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忆串联】(二)老人家的客人 -- 履虎尾

共:💬14 🌺1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小时候院里接待过大串联的红卫兵

接待的是一帮上海红卫兵,总体感觉瘦瘦的,长得挺单薄,但普遍长得比北京人白,院里把自行车棚腾了出来叫他们住。

印象里居委会挨家挨户征集褥子啥的(他们盖自带的被子,红卫兵串联都打着背包)。此外,还征集粮票。

记得扒着窗子看红卫兵吃饭,有顿饭是丝糕与菠菜豆腐汤之类,清汤寡水的。所谓丝糕就是玉米面蒸的主食,切成三角形,那帮上海红卫兵吃不大惯。

计划经济年代么,吃粮都是计划供应。居民的粮票分为面票和粮票,米、面为细粮,玉米面、高粱米为粗粮,每个人都有定量,比如重体力劳动者大概是45斤/月(?),机关干部大概是30斤左右。孩子么,定量要低得多,但也根据年龄增大而上调。那时到粮店买粮还得带着粮本。粗细粮是有比例的,粗粮居多。

那年代没油水,许多家庭粮食还是得省着吃的,正长身体的男孩饭量大,很多男孩子多、人口多的家庭常常不够吃。居委会征集粮票,自然心里是不大情愿的,穷怕亲戚福怕贼,但没谁敢表现出来。好像是摊派的,按每家人口粮票数规定一个数额。

那时北京还算好,每人每月有半斤油票,好像那时上海才4两油/人,肚里的油水可想而知。

记得那帮红卫兵几天吃下来,纷纷抱怨,说吃不饱、吃不惯。为此居委会还给他们改善了一次生活,大米饭+猪肉炖粉条。那时的猪肉肥肉居多,炖猪肉搁在脸盆里,上面一层油亮的猪大油,红卫兵小将们吃得两眼放光,跟饿狼似的。不过那米是最便宜的,北京人叫做“积米”的大米,跟上海的籼米等同,没啥油性那种,0.152一斤(?)那种。

有天一大早(印象是5点钟出发的),他们出发步行到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接见。我们住的地方跟虎兄说的西直门不远,在百万庄附近。

受完毛接见,这帮红卫兵就离京了。后来院里又接待过一拨红卫兵,大概是四川的(不很肯定),跟上海红卫兵比起来,显得土土的。

时间过的真快,这一晃也是快半个世纪了。

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