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猫的原创——也谈中国的战车 -- 妖猫drake

共:💬17 🌺1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小猫的原创——也谈中国的战车

P.S. 最近貌似很时兴在经济管理版面讨论中国古代的战车,小猫也来凑个热闹吧。写这些的目的,主要是罗列一些资料,小猫试图介绍一下中国的古代战车和同时期的兵制,免得列位都用西方骑士的路数往车战上套。根据猫写东西的习惯,篇幅估计会拖得比较长,呵呵

1.战车的起源

关于战车的起源,看到了某位仁兄说中国的战车乃是西方传来,这点小猫是比较怀疑的。的确,从发掘的到文物看,似乎是西方较早的发明了战车,或者更确切的说,将驴车用于战争。

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西方战车文物,是公元前2500年乌尔城墓葬木旗拓片上的苏美尔人战车,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后世战车的庞大装备,拥有一个巨大的车厢,可以方便的塞入多名战士,还能运载士兵们的武器,从这辆车的形制上看,这就是一辆普通的大车,很可能临时蒙上了皮革。而且,拉车的牲畜并不是马,而是四头驴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苏美尔的军用四轮车

由于马匹驯养的问题,西方用了几百年才把拉车的驴子换成马,公元前1900年,赫梯人造出了最初的双轮双人马拉战车,这种能够在荒原上驰骋的装备后来经由喜克索斯人传入古埃及。

看到有兄台认为驯马能力决定了战车的运用情况,在猫看来,驯马情况的确重要,但是另一方面,金属加工技术,木工技术,都极大的决定了车辆的水平。比如喜克索斯人带给埃及人的除了战车,还有重要的青铜器,没有相当的青铜器加工水平,是不太可能制造高速奔驰的战车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么中国的战车是何时出现的呢?应该是夏朝,首先,夏已经拥有了专司战车的官职“车正”,尚书中说“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另外,司马法中提到“戎车,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即夏朝对战车的要求主要是平稳。

由于在系架法上的区别以及挽马较少的缘故,西方的战车采用了两人制方式,每车配属一位御手一位战士,此时西方战车的主要武器是弓箭,而以投刺两用的矛作为近战武器。别小看车组人数这个问题,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决定东西方对战车不同的使用。

西方的战车,主要是一个射击平台,这并不是说西方战车不能同步兵进行近战,相反,利用车毂上的利刃,以及战马的践踏攻击,战车对单兵拥有绝对优势。但当步兵们手持比较结实的木质或者金属制盾牌,通过训练能够迅速结成盾墙时,战车对于密集步兵环形防御阵型也真有点束手无策,总不能拼着两败俱伤正面撞过去吧?

夏商时代的早期中国战车,也是一个主要用来射箭的平台。采用这种战术的原因,一是在商军中,徒卒和车兵仍分别编组,商代早期车兵尚未取得军中的核心地位,军队中战车数量较少,比如汤灭夏时出动的战车数量,各类记述从最少的九乘(墨子),到最多的70乘不等,这一时期的甲骨卜辞中,一般只记录征卒若干,俘虏若干,不太提战车的事情。不过由于战车比较适合中原的地形,同时也适合贵族高贵的身份,自身的战斗力也较强,战车在军队中的地位是迅速上升的。

中国战车在商代仍然是同时有四马和两马驾车的形制,不过三人制车组已经确定下来,即车左、御手、车右。在商代,一车之长是由“车左”担任,不过看到有河友说车左司射,车右持矛和盾,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东汉人注《诗经.鲁颂》,说“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而从考古发掘来看,三人制车组一般是携带两把铜矛、三把铜刀还有两套弓箭的,也就是说,车右也可以射箭,车左照样能够拿矛,那么为什么有“左人持弓”的说法,为什么会将一辆战车称为“一射”呢?

这就要从贵族的军事教育说起,商贵族的军事教育主要有三项:射、御还有舞。射也就是射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当时最重要的贵族学校“序”的主要科目就是射箭,所以孟子说“序者射也”。而御也就是驾车还有舞,也就是兵器演练还有军事体育也很重要,但是对于作战的意义上比不上射。既然射术如此厉害,为什么不让战车上的两名战士都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呢?

