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0 -- 桥上

共:💬14 🌺1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5

《宣十二年传》:

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故上军不败。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败而先济。((p 0737)(07120208))

我的粗译:

上面已经提到,上军的统帅士季(士会)主张要加强戒备,所以他已经让上军提前进入了戒备状态,不仅如此,他还在敖山前楚军的来路上派出了七处伏兵,所以当中军和下军从上军身后向左方溃退争抢渡船时,上军没有动摇。

另外,只有两位中军大夫之一赵婴齐听进了士季(士会)要有准备的话,让部下事先准备好渡船,所以其下属能率先渡河。

《宣十二年传》:

潘党既逐魏锜(qí),赵旃(zhān)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为乘(shèng)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shuì);左则受之,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屈荡为右。乙卯,王乘(chéng)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得其甲裳。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軘(tún)车逆之。潘党望其尘,使骋(chěng)而告曰:“晋师至矣!”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阵)。孙叔曰:“进之!宁我薄(bó)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shèng),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chéng)晋军。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p 0737)(07120209))

晋师右移,上军未动。工尹齐将右拒卒以逐下军。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灵,以济楚师。”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从唐侯以为左拒,以从上军。驹伯曰:“待诸乎?”随季曰:“楚师方壮,若萃于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不败。((p 0739)(07120210))

我的粗译:

潘党去追魏锜以后,赵旃到了楚营门口,他自己铺了个席子坐在楚营门外,让手下进楚营去约战。当时楚王的近卫队分为两班,各有三十乘兵车,分别是“右广”和“左广”,各有一辆“乘广”,即楚王在战场上乘坐的专车。为“右广”的“乘广”驾车的是许偃,“右”是养由基,养由基就是那个著名的神射手;为“左广”的“乘广”驾车的是彭名,“右”是屈荡。

见赵旃这么嚣张,楚庄王乘着“左广”的“乘广”,只带着三十乘兵车组成的近卫队“左广”,亲自出营来收拾他,这是乙卯那天。赵旃赶紧逃跑,没逃多远他就被楚庄王赶上了,赵旃只好跳下车向树林里跑,楚庄王“左广”“乘广”的“右”屈荡也下车追了上来,和他打作一团,扯下了他的“甲裳(甲的下半身部分)”,不过还是让赵旃逃走了。

晋人害怕魏锜和赵旃惹怒了楚人吃亏,派了軘(tún)车(屯守之车)去接应这两位。軘车走在路上尘土飞扬,这飞扬的尘土被远处追逐魏锜的潘党看见了,赶紧派人回营报告:“晋军来进攻了!”营中的人知道楚庄王还在营外追赶赵旃,怕自己的主上有什么不测,于是全军出动。

留在楚营中主持大局的孙叔(令尹孙叔敖)下令说:“前进!压住他们,不能让他们压制我们。《诗》里说:‘元戎十乘(shèng),以先启行’,就是要先发制人。《军志》上说:‘先人有夺人之心’,也是要压迫敌人。”于是楚军奋勇向前,直逼晋军,会合了楚庄王的近卫队。

这时,楚庄王顺势指挥楚军向晋军发起了进攻,他分派工尹齐指挥列成右拒的部队负责驱赶晋军的下军。又派人通知盟军唐惠侯,让唐惠侯指挥唐国军队排成左拒,负责对付晋军的上军,而且派潘党率领楚军机动部队的四十乘兵车支援唐惠侯。楚庄王自己指挥中军主力攻打晋军的中军。

晋军的统帅桓子(中军将荀林父)上任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有点不知所措,一心只想把部队撤回黄河北岸晋国自己的地盘上去,就赶紧下令说:“先渡河的有赏!”还在中军击鼓,让部下“向相反的方向进攻”,结果晋方中军和下军的将士在渡口争抢渡船,船上被剁下来的手指头一把一把的。

