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冯雪峰坎坷的一生 -- hyena

共:💬2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冯雪峰坎坷的一生

作者:季 音

 

  冯雪峰在上个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曾经是左翼文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新星,是人们公认的我国“鲁迅学”权威。可是,他的后半生却历尽坎坷,饱受苦难。他的遭遇,深深地打上了过去那个时代的烙印。

  

  长征路上的著名作家

  

  冯雪峰出生在浙江义乌南乡一个叫神坛村的山村,家里世代务农,他在九岁时才放下牛鞭,走进了学堂,是这个贫困农民家庭唯一的读书人。冯雪峰由于天资聪颖,外加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良。小学毕业后,他背着家人偷偷跑到金华,投考金华中学,以第一名被录取。不久,他又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当地的浙江第七师范。读师范是有官费补助的,这就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就在这个学校里,冯雪峰投入了反对学校当局专横压制的罢课风潮,最后被学校开除。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一次受到的打击。

  在这次事件后,他跑到杭州,考进了著名的浙江第一师范,这是一所富有革命精神、思想活跃的名校,他在这里接受了老一辈文学家叶圣陶、朱自清、陈望道等师长的教诲,也在同学中结识了柔石、潘谟华、魏金枝、汪静之等一些志同道合的好伙伴,这些革命热情高涨的年轻人,在开拓新文学的道路上很快就结合起来。受五四运动深刻影响的冯雪峰,开始热衷于创作新诗,不久,他和好友应修人、潘谟华和汪静之等人,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出版了新诗集《湖畔》。诗集以清新的文风,在社会上受到热烈欢迎,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都给以很高评价,从此,冯雪峰等人被誉为“湖畔诗人”。

  冯雪峰一生中很重要的一步,是1925年他来到了革命空气浓厚的北京。他一边打工,做家庭教师,一边到北大旁听,平生第一次听到了鲁迅的讲课。他以惊人的毅力自修日语,没有多久,他就开始以日文翻释诗歌、散文、小说和进步的文艺理论。他逐步成为一个翻释家。

  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事件,白色恐怖弥漫全国,革命队伍里不少怯弱者有的悲观动摇,有的落荒而走,甚至投降变节。就在这真正考验人的严峻时刻,冯雪峰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漫漫的革命征程。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他在上海经柔石介绍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奉党组织之命,与鲁迅先生商谈,并最后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实现了进步作家的大团结,冯雪峰担任“左联”党团书记。

  1933年,冯雪峰奉调到中央苏区瑞金,不久就参加了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据说长征队伍里,他是唯一的著名作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4月上旬,党把冯雪峰从山西调回到陕北瓦窑堡,决定以特派员的身份把冯派到上海去工作。临行,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分别找他谈话,详细交待了任务。

  4月上旬,冯雪峰到上海后,很快就展开了工作,他第一件办的就是建立与中央直接联系的秘密电台,这是周恩来临行时嘱咐他要办的大事,因为自从上海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后,电台被特务砸烂,党中央与上海失去了联系。不久,冯雪峰通过鲁迅、宋庆龄等人的关系,很快把秘密电台建立起来,从此,恢复了党中央与上海的联系。

  这年8月,遭到破坏后的上海地下党,急需有统一的领导,上级决定成立中共上海办事处,由冯雪峰担任副主任(潘汉年为主任),开展了重建地下党和其它各方面的工作。据上海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王尧山同志回忆,冯雪峰来到上海后,受到了上海地下党同志的热烈欢迎,他对冯雪峰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雪峰同志对当时工作的指导,基本上是贯彻了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特别应提到的是,对上海地下党的整理,贯彻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的方针,为上海地下党初步的整理,及以后巩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期间,冯雪峰与鲁迅先生亲密合作,在文坛上披荆斩棘,进行了不少开拓性努力,写出多篇有影响的重要文章。直到1936年10月19日,一代伟人鲁迅先生去世,冯雪峰代表党中央主持了隆重的治丧仪式。他们两人之间有历史意义的合作,至此划上了句号。这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章。

