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忆串联】(二)老人家的客人 -- 履虎尾

共:💬14 🌺15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忆串联】(二)老人家的客人

火车到北京的时间是下午时分。不知什么原因,那天北京车站的旅客不多,显得稍稍有些冷清。我们随着下车的人流出了站,在车站广场见到了一块“安民告示”牌,上面写着“来京串联的革命师生请去南池子附近的接待站”云云。

我们赶紧边问路边询问,大约半小时多之后,摸到了南池子北边一点儿的“市委接待站”。那里已经有了二三百人了,排着队等候被接待。我们两个赶紧排到队尾,功夫不大,身后的队伍又增加了两三百人。

接待站的接待速度慢极了,队伍好半天也没有前进一步。俺几次跑到前边查看,貌似办事窗口一直关着。后来回想,这或许是基层具体负责接待我们的单位,还没有准备好吧。我们在接待站足足排队等候了一天一夜,夜里困了,就背靠背坐在水泥地板上打盹。

队用不着俩人同时排,我们轮流排着队,空出来的一人趁机出去看了天安门,还去前门外的“北京烤鸭店”吃了二两粮票六分钱一个的烧饼,喝了二分钱一碗的冬瓜汤。所谓北京烤鸭店就是原来的和以后的“全聚德”,大约半个月前,首都造反小将杀上门来,砸烂了全聚德的旧招牌,给这里起了一个崭新的革命名字。并责成他们,要为工农兵服务,生产销售工农兵喜闻乐见的食品。于是乎俺俩跟着沾光,吃到了全聚德牌的的烧饼和冬瓜汤。既然是为工农兵服务,理所当然的也就没有人敢来当官做老爷,更没有人来侍候你,你得自己排队买票,自己去端冬瓜汤,自己去去取烧饼。饭吃完了也不能立马拍屁股走人,你必须把用过的碗筷端去水池边,亲自洗干净了,然后才可以离开。

队好难排呀——直到第二天傍晚,我们才排到了窗口。接待站给我们开了一张住宿介绍信,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市内公交免费乘车票,发给我们每人一枚鲜红的老人家像章。俺们接过老人家像章,立即别在自己左胸口心脏上方——朝思暮想的纪念章啊,老子终于也有了,这真是无限幸福无比自豪啊!

我们的住宿处在西直门小学,学校已经停课,教室里的桌椅搬空了,水泥地板上靠着南墙北墙铺着两排草苫子,草苫子上铺着篦席,这就是革命师生晚上睡觉的通铺。这个住处大概是新开辟的吧,从打俺俩住进来,直到一周后俺们离开,这间课室始终没安排第三个人。负责我们伙食的是西直门城楼对面的那间小饭馆,接待我们是一位很和蔼的中年人:“你们是老人家的客人,总理指示,一定要招待好。”我们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五毛钱(五毛D的名字或许就是由此而来?一笑),由国家掏腰包但要自己交粮票,按自己的粮食标准交。当然,实在没有了也没关系,可以借点给你。

已经两夜没沾枕头了,这一觉直睡到日上三竿。爬起来吃了早餐,立即跑去“动物园”,从动物园搭车去北大,去参观文革爆发的策源地,去观摩阅读那里的大字报……

“北京真大!”这是进京几天后几乎所有外地人的共同结论。举个眼巴前儿的例子,北京城里随随便便的一个邮政所,像什么西直门邮电所东直门邮电所,其派头就比沈阳太原街的辽宁省邮电总局大的多。在沈阳,路边的机关部门所挂的牌子,都是“辽宁省”三个字打头的,“沈阳市”三个字打头的不多。而北京的机关部门,都是国家级别的,挂“北京市”三个字打头的牌子的很少见。

俺俩看了北大看清华,也没忘顺便去动物园随便走走。说实在的,北京动物园那才真叫动物园,不像俺们沈阳,仅有的若干动物们还分散在各个公园零散养着,有的在中山公园,有的在“小河沿”。记得大约在1964年前后,万泉公园(小河沿)从关里借来了一头大象,消息传出,轰动了整个沈阳城,那是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就连外县的都纷纷进城,跑小河沿看大象来了……在北京动物园,我们大开眼界,第一次看见长颈鹿斑马熊猫,也第一次看见了海豚海豹等水生动物。

过去俺一直认为,公园之所以好玩,完全是由于里面有各种动物的缘故,直到那天下午,在清华看大字报看累了,顺便去了趟颐和园之后,俺的看法才彻底改变。俺站在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池,被秀丽的湖光山色所深深震撼。湖山之美,乃至如斯乎!由于兴奋过度,经过十七孔桥旁的铜牛时,我们又大发神经,脱下外衣,赤条条跳入湖中,一直游向万寿山前。事后才有点害怕起来,万一衣服被人顺走,我们的学生证住宿证乘车证以及那点点小钱,可全在衣服口袋里边呐,那,那可咋整啊?!