虽然晋军的中军和下军已经向右方溃败,但晋军的上军还在原地未动,当楚军大兵压过来时,士季的部下驹伯(郤锜,上军佐郤克之子)问:“待诸乎?(要和他们打一场吗?)”士季(士会,随季)说:“楚军气势正盛,要是一起合击我们,我们难免全军覆灭,不如整顿队伍后退,既能共担败退的责任,又能保存实力,没什么不好。”士季(士会)自己殿后,晋军的上军全军有秩序地撤了回去。

一些补充:

这里上军能有秩序地撤退充分展现了士会的军事才能。

这段《左传》中令尹孙叔敖所说的以下这段话:“进之!宁我薄(bó)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shèng),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应该说是后世成语“先发制人”(xiān fā zhì rén)的源头。

杨伯峻先生注“待诸乎?”曰:

王引之《述闻》云:“待诸者,禦之也。《鲁语》‘帅大雠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楚语》‘其独何力以待之’,韦《注》并云:‘待,禦也。’昭七年《传》曰:‘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管子大匡篇》曰:‘鲍叔因此以作难,君必不能待也。’《制分篇》曰:‘敌人虽众,不能止待。’《孙子九变篇》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墨子七患篇》曰:‘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之备,故杀。’是待为禦也。禦敌谓之待,故为宫室以禦风雨亦谓之待。‘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其义一也。”

《宣十二年传》:

王见右广,将从之乘(chéng)。屈荡户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终。”自是楚之乘(shèng)广先左。((p 0741)(07120211))

我的粗译:

楚国的惯例,本来是“右广”为先,负责从鸡鸣到日中这段时间,然后归“左广”负责。这次楚庄王晚上出来,乘坐的是“左广”的“乘广”。但这次战斗一直打到第二天晚上,所以后来“右广”也出动了。楚庄王看见“右广”跟上来了,就打算换到“右广”的“乘广”上去,让“左广”休息。可“左广”“乘广”的“右”屈荡不干,他说:“君以此始,亦必以终。”从此楚王的“乘广”变成以“左广”为先。

一些补充:

这段《左传》中的“君以此始,亦必以终。”很可能是后世成语“有始有终”(yǒu shǐ yǒu zhōng)的源头。

以下是另一种可能的“邲”之战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宣十二年传》: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p 0741)(07120212))

我的粗译:

不过楚人不是都一定要赶尽杀绝,有一辆晋军的战车掉坑里了,后面的楚国人没有上来追杀,反而在边上看热闹,还给晋人出主意,先教给晋人可以把“扃(jiōng)”卸掉,这样车子就能稍微动一动了,可是马还是拉不上来,看热闹的楚人又告诉晋人可把“旆”和“衡”都卸掉,终于晋军的战车从坑里拉出来了,可是得以逃跑的晋人并不领情,反过来讽刺楚国人说:“我们不像你们这种大国那么善于逃跑。”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扃,车前横木,所以约车上兵器者。”

《宣十二年传》:

赵旃以其良马二济其兄与叔父,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逢大夫与其二子乘(chéng),谓其二子无顾。顾曰:“赵傁在后。”怒之,使下,指木曰:“尸女于是。”授赵旃绥,以免。明日,以表尸之,皆重获在木下。((p 0741)(07120213))

我的粗译:

也和厨武子(魏锜)同样去楚营闹事的赵旃也没有一味逃跑,他把自己车上的两匹好马卸下来,让他的叔父和哥哥趴在马背上渡河,自己换了马回去收拢部下,结果遇见了强敌,自己的马跑不过人家,只好又一次跳下车逃到树林里躲着。

不久后晋国的逢大夫驾车经过,车上还拉着逢大夫的两个儿子,逢大夫一上来就告诉两个儿子,别东张西望,可年轻人不免好奇,还是要东张西望,就看见了赵旃,赶紧告诉他们的爸爸:“赵傁在后面。”逢大夫心里这个气呀,只好让他们俩下车,指着一棵大树说:“呆在这儿别动。”然后把车上的“绥”递给跑过来的赵旃,让他上车,拉上他继续逃跑。

