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懵懂到懵懂-关于六次人口普查的几句话 -- 种植园土

共:💬347 🌺859 🌵1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953年已现春运难题 人民日报号召“骑车回家”

毛泽东时代,人口也不少了吧?为什么坐火车没有这种拥挤的感觉?

你说得是真的吗?

1953年:“春节客运”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消息中:“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

检索《人民日报》数据库,第一次出现“春节客运”字样是1953年2月8日,农历腊月廿五,这一天报纸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通知,保证春节铁路装卸工作;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的标题下刊登了两条新华社2月7日播发的消息。

消息说:“今年春节旅客将比去年同期增加100万人,为了解决春节期间人多车少的问题,铁道部指示各局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客车,把现有备用客车全部投入春节运输。不足的客车用棚车代替,加开短途列车,按普通票价八折计费。”

1954年春节期间,问题又严重了一些,1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短评,说春节是“一个客运高潮”,并第一次说这已“成为当前铁路运输工作中一个重要任务”。

1955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只刊登了一条有关春节客运的消息:“北京、上海等铁路管理局旅客、车务、机务、车辆等部门成立了春节旅客运输委员会。

1957年:《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春节客运”发表社论:“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

1957年初,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了。《人民日报》破天荒第一次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根据近几年的资料统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全国铁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30%……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社论还想了四种办法,来减轻运输压力。第一,春节期间能不回家的,最好不回家;第二,各单位把春节期间旅客的启程日期尽量要错开;第三,买到车票、船票的,要体谅春节旅客运输中的困难,忍受旅途中的若干不便;最后,希望各地机关、企业、部队和学校调出一部分汽车来参加春节旅客运输。

当年写这篇社论的范荣康先生生前回忆说:“在这篇文章中,我作了有益的尝试,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社论中作指示、发号召,而是说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改进的措施和办法,并提了一些希望。那时旅客成分与现在也很不同,没有现在的大量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挤在运输线上旅客主要是回家探亲的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业和建筑工地的工人。”

1959年:人民日报社论:“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车、汽车和轮船”

“大跃进”的1958年,《人民日报》没有春节客运的报道,但在春节前发一篇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劝大家不要回家过春节。

1959年1月11日,农历腊月初三,《人民日报》又发了一篇谈春节客运的社论《对春节回家旅客的几点希望》。几点希望与1957年社论差不多:一是“凡一定想回家过节的人最好早走或晚走,不要都集中在节前的那几天里。把走的日期错开来,凡是路程比较短、步行一天可以到达的,最好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车、汽车和轮船。”二是“大家都来维持春节旅客运输的秩序,保证春节运输的安全。”三是“几千万人回家过节,有的从城市回到农村,有的从内地回到沿海,有的下放到农村回到城里来,这是一次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最广泛的交流。每一个回家过节的人最好都能利用这个机会做两件事: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宣传。”

让我们随着《人民日报》的记载看看随后一些年的春节客运的报道。把“春节客运”作为正文主题词输入《人民日报》数据库,提及这个词汇的各类报道1960年仅有1条、1961年有6条、1962年有3条,1963和1964两年没有,1965年有1条、1966年没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方面是老百姓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民日报》以报道革命为主,所以整整10年中,仅有两条小消息提及“春节客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