我们还去了围在红墙里的二十六中,那里正在办着一个展览。在一间阴暗的平房里,泛黄的石灰墙上歪歪斜斜地涂抹着六个大字,字的大小同初中学生的拳头差不多。字,红得耀眼——据展览主办者介绍,这六个字是用红色油漆与人血混在一起,写的。

那一天,俺俩参观故宫,然后出前门,逛大栅栏,游天坛,寻找天桥……回接待站吃晚饭的时候,和蔼的中年人对俺们发话了:早点睡,明儿早五点起床,别睡过了。俺们问:有什么活动吗?中年人把头探近了一点儿,悄声亲切地曰:

“老人家接见!!!”

通宝推:踢细胞,老爷王,ifuleu,
家园 赶快坐个沙发

已经12朵花了

家园 原来二在这里

写俺的还是拖一两天吧。太晚了,现在是0:53分。

一天伙食五毛可能记错了吧?我记得没这么多,应该是三毛多。交不交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好象是要交吧?因为记得俺姨娘当时也在北京某居委会管接待,曾经跟我说有个人想糊弄她少算一天。

家园 虎老师是东北人呀
家园 奖励来了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我大舅也是串联的

呵呵 他去了趟北京某小学的厕所,

说比乡下县委的好多了。

  • -- 系统屏蔽 --。
家园 说老实话,所谓的串联,我从来就没真正明白它的意思。我说的

不是电线那种串联。

文革时的串联是指学生们从家乡出发,去外地学习,见识祖国的风土人情吗,传递各人在家乡学习毛泽东思想心得吗? 是这个基本意思吗?

家园 难道和尚来自天顶星?
家园 看前半句差点流口水,然后口水立刻缩了回去

还去前门外的“北京烤鸭店”吃了二两粮票六分钱一个的烧饼

不过革命小将这个自助餐的规矩其实挺符合文明精神,我觉得此命革得还算不错:

饭吃完了也不能立马拍屁股走人,你必须把用过的碗筷端去水池边,亲自洗干净了,然后才可以离开。

家园 小时候院里接待过大串联的红卫兵

接待的是一帮上海红卫兵,总体感觉瘦瘦的,长得挺单薄,但普遍长得比北京人白,院里把自行车棚腾了出来叫他们住。

印象里居委会挨家挨户征集褥子啥的(他们盖自带的被子,红卫兵串联都打着背包)。此外,还征集粮票。

记得扒着窗子看红卫兵吃饭,有顿饭是丝糕与菠菜豆腐汤之类,清汤寡水的。所谓丝糕就是玉米面蒸的主食,切成三角形,那帮上海红卫兵吃不大惯。

计划经济年代么,吃粮都是计划供应。居民的粮票分为面票和粮票,米、面为细粮,玉米面、高粱米为粗粮,每个人都有定量,比如重体力劳动者大概是45斤/月(?),机关干部大概是30斤左右。孩子么,定量要低得多,但也根据年龄增大而上调。那时到粮店买粮还得带着粮本。粗细粮是有比例的,粗粮居多。

那年代没油水,许多家庭粮食还是得省着吃的,正长身体的男孩饭量大,很多男孩子多、人口多的家庭常常不够吃。居委会征集粮票,自然心里是不大情愿的,穷怕亲戚福怕贼,但没谁敢表现出来。好像是摊派的,按每家人口粮票数规定一个数额。

那时北京还算好,每人每月有半斤油票,好像那时上海才4两油/人,肚里的油水可想而知。

记得那帮红卫兵几天吃下来,纷纷抱怨,说吃不饱、吃不惯。为此居委会还给他们改善了一次生活,大米饭+猪肉炖粉条。那时的猪肉肥肉居多,炖猪肉搁在脸盆里,上面一层油亮的猪大油,红卫兵小将们吃得两眼放光,跟饿狼似的。不过那米是最便宜的,北京人叫做“积米”的大米,跟上海的籼米等同,没啥油性那种,0.152一斤(?)那种。

有天一大早(印象是5点钟出发的),他们出发步行到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接见。我们住的地方跟虎兄说的西直门不远,在百万庄附近。

受完毛接见,这帮红卫兵就离京了。后来院里又接待过一拨红卫兵,大概是四川的(不很肯定),跟上海红卫兵比起来,显得土土的。

时间过的真快,这一晃也是快半个世纪了。

呵呵

家园 “革命大串联”本来的直接的含义是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

“革命造反派”相互联络 交流情况和经验 寻找同盟者的各种活动

家园 然后呢?间接,引申的含义呢?花花你
家园 有一句顺口溜:串联串联真正好 游山玩水耍风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