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文主义谈话录 -- 万年看客

共:💬261 🌺79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9)Sam Harris:论死亡与当下

非常感谢,今天能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真是太好了。

首先我想先花一点时间和大家一起缅怀我们的好友克里斯托弗.希金斯,他的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尽管我们大概能猜到他对于今天的话题有什么看法,但是恐怕谁也想不出他能将这些看法表达得多么出色。这个人所拥有的风格、智慧与才学甚至超过了若干个文明的总和,具体是哪几家文明我这里就不点名了(笑声,掌声)。

今天我想谈论死亡。我原定的演讲题目是自由意志。我此前写过一本关于自由意志的书并且将其献给了希金斯。但是我担心今天到场的各位可能看过这本书或者听过我在Youtube上面做的相关报告(我建议大家在这两种做法中任选一种,因为自由意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混乱的理念,而这些理念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我决定今天转而讨论死亡,因为唯一能比“人没有自由意志”更压抑的题目可能就是“人固有一死”。所以我今天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压抑大家。顺便说一句,这样做并非出自我本人的自由意志(笑声)。

死亡的现实,或者说对于这一现实的否认,对于宗教信仰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死亡,宗教信仰的存在简直不可想象。实际上,从信众的角度看来,无神论就是为死亡张目的信仰,我们这些无神论者都是死亡的信徒,因为只有我们才认为死亡是真实的。其他理论要么回避死亡的问题,要么坚称死亡只是幻觉,只要积德行善或者信奉战神出身的上帝就可以在死后步入极乐世界。此生的一切不愉快与不方便都可以在来生获得解决。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清晰表明了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无神论辩称死后只是一场空,什么都没有,无忧无惧,重返出生之前的虚无状态。这条主张实际上很难理解,很多人都会将“无”误解为“有”,认为死亡就是漫长寂静的黑暗状态,听上去确实有点无聊。

假如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死后确是虚无,那么全世界一切宗教就都是错误的。但是假如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死亡就不成为问题,生命才是问题。假如没有上帝与死后永存的承诺,生命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当然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段历时相当长的当务之急,但依然是当务之急。你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很多很糟糕的事情。无论你现在过得多么舒心,只要拿起报纸看一看就会发现情况完全可能截然相反,而且所有人到头来都要遭受厄运的纠缠。好好想想这一切有多么荒谬吧:你买了一台崭新的Ipad,打算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倾注在上面,但是制造这台美好设备的工人却生活在极其严苛的环境当中,以至于经常会走上跳楼自杀的绝路,迫使工厂不得不绕着大楼搭设保护网。我们有可能理解如此判若云泥的幸运与不幸吗?宗教就能理解这一点。一切都是命数或者上帝意旨使然。假如上帝想让我在单调乏味的工作环境里拼死拼活每小时挣几个美元,那我也只能逆来顺受。但是显然他对我另有安排,希望我拥有一台崭新的Ipad。哈利路亚!(笑声,掌声)

拒绝相信上帝就意味着无法依赖这种幻觉来抚慰自己。拒接相信上帝就意味着承认我们自己要承担改善这个世界的全部责任。这个世界的种种不足都不稀奇,因为我们今天刚刚才摆脱了千百年来的野蛮与蒙昧。从树上下到地面是很艰苦的,学会用后肢直立行走是很艰苦的,从石块、木棍与毛皮起家打造一个覆盖全球的技术文明体系更是很艰苦的。这就是进步,而进步总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家世向上追溯一百代人,无论你现在是怎样一位文明人,都难免遇到一位相信可以通过献祭头生子来控制天气的祖先。在座的某些人甚至都不用这么费事,只要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圣诞节就行了(笑声,掌声)。

