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0孙子兵法与左传中的战例 上 -- 桥上

共:💬7 🌺5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0孙子兵法与左传中的战例 上

《孙子兵法》的作者写作《孙子兵法》时,当然要考虑此前的战例,而《左传》正是一个战例的宝库,他也许了解并考虑了这些战例,《孙子兵法》的有些段落让人读起来简直就像其作者根据《左传》中的某些战例写出来的。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译注》(p 005)李零(010300)《(始)计第一》),这段论述在“兵者,诡道也”的前提之下,列出了十四种欺敌的方式。而在《左传》中,就有很多类似的欺敌的实例,如下(下面各条的编号是以上十四种方式的顺序):

01“能而示之不能”:“北戎侵郑。郑伯禦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隐九年传》:(p 0065)(01090601)、(p 0066)(01090602))。

北戎人侵扰郑国,郑国军队并非弱于戎人,但由于戎人不会造战车,没有车兵,所以不和农业族的军队打车战,而是打游击战,郑人对戎人的骚扰没有太好的对付方法,郑庄公觉得比较头疼。这时他的一个儿子公子突(后来的郑厉公)就建议:“派勇敢而不怕丢面子的部队去进攻戎人,与戎人一接触后马上就退走,事先准备好三道埋伏,戎人的军队莽撞而没有纪律,贪婪而不团结,胜不相让,败不相救。追在前面的人得了便宜,会不管不顾地拼命追,一旦遇到埋伏,又会一下子崩溃,拼命逃跑。后面跟来的人又不会帮助他们,这样就会一败涂地。我们就可以彻底解决他们。”郑庄公采纳了他的建议。郑人小部队在戎人面前败退,让戎人以为郑军不能与他们对抗,于是拼命追了上来,前面追得最快的人到了最后一道埋伏跟前时,郑军突然发动,这些戎人果然像公子突预计的那样一下就崩溃了,郑军将领祝聃率领大军拦腰斩断戎人的追兵,郑人前后夹击戎人,彻底消灭了戎人的追兵。然后追奔逐北,彻底打败了戎人。

02“用而示之不用”:“楚-薳子冯卒,屈建为令尹。屈荡为莫敖。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师先,子彊、息桓、子捷、子骈、子盂帅左师以退。吴人居其间七日。子彊曰:“久将垫隘,隘乃禽也。不如速战。请以其私卒诱之,简师,陈以待我。我克则进,奔则亦视之,乃可以免。不然,必为吴禽。”从之。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登山以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傅诸其军。简师会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襄二十五年传》(p 1103)(09250801))。

楚人讨伐舒鸠人,吴人来救,楚人想要速战速决。于是楚军大部队列好了阵形,暗中准备了精锐部队,藏在阵中,先不投入,只派小部队出战。吴军心虚,一接触之下首先逃跑,过一会登高一望,楚军大部队没有追上来,他们觉得楚军大部队是不敢出动,于是回头与楚军小部队作战,一直攻到楚军大部队阵前。这时楚军的精锐部队突然出动,全军合力,大胜吴军,达成了战役目标。与此类似的还有:“夏,楚使鬭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鄧-养甥、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鬭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鄧师大败,鄾人宵溃。”(《桓九年传》(p 0125)(02090202))。也是楚国军队,联合了巴人,与鄾人和鄧(邓)人作战。楚军在中间,巴人在左右,楚军先出战,故意败退,穿过巴人逃跑,巴人故意按兵不动,对方以为巴人不敢作战,追击楚军,把巴人甩在了身后,结果巴人忽然发难,与楚军前后夹攻,对方大败。

05“利而诱之”:“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桓十二年传》(p 0134)(02120301))。楚国讨伐小国绞国,大军驻扎下来以后,有意不给砍柴禾的士兵派警卫,结果被绞人抓走了三十人,第二天楚军再派人去砍柴禾,绞人得了甜头,争先恐后出城去追这些砍柴禾的,结果中了楚人的埋伏,大败亏输,只好签订城下之盟。