我们可以从战车的结构上找原因,一个正常的右利手人,他拉弓放箭的攻击角度大约是身体左侧半球,那么倒霉的车右想要向战车右侧放箭必须大幅度的转移身体,这个姿势使得他的攻击速度和命中率都大打折扣。

不过车右的位置和姿势却很利于使用长柄的矛或者戈进行攻击,大家可以自己做个掩饰,想象一下自己手持长达三米的矛或者戈分别向左右进行挥击和横扫,你有没有想过右手后面那一段不断的戈柄尾部会不会扫到什么人呢?虽然商代战车的车厢稍大(出土商代战车车舆,最宽134cm,最窄的只有94厘米),但是三个人挤在车厢里还得是前一后二的品字形站位,车左这位一戈横扫或者啄击,估计先遭殃的就是在他身侧的御手和车右。而车右则基本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其实基于这个原理,我们也能猜测长枪方阵除了后背外哪里最为脆弱,其实就是方阵的左侧,因为在紧急转向的情况下,枪兵密集阵型向有转向是比较容易的,而向左转向必须先通过统一口令竖起长枪,全体转身再放下长枪,反应时间慢的很多。

而对商代战车而言,由于此时步兵和车兵仍分开编制,即便装备了长柄戈矛,车兵一般也更愿意选择以前三角型(最基层的车兵小单位共有5辆战车,前部三辆两马驾车组成纵队,后两辆四马驾车在纵队左右翼,然后五个小单位以前三角队形组成25辆战车的大单位,战车部队最大编制为百乘,商军后期有战车300乘,分属左中右三师)高速从地方步兵或者战车的右侧翼冲过去,边冲边发射弓箭,只有在万不得已比如被地方密集方阵保卫或者战车损坏停住的情况下再使用戈矛甚至青铜刀近战。

这也是为什么商代战车崇尚速度(殷曰寅车,先疾也,出自司马法)的原因,而从高速奔驰的战车中射箭还能命中对方,非得是优秀的贵族射手才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商代以车左为一车之长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在猫看来,商并非中国战车和车战的成熟期,因为战车的分类和战术均没有完备。甚至终周一朝,中国战车都在不断的发展,尚未迎来自己的高峰。

周朝由于手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战车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司马法谈到周战车,“周曰元戎,先良也”,终于开始要全面发展了,这也难怪,在周朝,光是木工就分了七种专业分工,其中轮、舆、车三个专业同战车制造关系密切。

从《考工记》看,周朝的战车已经有尺寸标准,性能上也有了一系列要求,比如上下方便,形式迅捷,在泽地行驶不沾泥土等,光是车轮,就要用规测圆,用矩和悬绳测车辐是否正直,用水测车轮的材质是否均匀,用秤测两轮是否等重,其他还要测车毂的空隙是否达到要求,这一切要求均满足了,才算一部好车,跟现在造辆手工劳斯莱斯一样麻烦。

而且在兵制上,战车终于拥有了核心地位,步兵开始降格成为战车的伴随属兵,甚至军队的最基本建制单位都是以战车为主的“乘”。 一乘一共多少兵马呢?始终是众说纷纭,光是司马法就有30人和75人两个说法,猫比较赞同30人说,即“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其他也有10人的算法“革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大约是只算了贵族甲士,还有“每乘二十五人”,这是算了战斗徒卒的,这三十人的一乘,甲士十人,3个在车上,7个在车下带领战斗徒卒15人,还有5个管后勤的徒卒,其中2个是伙夫、2个饲养员,一个是武器保管员,一乘还附有二牛挽驾的辎重牛车一辆。

你看这一乘正好是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作战单位,这点上,中国战车比西方战车先进,西方的战车部队一般都是独立编组,在使用上或者靠近重骑兵,或者靠近弓骑兵,几乎没有进行过步车混编和协同作战。但是中国的步车混编也带来了问题,那就是战车需要控制好速度,不能像以前那么疯跑了。

当时每一乘都会编入矩形的松散方阵,作战中由战车引导进行冲击,为了容纳伴随步兵,每一乘的小方阵都较为稀松,由这种稀松小方阵拼合而来的大型方阵十分灵活,但是想要维持一个紧密度事宜的方阵,各战车的速度必须一致,要保持一定的车间距,这种相对固定位置对御手的要求极高,驾车人的牛逼程度直接决定了乘的战斗力,因此还是由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现在一车甚至一乘之长,变为了御手,他一般会装备最好的全身防御盔甲。当然在大将的指挥车上老大还是车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周战车的驾驶难度比日后的春秋成熟战车要高很多,首先周战车的车轮直径较大,在1.3~1.4米,轮辐较少一般为18~24根,两轮间距在2米以上,车舆较短,在0.8米左右,这种设计,轮大辐稀,不够牢固,在高速行驶的时候也不耐颠簸。轮距大车舆短,战车转向就较为困难,再加上是单车辕驾车,四匹挽马全靠御手用马缰绳控制,的确不是一般人玩的来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也难怪六艺中有射和御两条,商代的舞则被归入乐之中了。周朝的贵族子弟从十五岁如学校学习被称为“五射”“五御”的技法,再利用每年“春中”、“中夏”“仲冬”的三次实兵大演习练习作战队列和作战驾车技巧,如果能在演戏后的田猎中驾车冲击兽群,斩获颇丰,估计小伙子离出头之日不远了。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也谈中国的战车(二)

通宝推:punishment,duanjian,上古神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