真正的进步仅仅是最近以来的事情,而宗教则一直把脚踩在刹车上。今天的美国依然存在着避孕正当性的争论,依然为了妇女是否有权节育而争论——不是堕胎,仅仅只是避孕而已。天主教教会竭力反对避孕,不惜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组织一方面臆想自己是完美无缺史上仅有的道德典范,另一方面却又包庇了一支由强奸儿童罪犯组成的大军,一方面保护他们免遭世俗司法调查,另一方面又将他们在各个教区之间轮换,方便他们寻觅新的受害者,最后还用今生的无尽诉讼与来世的地狱烈火来威胁受害者。将如此之多的人类精力投入到无谓的制造苦难当中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即便是在理应代表进步的发达国家,进步也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也都知道,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太可能将这个世界建设成人间天堂,不太可能使其免遭侮辱、损害与死亡。我知道在座的有些人真心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治愈一切疾病乃至征服衰老,将意识上传到电脑当中。在我看来这基本上就是利用科学为宗教撑腰。我不知道在场各位当中有没有奇点理论的粉丝,但我本人确实不指望在最近几年就拥有能够上传意识的手机。我很希望自己是错的,但是并不抱太大指望。

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我们必然会遭遇死亡的现实以及与心爱之人的分离。而且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你尽管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将自己调养得永远健康。但是假如你活得足够长,那么早晚会有你所爱的人离你而去。早晚你会接到报丧的电话。实际上就连记忆都是靠不住的。我女儿今年三岁半,现在我回头再看一年以前的家庭录像都会感到极其陌生,惊讶于自己究竟遗忘了多少细节。似乎当时的她根本就是另外一个人。我们没有抓住过去的理想方式。实际上仔细想想,我们甚至都没有抓住过去的非理想方式。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当下而已,记忆不过是当下浮现出来的想法而已。当下与Ipad牢牢地锁定了我们的意识。

那么无神论对于这种人类境遇有什么说法呢?无神论要如何帮助像我们一样的人以及比我们更加恐惧这种境遇以至于不惜自我欺骗的人呢?面对着害怕某个公元一世纪的木匠有可能听不见自己祈祷的众多人群,无神论要拿他们怎么样呢?单纯否定上帝存在的无神论确实无能为力。无神论能够纠正宗教当中的大量谬误,但是并不能提供恰当的替代品。这样的纠正确实很有必要,但是随之而来的空缺要由科学、艺术与哲学来填补。无神论自身仅仅是为了推进更高质量对话而清理场地的手段而已。我们的问题在于说服大多数人进行更高质量的对话。这是个政治问题,是个科学问题,是个人际沟通问题,也是个教育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之所以不顾一切地相信可笑且导致分裂的理念,实际上都有着明显的情感原因。尽管从未明说,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真正担心的其实就是死亡。比方说关于是否应当在学校里教授进化论的争议,我想说争议的核心就是死亡。宗教人士之所以反对进化论的唯一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害怕假如圣典在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上出了错,那么在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上也难免出错。因此当你声称“只有傻子才会拒绝承认进化论并且相信宇宙只有三千年历史”的时候,在宗教信徒们听起来这番话等于是在说“只有傻子才会相信,你那个在车祸中丧生的女儿如今正在天堂里与上帝同享极乐”。

在我说完这个句子之前,世界某地的某人即将遭遇飞来横祸,成为明天报纸上的一条新闻。问题在于此类悲剧的当事人究竟要如何理解这一切。宗教为此提供了答案。这是个未经实证的坏答案,而且还伴随着诸多恶果——例如众多答案都声称唯独自己正确,彼此竞争你死我活,导致宗教冲突与政治宗派主义难以根除——但这毕竟是个答案,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需要这样的答案。今天与会的许多人之所以经常因为自己批判宗教的言论而遭到攻击,原因也就在这里。因为人们会为他人的悲恸而感到担心。许多通过攻击所谓的“新无神论者”而扬名立万的科学家与记者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们正是担心其他人的悲恸。如果你的女儿死在了车祸之中,那么相信她正与耶稣同在天堂一定很能抚慰人心,任何其他信仰都起不到同样的抚慰效果。实际上这种效果甚至还会起到过犹不及的反作用。我听说过很多遭遇此类悲剧的宗教信徒的故事,他们由于相信往生来世,反而不能正面面对自己的悲痛。在他们看来过分悲痛未免有些令人尴尬,是信仰不坚定的体现。假如你真正相信自己的最爱之人此时正置身于一个更好的所在,而且你们很快就会再见面,那么还有什么好悲痛的呢?

