向自然科学的这一环就一直没通。其实朱熹很有很多很伟大的猜想,比如宇宙创生、微观粒子等都是非常接近事实的,把李约瑟吓的够呛。

                不过朱熹也留下了后遗症,一个是把大框架定死了,给后世儒生留下的问题不多,大家都敲敲打打觉得没什么事干,于是纷纷起来反驳朱熹,结果把朱子名声搞得不怎么样。还有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给王阳明留下了把柄,一举把心物最后的障碍给捅破了,于是大家都沉浸在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无穷魅力里,忘了跟自然界搭上关系。其实我觉得以王阳明的聪明才智,搁在成化年间实在是委屈他了,若晚生一百年,赶上徐光启利玛窦那个年代,没准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全弄通了,那中华民族早就一骑绝尘,没美利坚什么事了。

                到了近代,由于有朱王两座大山在那里,儒生们普遍提不起什么精神,顶多也就是给皇家当当马仔,或者偶尔打个仗什么的,都没心思钻研理论。待西学一起,大家一看原来世上还有这么好玩的玩意儿,于是一股脑儿全涌过去了,气的王国维们大骂“数典忘祖,人心不古!”以后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不过西学除了在解决具体问题、定量化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外,在解决人生基本问题上并不突出,体系是有,不过做不到兼容并包,只是不断树立异端,不能解决心物的分裂。如今要做的,恐怕还是从儒学的老路入手,先把人立起来,然后去兼容科学。不过现在大家物欲普遍比较强,这没个二三十年恐怕注意力转移不了,真正的中西一统,恐怕还有待时日。

                • 家园 同意“先把人立起来,然后去兼容科学”

                    不过朱熹因为别人的反驳,就被搞臭名声,恐怕还是说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较大问题。王阳明等人也被人反驳,也没有搞臭名声。不管怎样,现在应该是要立人并且兼容科学。

                    看了你给的网页,感觉蒋庆儒学的思路有些问题。他是把永久和平,或和谐社会当作目的,道德只是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是一种自我约束。这样去理解道德,儒家恐怕很难有竞争力,在丛林法则中很难生存。如果长期不能达到和谐社会,那么道德就只是一种忽悠了嘛。现代儒学衰落,跟这种思路恐怕有一定关系,若真这样,它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面都是没用的。

                    在我看来,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利益,心灵宁静和进化就是道德的本质,可能这个定义比起作为手段的道德更深入了一层。所以就算和谐社会永不实现,坚守道德也是有利于在丛林中生存的,就算道德为人所不齿,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任何周期律中也总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我这种定义可能才是儒学在中国存在2000年的根本原因,如果它只是一种手段,哪里能坚持那么长时间。永久和平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嘛,中国人还那么信儒学,难道中国人都疯了或傻了。实际上中国人虽然有大同理想,但同时也是很现实的。

                  • 家园 题外话,我觉得目的-手段分析法

                    在短时间域和有限问题内是好的方法,可以迅速抓住主干,解决问题。不过在人类发展史的视域内,恐怕很难奏效,首先很难说清“终极目的”是什么,其次很难说服大家都接受。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链条里,目的、手段都是相对的。

                    不过还是可以做一些推演。比如追求物欲,追求到以后呢?得到了满足。满足过后?归于平静,但同时又有一些焦虑,如何追求下一个满足?人就这样在平静-焦虑、欲望-恐惧的循环中挣扎,估计要很长时间才能体会到平静的最终价值。

                    PS:这个故事比较有利于说明追求物欲和平静之间的关系:

                    小船在一个微小的墨西哥渔村靠了码头。

                    游人向当地渔民问好,称赞鱼的质量, 并问需多久去捕这些鱼。 “不需要很久”。 渔民一致回答。 “为什么不多呆久些以捕更多呢?”

                    渔民解释这些足以满足他们自己及家庭的需要。

                    “那余下的时间做什么呢?”

                    “我们睡觉,钓鱼,与我们孩子玩耍,与我们的妻子午睡。晚上,我们进村庄看望我们的朋友,痛饮,弹吉他,唱歌。 我们有完美的人生。”

                    游人打断他们的谈话, “我有哈佛工商管理硕士,我可以帮助您! 您应该每天多呆些时间钓鱼。 然后卖掉您额外的鱼。 有了额外收入, 您能买一条更大的船。”

                    “那以后呢?”

                    “用大船带来的额外金钱,您能买第二和第三只船,直到您有拖网渔船整个舰队。而且不是将您的鱼卖给中间人,您能直接地与海货加工厂谈判, 甚而可能开设您自己的工厂。 然后你就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庄,移去墨西哥城,洛杉矶,甚至纽约! 从那里您可能指挥您巨大的新企业。”

                    “多会那久成就?”

                    “二十,或许二十五年”。游人回答。

                    “那以后呢?”

                    “以后? 我的朋友,那就真正地有趣了,”游人大笑着回答。 “当您的商务扩大时,您能买卖股票, 成为百万富翁!”

                    “百万富翁? 真的? 那以后呢?”渔夫问道。

                    “以后您就能退休,住在海岸边的一个小村庄,睡觉,与您的孩子玩耍,捉鱼,与您的妻子午睡,晚上与朋友痛饮, 享受在一起的时光”。

                    “请恕我直言, 先生,这不正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吗? 为什么要浪费二十五年的时光?”老墨渔民答道。

                    • 家园 这个故事也只能是个故事

                      在三十年来的中国,你能找到几个可以一直“睡觉,与您的孩子玩耍,捉鱼,与您的妻子午睡,晚上与朋友痛饮, 享受在一起的时光”的小村庄?

                      树欲静而风不止,现代社会,环境裹胁着每个人往前走;现代人没有独立性,越自由越不自由。

                      其实大多人的物欲追求与其说为了满足不如说因为恐惧。

                      • 家园 是的,我已经说了,

                        得不到不满足,得到了更恐惧。

                        更多人是被强行拉到这场战役里来的。可叹很多人认为这是生活的常态,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家园 被强拉本来就是生活的常态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对劲,是因为被劫持的事情不是常态。但是“被强拉”却的确是生活的常态。没有一个人是被征求了意见才被生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也没有人被征求了意见才被生在这个世界的这个时代的这个环境下的。

                          没有这种“生活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我到也见过若干例子。一个复旦学生,没什么特别原因,就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系里为了防备他寻短见,还专门叫人盯着他,结果一不小心他就从楼上蹦下来自杀了。更有名的例子是谷山丰,日本著名的数学家,没啥特别理由就自杀了,在他的遗书里提到前一天自杀的念头还没影呢。“强行被拉进生活,可老子不玩了。”这当然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可这真是好办法吗?

                          所谓的平静的价值,自然很高,所以在人口增多资源相对稀少的今天,它的价格也很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