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0 -- 桥上

共:💬14 🌺1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3

《宣十二年传》:

楚子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令尹孙叔敖弗欲,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参曰:“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令尹南辕、反旆,伍参言于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適(dí)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p 0728)(07120203))

我的粗译:

楚庄王统领军队向北开到“郔”驻扎。当时楚军是由沈尹指挥中军,子重指挥左军,子反指挥右军,正准备饮马于河然后就撤兵了。

听说晋国军队渡河而来,庄王想回去,而庄王的亲信伍参却很想打一仗。但令尹孙叔敖也不想打仗,他对庄王说:“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孙叔敖是说:去年我们攻入陈国,今年又攻下了郑国,仗已经打得够多了,要是这次打不赢,“参”的肉够吃吗?但伍参却说:“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伍参是说:要是打赢了,你孙叔就是无谋;要是打不赢,我“参”的肉只会在晋军那里,你吃得着吗?但是令尹还是把他的车子掉头向南,大旗也改为指向南方。

这时伍参向庄王建议说:“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適(dí)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伍参是说:晋国的统帅是新人,还不能顺畅地指挥部队,而他的副手先縠又刚愎不仁,不肯听从指挥。他三军的将领都无法自主行动。想要得到指导却不知找谁,将士们能怎么办呢?这次行动晋国的军队必定会被击败。而且您是国君,却要躲避臣下,那您还怎么去面对我们的社稷?

楚庄王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通知令尹让他把车子掉头再向北,把军队开到“管”准备作战。

一些补充:

“郔”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8,北纬34.5(“郑北地”,郑州南、新郑北,与氾水相近)。

“管”推测其位置为:东经113.56,北纬34.73(郑州道李城址,很多地方说“管”在郑州市管城区——东经113.67,北纬34.75,但有指出当地并无遗址,故估计另在别处,道李城址比较符合)。

《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十八章中有:“晉師大疫且飢,食人。”这段话虽然说的不是此时的事,但也反映当时军队远征,条件严酷,可以非常残忍。所以“参之肉其足食乎”不是玩笑话。

这个伍参是伍子胥的曾祖父,他的分析还是十分精辟的,由此看来,他虽然出身微贱,但并非仅仅是个只会拍马屁的人,庄王也决不是无缘无故地“嬖”(“賤而得幸曰嬖”)此人的。

《宣十二年传》:

晋师在敖、鄗之间。郑-皇戌使如晋师,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赵括、赵同曰:“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知季曰:“原、屏,咎之徒也。”赵庄子曰:“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p 0730)(07120204))

我的粗译:

此时晋国的军队驻扎在敖、鄗之间。郑国的皇戌出使到晋国军队的驻地,对荀林父提出:“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这里的意思是:我们郑国屈服于楚国,完全是为了我们的社稷,并没有要脱离晋国的意思。现在楚国的军队打了好几个胜仗变得骄傲了,而且长期在外已经疲惫了,所以戒备不严。大人如果攻击他们,我们郑国的军队在他后面截击,必定会打败楚国的军队。

彘子(先縠)在旁建议说:“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意思是打败楚国、收服郑国全在这一下了,请您一定答应他!

但是下军佐栾武子(栾书)不同意,他说:

自从那回讨灭了庸国以后,楚国的君主每天告诫他国人的都是: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如果在军中,他每天告诫全军将士的又是: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还告诉他们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事迹,并以此教育他们:“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我们的先大夫子犯(狐偃)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就是说如果占理,部队就士气旺盛,如果不占理,部队就垂头丧气。现在是我们不占理,还要向楚国挑衅,他们既然占理,士气就不会不高。而且他们把自己主上指挥车的卫队分成二广,每一广有一卒的战车,编为两个偏,右广先执勤,到日中,然后左广接替,直到“昏”。还派内官晚上轮流值班,以防不测,这就不能说是戒备不严。

这次郑国和楚国派往对方作人质的分别是子良和师叔,子良是郑国的贤公子,师叔在楚国也有很高威望。师叔入盟,子良在楚,说明楚、郑两国非常亲密。所以这家伙来怂恿我们和楚国开战,就是打算如果我们赢了就投靠我们,我们输了就投靠楚国,拿我们的胜负当占卜的兆象了。我们不能听他的!