我想我们都承认,无神论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不了真正的慰藉。并非意外的是,尽管无神论者乐意接受新的证据,但是世界观的更改并不能保证慰藉的一贯存在。当你不再相信圣诞老人之后,父母掏信用卡的动作与穿着睡衣为礼物打包的场景一定赶不上小精灵、雪橇与飞天驯鹿那样令人感到慰藉。当我们放弃宗教之后,我们所失去的并不是节假日、建筑、音乐、谦卑、壮丽与敬畏等等。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来取得,而不必在现实的本质问题上自欺或者欺骗子女,或者欺骗别人与他们的子女。真正失去的因素,真正不能取代的因素是在死亡面前的完全安心。如果我们想让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越过通向理性的桥梁到达彼岸,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平时都会尽力不去想死亡,但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点念头在提醒我们,眼前的一切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我们在内心深处都清楚,仅仅一个来自医生的电话就能使你毫无遮掩地面对自己与紧密之人的必死结局。我想今天在座的有些人已经遭遇过这个问题了。骤然间你就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挣扎活命或者照顾挣扎活命的家人成为了全职工作。在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会意识到自己在一切正常时浪费了大量时间。这里不仅仅指的是消耗时间的具体方式,例如无休止的工作或者强迫性地检查电子邮件,而是说关注的重点从根子上就不对。我们正是为了这一点而感到后悔。一切正常的时候,我们年复一年只去关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种情况着实吊诡,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早晚都会有大彻大悟悔不当初的时候。早晚有一天,在你的弥留之际,或者在你的家人的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你会心想:“我都干了些什么呀!”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才是真正有动机最大限度利用这一生的人。你知道这一点,但是你就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在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乐呵呵地以为自己会永生不死。我们理所当然地将某部烂电影看了四遍,或者与配偶拌嘴不止。只有在永生的前提下这些举动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如此肆无忌惮地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么天堂千万一定要存在。(掌声)

因此与宗教信徒相比,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才当真有理由最大限度地利用此生,利用当下。因为就算你能活一百年,其中包含的日子也并不很多。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生命当中存在着真正神圣的东西吗?甚至于说这个问题本身有意义吗?这正是宗教信徒们的担心所在。我认为这些问题确实有意义,而且答案也确实存在。但是答案并非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是转换心态。我们确实有办法体验到生命的神圣之处而不必非得持有特定信仰——尤其是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信仰。生活在当下的方法确实存在。现在就是一切。无论你觉得自己要为未来进行怎样趋利避害的打算,生活的现实都是当下此刻。这样说话听上去很像老生常谈,但却是事实。

当然在物理学角度上并没有所谓的“现在”,宇宙当中并不存在同时发生于地球与织女星座的事件。事实上即便从神经学角度来说,“现在”的定义也是很模糊的。我们知道信息输入大脑需要时间,意识当中存在不同层次。好比说用手摸鼻子,尽管我们觉得鼻子与手指同时有感觉,但是手指神经信号抵达大脑的时间一定晚于鼻子,无论你的胳膊有多短或者鼻子有多长都无所谓(笑声)。大脑将所有这些信号都导入了记忆缓冲区,从而创造了意识当中的共时性。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当下此刻的感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记忆了。但是从意识体验的角度来说,生活的真实永远是当下。这个事实很能将人们从重负当中解脱出来。事实上我认为,如果你想在此生获得幸福,理解这一事实的重要性高于一切。过去是记忆,是源自当下的想法。未来是预期,也是源自当下的想法。我们真正拥有的就只是此刻。

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有意忘记、否认或者忽视这个事实。而且可怕的是我们在这方面非常成功。我们设法切断了自己与当下的联系,放弃了从当下获得满足的可能,满心盼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获得幸福。但是未来永远不会来到。即便我们当真生活在当下,我们的目光也还是难免不自觉地越过当下的肩头,想要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总想解决问题,但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暂且将问题放下,享受当下生命当中真实的一切。