10“卑而骄之”:这句话是说“敌人卑怯就让他骄傲”(《孙子译注》(p 005)李零(010300)《(始)计第一》),《左传》中也有一个“卑而骄之”的典型战例。公元七〇六年(楚武王三十五年),楚国国君楚武王亲率大军讨伐随国,当时楚国逐渐强大,正在蚕食汉水流域的一大批小国。七十四年以后,有人总结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僖二十八年传》(p 0458)(05280306)),就是说,到那时,这一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这里的姬姓小国都已经被楚国消灭了。

这次出兵也是楚国扩张过程的一步。楚人打到随国城下,派大夫薳章让随人出来谈和平条件,“使薳章求成焉”,这里的“成”是当时的一种专门的术语,专指战后的和解、媾和及其约定。于是随国就派国君的宠臣少师来主持和谈。楚国的鬭伯比就对楚武王建议说:“我们在汉水以东的意图不能实现,有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在这里耀武扬威,那些小国心里害怕,就会团结在一起想办法对付我们,就很难各个击破。汉水以东的小国,最大的就是随国,随国要是自我膨胀,必定看不起小国,小国离心离德,对楚国就有利了。这位少师是个自高自大而无节制的人,咱们可以故意把老弱残兵给他看,让他自我膨胀起来。”旁边的楚国大夫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季梁(随国当时著名的贤人)在,这么干有用吗?”鬭伯比回答说:“我们要从长计议,这位少师在他们国君那里很得宠。”

于是楚武王有意展示给少师一些老弱残兵。少师看了这些老弱残兵,以为楚军不过如此,果然膨胀起来。双方媾和以后,少师竟然建议追击楚军,随国国君也想同意,结果被季梁阻止了。

两年以后,随国的那位少师更加得宠了。楚国的鬭伯比建议说:“现在可以出兵了,不能错过敌人的这种失误。”公元七〇四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夏天,楚武王再次带兵在“沈鹿”这个地方与一些诸侯盟会,黄国和随国的国君不肯出席,正好给了楚人借口,楚武王派薳章去向黄国问罪,自己亲自率兵再次讨伐随国,军队驻扎在汉水与淮水之间。随国方面,季梁建议向对方求和,“如果对方不允许,那我方军队会因愤怒而斗志更高,对方则会松懈。”可少师对随国国君说:“这回一定要好好教训一下楚国人,不能让他们跑了。”于是随国国君直接出兵与楚军对抗。

到了战场上,季梁建议说:“楚人上左,我们的国君也应该在左边来面对楚军的右翼,免得遇上楚王。而且楚军的右翼比较弱,我军容易打垮他们,右翼被打垮,整个楚军也会溃败。”可少师却说:“要打就直接对上楚王,其他人想对上我们的国君不够身份。”结果,随国国君不听季梁的话,与楚王直接对抗,大败亏输,他的指挥车(戎车)也丢了,在指挥车上作“戎右”的少师也死了,随人只好向楚人求和。楚武王本想不答应,但是鬭伯比说:“这回是老天爷帮他们除掉了心腹之患(指少师),看来随国一时半会还拿不下来。”于是答应了随人的请求,班师回国。

以下是《左传》中的相关记载:“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随人使少师董成。”“鬭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閒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鬭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随少师有宠。楚-鬭伯比曰:“可矣。雠有衅,不可失也。””“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禦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从。战于速杞。随师败绩。随侯逸。鬭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鬭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桓六年传》:(p 0109)(02060201)、(p 0110)(02060202)、(p 0111)(02060203),《桓八年传》:(p 0121)(02080202)、(p 0121)(02080201)、(p 0122)(02080203)、(p 0122)(02080204)。