栾武子说完上面这段话以后,边上中军大夫赵括(屏,屏括)和赵同(原,原同)却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意思是您领兵出征,就是要打敌人的,打败敌人,收服诸侯,有什么好犹豫的?一定要按彘子说的办!

下军大夫知季(知庄子荀首)就评论说:“原、屏,咎之徒也。”意思是原和屏这俩家伙就是惹祸精。

而下军将赵朔(赵庄子)则感叹道:“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意思是:栾伯(下军佐栾书)说得真好,要实行他的主张,肯定能让晋国长治久安。

一些补充:

“克庸”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那一战。见《《左传》中的成语04附:楚庄问鼎2》

杨伯峻先生在“赵庄子曰”后面注引吴闿生《文史甄微》:“赵庄子,括、同之姪,故不敢咎括、同,乃善栾伯。”

杨伯峻先生注“敖、鄗之间”曰:“敖、鄗为二山名,俱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之北。”

“敖”推测其位置为:东经113.48,北纬34.95(敖仓)。

“鄗”如为山则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2,北纬34.9(今已没入黄河)。或可认为鄗是城邑,则附近另一处有娘娘寨古城遗址——东经113.43,北纬34.83,亦符合各方面的条件。下面是娘娘寨遗址及其附近一带的天地图影像(此图虽不够好,但后来当地修了个立交桥,面目已非,只能凑合用此旧图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bì lù lán lǚ yǐ qǐ shān lín)或者简化为“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也是成语,杨先生于此注云:

杜《注》云:“筚路,柴车。”孔《疏》云:“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蓝缕,双声连绵词,《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被丑敝为蓝缕。”杜《注》:“蓝缕,敝衣。”启,开闢(辟)。

这个成语现在还在使用,基本没有改变原意。我过去曾以为这里的“路”是道路的意思,但没想到其实是指车。

这句话还说明若敖、蚡冒时代及其后一段时期内楚国是立国在山林地带的。

《宣十二年传》:

楚少宰如晋师,曰:“寡君少遭闵凶,不能文。闻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随季对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彘子以为谄,使赵括从而更之,曰:“行人失辞。寡君使群臣迁大国之迹于郑,曰:‘无辟敌!’群臣无所逃命。”((p 0733)(07120205))

我的粗译:

楚国又派了少宰来到晋国军中,说:“寡君少遭闵凶,不能文。闻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意思是:我们主上很小就没了爹,所以没那么多花活,他知道我们的两位先君都走过这条路,就也来收拾郑国,哪想到会得罪晋国啊?几位大人用不着在这儿呆太长时间!

随季(上军将士会)代表晋方回答他:“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这段大意是:当初周平王命令我们的先君文侯说:“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就是要和郑国一起辅佐周家的王室,要保证天王命令的推行!现在郑国有不对的地方,所以寡君派我们这些臣下来和郑国一起解决问题,哪敢劳动贵国的候人(负责巡视警戒的官员)?我就大胆地拜谢主上对我们的关照了。

可彘子(先縠)认为这样的回答太软弱了,就让赵括随后作出更改,改成:“行人失辞。寡君使群臣迁大国之迹于郑,曰:‘无辟敌!’群臣无所逃命。”意思是:刚才行人说得不对(行人指士会,从事与其他诸侯国使节打交道的工作或者出使他国,即可称为行人,但可以兼任,也可临时任命),寡君派我们这些臣下来是要把你们这个大国的车辙脚迹都扫出郑国,寡君下命令说:“无辟(避)敌!”我们这些臣下只能执行命令。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