恒久智慧与老生常谈之间的界限确实有些难以划定。恐怕现在台下就有人正在笑话我乱灌心灵鸡汤。无论如何我都不愿意在五千多名无神论者的面前模仿老子(笑声)。但是如果我要进一步讨论这个关键问题,就必须要说一些你们以前肯定听过、但是因为宗教形而上学或者迷信的干扰而感到不屑一顾的言论。这不是进一步的新信息,而是心态的转变。你要改变自己体验当下的方式。谈论有意识体验其实也就是谈论死亡。如果说意识只是依赖大脑而存在的机能,那么死亡就是真实的,而一切宗教则都是虚假的。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反对这一命题,他们会觉得意识与肉体或多或少是不同的存在。当然质疑这种本能的理由也很充分。我们知道,内省对于内在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理解极其差劲。我们的大脑有一千亿个细胞,每个脑细胞又与上千个其他细胞相连。一立方厘米脑组织当中的脑细胞连接在数量上就超过了银河系当中所有天体。但是我们完全无法通过内省来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说我们与内在生活的物质基础不是脱节了一点半点,而是根本不搭界。我平时经常考虑关于人类大脑的问题,但是却极少意识到我自己也长着一个大脑(笑声)。我们对于大脑的大部分活动都毫无觉察。很有必要在这种语境下谈论意识。意识就是一切。我们对于世界的体验,对于心爱之人的体验,全都是意识问题。无论意识的起源究竟是什么,真正重要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怎样才能真正完满地度过此生。考虑到此生必然终结,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创造出值得一过的人生。

我们都致力于寻求完满与解脱苦痛。这并不单纯意味着寻求尽可能愉悦与简单的生活。我们在此生当中所求的许多事物都必须在经历一番斗争之后才能上手,而且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学会了享受斗争。任何一位运动员都知道,某种类型的疼痛能够带来快感。抬举重物导致的肌肉灼烧感如果是某种疾病的症状就根本无法忍受。但是因为这种痛苦发生在高强度锻炼之后,意味着身体素质的提升,所以很多人都学会了享受这种痛苦。因此我们审视某种感官刺激所使用的概念镜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这种刺激的感受,即便是十分强大的刺激也不例外。许多事例都能够表明,对于某种体验的思考能够改变这种体验的性质,上述情况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说我们用来限定当下的思考框架十分重要,因为这个框架能够有效地影响我们对于当下的感受。但是我们还可以抛开明显的框架,用更直接的方式来体验生命。我们可以极度关注当下,以至于不会采取任何举动对其加以干扰。这种做法也是有诀窍的,我想拿你们试验一下。

请闭上双眼并且尽可能坐得舒服一点。

感受一下自己如何坐在椅子上。

深呼吸几次,让重力将你自然而然地贴在椅子上。

请自然呼吸。

请感受坐着的感觉,感受自己的体重,手臂与双腿的重量。感受后背与双腿靠在椅子上的感觉。

请关注身体的一切感觉,无论是震动、压力、温度、张力还是酸痛。尽可能密切地感受这一切。

现在请逐渐感受呼吸。无论是鼻尖的气流,还是胸腔或者腹腔的上下起伏。请关注这些感觉与每一次吸气呼气之间的关系。

没有必要刻意控制呼吸,随意即可。

试着关注下一次吸气,从开始吸气到吸完为止,关注整个过程。下一次呼气同法办理。

倾听房间里的声音,让心智成为开放空间,任凭声音与感知起落生灭。

没有必要咬紧牙关集中精力,任其自然就好,只需要注意到能够注意到的感觉就行了。

没有必要主动迎合,只需要放松等待下一个感觉,下一个声音。

现在看看能不能进一步集中精力。你可以借此穿过概念的隔膜。现在专心感受双手的感觉。

如果你足够专心,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感知不到双手的形状。你的脑海中存在着关于双手形状的图像,但是如果你足够专心,就只会感到刺痛、震动、压力等感受,一团弥散开来的感受之云。试着专注感受双手,直到它们失去形状为止。

对于身体其他部分也同法办理,使其扩散成一团感知之云。感知所有新感觉的产生。

感知你的头部与面部。你可能会觉得意识此刻就存在于头部当中或者面部后面。但是从体验的角度来说,这只是意识产生的感觉而已。你的面部与头部存在的唯一证据就是此刻你的意识当中产生的感受。