至于逢大夫的两个儿子,等第二天他再回去找,都已经死在了那棵树下。

一些补充:

按照杨泓先生的统计,春秋时战车的车厢宽不足一米五,进深只有一米左右(见《战车与车战二论》),全身披挂的三个大汉挤在一个车厢里,够挤的。当然“御”基本不参加战斗,可以选个瘦点的。由于当时轴承技术不过关,战车要四匹马拉才跑得快,拉的人多也跑不快。所以赵旃这个大汉要上车,逢大夫的两个儿子就只好下去了。

《宣十二年传》:

楚-熊负羁囚知罃,知庄子以其族反之,厨武子御,下军之士多从之。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厨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连尹襄老,获之,遂载其尸;射公子谷臣,囚之。以二者还。((p 0742)(07120214))

我的粗译:

虽说晋军的中军与下军溃散了,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只知道自己逃命,知庄子(荀首,两名下军大夫之一)在后退时听说自己的儿子知罃(荀罃,yīng)被楚国的熊负羁俘虏了,马上带了自己的私属返回去想办法。知庄子在下军中威信较高,所以还有不少下军的“士”也跟着他回去。为知庄子驾车的是厨武子(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魏锜,也称吕锜)。

知庄子在返回的路上自然会遇到楚军,也就需要不断向楚军射箭,可是知庄子从自己的箭房中每抽出一枝箭都要先看看是不是好箭,不是好箭,就射出去,是好箭,就插到自己右边驾车的厨武子的箭房里。厨武子看到知庄子这种奇怪的行为,很生气,就指责知庄子说:“你不赶紧想办法找你儿子,反而爱惜起蒲秆(箭杆)来了,董泽里有的是蒲秆,你爱得过来吗。”知季(知庄子)就给他解释说:“我现在的唯一希望就是抓住对方一个大人物的儿子,才能换回我的儿子,所以我要留下好箭,在关键的时候才发射。”

于是知庄子看到了楚军将领连尹襄老,一箭将其射死,把尸体装在车上带走,又看到楚国的公子谷臣,把他抓住带了回来。后来,就是用公子谷臣这个俘虏和连尹襄老的尸体,知庄子终于换回了儿子,也引起无限波澜。

一些补充:

这里也描述了车左负责射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的好射手都很注意区分好箭和不好的箭,在关键时刻要用好箭,让好箭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此处还专门提及了制作箭杆的原料,反映出在箭的好坏中,箭杆原料的好坏可起决定作用。

《宣十二年传》:

及昏,楚师军于邲。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p 0743)(07120215))

我的粗译:

到了“昏”的时候,楚国军队收兵驻扎在“邲”,晋国的残余人马溃不成军,连夜渡河逃回晋国,整晚都吵吵闹闹的。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昭五年传》注“日之数十”曰:

古代传说谓尧时十日并出,然《论衡说日篇》谓儒者以日为一,则“日有十”之说非《左氏》义。杜《注》:“甲至癸。”是以十干解“日之数十”。古人误以日绕地,故以太阳之日与地球自转一周之日混为一。古人分一昼夜为十时,《灵枢经》谓“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说文》谓“漏,以铜受水,昼夜百节”,百刻即百节,十节为一时。据《易》、《诗》、《书》、《三礼》、《左传》诸书考之,大概有鸡鸣(亦曰夜鄉晨、鸡初鸣)、昧爽(亦曰昧旦)、旦(亦曰日出、见日、质明)、大昕(亦曰昼日)、日中(亦曰日之方中)、日昃(亦曰日下昃)、夕、昏(亦曰日旰、日入)、宵(亦曰夜)、夜中(亦曰夜半)等名。古无一日分十二时之说。至以十二支纪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p 1263)(10050106))

前面一段也提到过“日中”和“昏”,也都是古人的“十时”之一。但应注意,这“十时”显然不够严密,例如,日入之时不同,“昏”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所以这“十时”后来被十二时辰所取代。

通宝推:南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