  

  集中营一支燃烧的火炬

  

  我是在国民党的上饶集中营囚牢里,认识冯雪峰的。

  那是1941年1月间。“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特务在闽浙赣等地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41年1月25日,军统特务对浙江金华的进步文化界来了一个突然袭击,一夜间就非法逮捕了国际新闻社金华办事处、《浙江潮》、《浙江妇女》杂志等单位的七个同志。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次大逮捕震动了金华的文化界与新闻界。一位好心人给正在浙江义乌老家的冯雪峰写了封信,通报了金华大逮捕的消息,要他多加小心云云。不料这封信落到了军统特务手中,就在2月26日的黄昏,冯雪峰被逮捕了。

  冯雪峰押到集中营比我们晚。记得那是4月间的一个上午,集中营大门口又拥进一伙人,中间押着两个囚犯,一个皮肤白净,神态镇定(后来才知道他是浙江民族日报社社长王闻识)。另一个中年人头发很长,病容满面,但两眼炯炯有神。是谁又落入了虎口?我们正在猜疑,同牢的难友郭静唐很快就认出,那后一个看来身体很弱的中年人就是冯雪峰。因为在30年代,他们曾经共同在上海从事过进步的出版事业。

  冯雪峰被捕后,最初被关押在专门囚禁政治犯的秘密监狱――茅家岭监狱。这个监狱在上饶集中营里被称为“地狱里的地狱”,是一处最残酷最暗无天日的囚房。冯雪峰入狱不久,就传染上了监狱里最流行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回归热”,连日的高烧把他折磨得半死。残忍的牢头怕他死在监狱里,不等他康复,就把他押送到集中营。

  由于回归热流行,集中营里也不断有人死去,人心惶惶。幸好,这时由难友郭静唐出钱,到外面买来了特效药606药剂,把传染病控制住了。冯雪峰来到集中营以后,经过这种特效药的治疗,病基本上痊愈。

  冯雪峰病后本来身体很弱,外加生活的极端艰苦,没有多久,他又患上了肋膜炎,整日疼痛难忍。即使如此,残忍的特务队长依然驱使他和我们一起从事种种苦役。集中营里有种种折磨罪犯的花招,命令全体囚犯围着大广场无休止的跑步,就是其中之一。冯雪峰也常常被强令加入。我常常看到他用手按着发炎的两肋挣扎着跑,没跑几圈就栽倒在地,再也站不起来。由于缺医少药,他的肋膜炎日趋严重,疮口红肿流脓,再无力从事苦役。于是,他只好整天靠坐在草铺上,一个人孤寂地打发时光。有时,我看到他在一页小纸片上写些什么,后来才知道他是在写诗。当年的“湖畔诗人”,在残酷的地狱里又拿起笔来,控诉旧世界的罪恶,发出战斗的呼号。

  上饶集中营对面远处有座灵山,遥望郁郁葱葱,挺拔俊秀,雨天时迷迷蒙蒙,似披上一层神秘的轻纱。这里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方志敏所领导的工农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冯雪峰经常远眺着这座灵山,陷入沉思。不久他写了一首《灵山歌》,诗是这样开篇的:

  我们望得见灵山,

  一座不屈的山!

  它显得多么伟美――

  崎岖,峥嵘,

  一连串的高峰直矗到天际。

  有时它蒙罩在梦一般的云里,

  它自己也显得和云一般的奇伟……

  这地方的人又指给我,就在这灵山,

  伟大的战斗者,重聚了大军

  坚持大义的血旗――

  披靡着东南整个的地区,……

  从这山,我懂得了历史悲剧的不可免,

  从这山,我懂得了我们为什么奔赴那

  悲剧而毫无惧色,而永不退屈!……

  诗言志。这首《灵山歌》,是冯雪峰抒发内心真情的歌。面对着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面对着国民党特务的残酷迫害,他决心以方志敏烈士为榜样,为革命“奔赴那悲剧而毫无惧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