感受当前的情绪,是否感到躁动或者厌倦。将这些情绪当成意识的感知对象。感受自己的心态。如果感到困倦,也要留心感受。感受面部与眼部的感觉。

声音与感觉正在意识的开放空间里回荡。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假如你持续关注感觉,你就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正在思考。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思考的时候,也请将这个念头当成意识的感知对象。如果是视觉图像,就去看;如果是语言,就去想。然后重新关注感觉。

我还要再继续一会儿,所以现在从头再来一遍,就好像第一遍那样。感受每一次呼吸。

好的,现在大家可以睁眼了。现在你们很容易就会觉得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刚才你还在头脑内部关注内在自我,现在你又再次回到了世界当中。但是其实任何根本性的变化都没有发生。你睁眼以后看到的世界与闭眼时候感知到的世界是同一个。区别仅仅在意识层面上。我不是说这个世界不真实,而是说从你的个人体验的角度来看,与其说你的意识存在于这个房间当中,倒不如说我本人以及其他人都存在于你的意识当中。再打个比方,请想象我的手中现在拿着一大块钻石,在我的手中投射钻石的影像。如果你们的观想能力特别强,那么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了。就算你不擅长观想,也总能投射某种影像,造成某种改变。现在把钻石换成西红柿吧。有谁在观想过程中感到了某种变化,请举手。有谁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也请举手(笑声)。

我其实已经进入了你的大脑,在场的所有人都进入了你的大脑。我的意识正在影响你的意识。你对于自己身体、心智以至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只能出现在有意识的体验当中。我不是说你现在正在做梦,但是从神经学角度来说这种体验与做梦其实很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受制于外部信息的输入,晚上做的梦则不受限制,所以在晚上的梦里怎么作死都不会死(笑声)。但是你的心智就是你的一切,是你曾经拥有过的一切,也是你能提供给他人的一切。

考虑到你的生活还有很多其他需要关注的方面,例如你可能需要求职或者看病,这种说法听上去可能有些不近人情。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如果你从来都是愤怒、抑郁、困惑或者冷漠的人,那么无论你取得了怎样的成功,遇到了什么人,你都无法享受一点半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开列一张清单,写满自己想要完成或者想要改变的事情。这张单子上的条目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呢?每一条条目似乎都承诺,只要你将其成功完成,就有理由在当下感到快乐。我们都在寻求返回当下的路径,寻求在当下感到快乐的理由。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冥想技巧(一般称为“有意识冥想”)正是达成这一点的诀窍。这种冥想使得我们可以在哪怕只有短短一刻的时间里关注当下的满足感。

当然我不是说你那张单子上的所有条目都是可笑或者不值得完成的。但是为了获得令你满意的将来,你究竟甘愿忍受怎样不满意的现在呢?你究竟甘愿怎样闷闷不乐呢?你究竟甘愿承受怎样的压力呢?你究竟甘愿成为一个怎样不招人待见的人呢?如果你整天都只想着自己干了什么,应该干什么,或者假如条件允许的话本来可能干成什么,那你必然与生活失之交臂,必然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其他人说话的时候你只会干等着他们闭嘴,好说你想说的话。甚至就在现在这种只需要听话而不需要说话的场合,你还是在一刻不停地与自己对话。你的头脑当中有一个不住嘴的声音。

这场每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自我对话伴随着很高的代价。我不是说信马由缰的发散性思考没有必要或者没有好处,但是我们所遭受的大部分痛苦正是通过这种机制来折磨我们的:悲伤,自我怀疑,焦虑,恐惧——尤其是对于死亡的恐惧。思考是有益的,但是一味沉湎于思考当中,以至于沦为下一个即将出现的想法的人质就有害无益了。我认为这就是在理性范畴当中消解死亡恐惧与失落悔恨的良方。生活的意义其实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为什么要在求存之余形成文化并与他人建立联系呢?因为我们想要创作或者修复一个心智愿意侧身其中的世界。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意识到了宗教并不是达成这一点的良好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启一场全新的谈话。谢谢大家。(掌声)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