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1936年鲁迅与党的文化官员周杨的冲突 -- 某人

共:💬1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温相兄,我反复得看历次整风,有个想法

那就是其过程很象德国牧师说的关于二战德国的名言。

刚开始持独立性的还很多,随着多元论精神和自主意识的被压制,党指导下的文化和遵守党纪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运动中,第一步分小组,不能保持沉默,每个人都要表态。第二步,对小组成员进行审查、批评。第三步,个人进行自我批评,并得到小组领导人的认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象42年,开头多数人不同意把王实味定为托派、反党分子。但大会小会的开,在不断的压力下,王的朋友们也开始了对他的批判。比如丁玲在斗争会的最后几天,也转变了,否定了自己的著作,对王进行攻击,说他影响恶劣。到了48年,对萧军,丁玲已经不用到最后才转变了,大会是由她来主持的。当然,57年的时候,丁玲自己也被抛出来了,没人来支持她。

历次运动,对要批判的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详细批驳,与被批判者划清界限的可得到宽大处理,表现突出的得以升官。这样,被批判者的支持者开始逐渐沉默不语。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知识分子阶层外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

首先是建立对艺术界和人文科学界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允许自然科学家有较大的自由,因为他们的工作深奥,理论性强,党的领导人懂得不多。而科学技术对党的经济现代化至关重要,所以也不大干预科学工作。但只是时间问题,54年在批判冯雪峰会议的闭幕会上,郭沫若宣布:不仅文学,还有历史、哲学、经济学、艺术、语言学、教育,甚至自然科学,在所有这些领域里都要开展思想斗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