本来随国人所处的地位应该谦虚谨慎,结果楚国人利用随国个别人的弱点让随国人自我膨胀起来,幸亏那个人死在了自我膨胀造成的失败中,楚国人“卑而骄之”的计谋才没有完全得逞。

11“佚而劳之”:“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葴尹宜咎城钟离,薳启彊(疆)城巢,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昭四年传》(p 1255)(10040701))。

关于“佚而劳之”和让对手“奔命”,前面提到过的从申公巫臣到知武子再到伍子胥所主张的疲弊楚军的策略就属于此类,而这里的这个战例也是吴国对抗楚国,发生于公元前五三八年,正好夹在申公巫臣与伍子胥中间,前者访吴已过去四十几年,后者还要十几年才会来吴,但此时吴国人对付楚军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可见由于当时楚国特有的情势,聪明的将领不约而同都采取类似的策略对付楚国,这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13“攻其无备”:“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为五陈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翟人笑之。未陈而薄之,大败之。”(《昭元年传》(p 1215)(10011001))。

和前面第一个例子类似,这次是晋国人要对付游牧族的狄人,也就同样面临了车兵对徒兵的问题,这次晋国人的办法是将自己的车兵都改为徒兵,摆出了个怪阵,狄人只顾笑话这个怪阵,不列阵就跑到晋军跟前,结果晋军突然发动进攻,“大败”狄人。所以,要想“攻其无备”,就要创造能“攻其无备”的条件。

14“出其不意”:这句话是说“出击其意想不到之地”(《孙子译注》(p 005)李零(010300)《(始)计第一》),《左传》中也有一个典型战例。公元前五四七年(晋平公十一年,齐景公元年,卫献公三十年(卫献公后元元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宋平公二十九年),齐国有一位叫“乌馀”的带着齐国的廩丘城投向晋国,这位乌馀很有野心,想着有朝一日也自立于诸侯之林,所以派兵出击,又攻占了卫国、鲁国和宋国的各一座城池。在进攻鲁国的高鱼城时,只用了不多的人马,是“出其不意”,趁着大雨,从城墙的泄水洞潜入,占领军备库,用鲁人的军备武装自己,再登上城墙,一举攻占了高鱼城。虽然乌馀在战术上很成功,但是他没搞清楚上层“君子”们的心思,等到霸主晋国从内乱中腾出手来,就来收拾他了。

晋国派了个叫胥梁带的去与乌馀接触,告诉乌馀说要给他正式的封号(估计说的是要给乌馀“授氏”,同时把那些城邑土地正式赐予他),这样乌馀就能初步实现他的野心。胥梁带还带来了相关各家诸侯的官员,郑重其事的声称要在城外举行仪式,于是乌馀和他的手下高高兴兴出城受封,可是,“出其不意”,他们一出城,胥梁带就翻脸了,让人把他们一起抓了起来。这样,胥梁带没有动用大量军队,就解决了这个愣头青。

以下是《左传》中的相关记载:“齐人城郏之岁,其夏,齐-乌馀以廩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其窦入,介于其库,以登其城,克而取之。又取邑于宋。于是范宣子卒,诸侯弗能治也,及赵文子为政,乃卒治之。文子言于晋侯曰:“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今乌馀之邑,皆讨类也,而贪之,是无以为盟主也。请归之。”公曰:“诺。孰可使也?”对曰:“胥梁带能无用师。”晋侯使往。”“二十七年春,胥梁带使诸丧邑者具车徒以受地,必周。使乌馀具车徒以受封,乌馀以其众出。使诸侯伪效乌馀之封者,而遂执之,尽获之。皆取其邑,而归诸侯,诸侯是以睦于晋。”(《襄二十六年传》(p 1124)(09261401),《襄二十七年传》(p 1126)(09270101))。

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上述十四种欺敌方式中,上面举出的战例只涉及了七种,当然《孙子兵法》的作者脑子里肯定还有很多精彩的战例,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起而问之了。

通宝推:重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