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5 -- 桥上

共:💬44 🌺19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5附:子产为政16

《昭十九年传》:

是岁也,郑-驷偃卒。子游娶于晋大夫,生丝,弱,其父兄立子瑕。子产憎其为人也,且以为不顺,弗许,亦弗止。驷氏耸。他日,丝以告其舅。冬,晋人使以币如郑,问驷乞之立故。驷氏惧,驷乞欲逃,子产弗遣;请龟以卜,亦弗予。大夫谋对,子产不待而对客曰:“郑国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昬,今又丧我先大夫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寡君与其二三老曰:‘抑天实剥乱是,吾何知焉?’谚曰‘无过乱门’,民有乱兵,犹惮过之,而况敢知天之所乱?今大夫将问其故,抑寡君实不敢知,其谁实知之?平丘之会,君寻旧盟曰:‘无或失职!’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晋大夫而专制其位,是晋之县鄙也,何国之为?”辞客币而报其使,晋人舍之。((p 1403)(10190801))(111)

我的粗译:

那一年,我们的昭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晋顷公三年,郑定公七年),郑国的卿“驷偃”(子游)去世了。“子游”娶了一位晋国大夫的女儿,生下了“丝”,“丝”年纪很小。所以他的叔叔和哥哥们立了“子瑕(驷乞)”为族长。子产本来就讨厌“子瑕”,而且认为这事“不顺”,一直没有批准,但也没有制止。驷氏的族人们很不安。

后来,“丝”把这事告诉了他舅舅,到了冬天,晋国方面就派了人带着礼品出访郑国,责问为什么立驷乞。驷家的族人害怕了,驷乞准备逃跑,但子产不让他逃走,驷家的族人请求用郑国公室的龟甲占卜,子产也不给。

大夫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但不等他们商量出结果,子产就答复使者说:

我们郑国没能讨老天爷的欢喜,寡君手下的几位卿老病昏乱,现在又死了我们的先大夫“偃”(驷偃,子游),他的儿子又幼弱,所以他的几个叔叔哥哥生怕宗主立不住,私下在族中商量,立了年长的亲族。寡君和手下的几位卿认为:“抑天实剥乱是,吾何知焉?(这也是上天要搞乱这个宗族,我们为什么要搅进去?)”谚语说“无过乱门”,“民”(可说是职业军人)遇上用兵器打斗的,都不敢从旁边过,何况要搅进上天搞出来的乱子?现在大夫要追究这事的根子,但是寡君是真的没敢掺合,又有谁知道呢?当初平丘之会,主上重申旧盟说:“无或失职!”要是寡君手下的几位卿去世的时候,都由晋国的大夫来决定继承人,那我们郑国就成了晋国的县鄙了,还算是“国”吗?

于是子产退回了使者的礼品,但还是派了使者回访。晋人也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一些补充:

这里“无过乱门”(wú guò luàn mén)是当时的成语,更是当时人经验的总结。

当时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有一个年富力强的族长非常重要,否则家族利益难免受损,驷家的族人们还是挺明智的。这个驷家家族势力很大,后来他们的族长当过好几任郑国的执政。

————————————————————

《昭十九年传》:

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禜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p 1405)(10191001))(111)

我的粗译:

郑国发了大水,有龙在时门之外的洧渊互相打斗,郑国的“国人”向执政请求举行禜祭,但子产不批准,他说:“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他这话的大意是:我们战斗,龙不来盯着我们,龙打斗,我们为何偏偏要盯着他们?如果是打算禳除他们,可那儿本来就是他们住的地方。我们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们。

于是那些“国人”放弃了他们的要求。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

孔《疏》云:“禜,祭名。元年《传》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不时,于是乎禜之。’”

顾炎武《补正》云:“言渊固龙之室也,岂能禳而去之?”彼其,其作之用。

————————————————————

《昭二十年传》: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p 1421)(10200901))(111)

我的粗译:

郑国的子产得了病,于是对子大叔说:“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他这话的大意是:我要是死了,大人一定会成为执政,只有有德者才能以宽服民,下一等的人最好是采用刚猛的手段。火很猛烈,“民”望而畏之,所以没多少人死于火;而水看上去懦弱,“民”亲近水,在其中嬉戏,淹死的人就很多。所以要宽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的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郑定公八年),子产得病几个月之后去世了。

一些补充:

“望而畏之”(wàng ér wèi zhī)也出现在《论语尧曰》之中:“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大概孔子是从子产这里学去的。孔子用这句话的意思和这里一样,也是正面的,而后来的成语“望而生畏”(wàng ér shēng wèi)虽然与这句话有渊源,但却大多用为负面的意思了。

下面是子产墓的图片(截自网上),子产墓位于新郑市与长葛市相邻的陉山顶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昭二十年传》: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huán fú)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p 1421)(10200902))(111)

我的粗译:

大叔(子大叔)果然成为执政,他不忍心采用刚猛的手段,而是采取了宽容的政策,结果郑国出了很多盗贼,他们大多聚集在芦苇荡里。子大叔后悔了,说:“吾早从夫子,不及此。(我要是早听我们那位大人的话,就不至于这样了。)”于是发了徒兵去扫荡芦苇荡里的盗贼,把他们全杀了,盗贼作案的量少了不少。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

取读为聚,人即盗也,谓群盗聚于泽中。说详王引之《述闻》。杨树达先生《读左传》则云:“疑《传》文本只作‘聚于萑苻之泽’,‘聚’下半字坏,故误分为‘取人’二字耳。”萑苻之泽,旧说多谓即僖三十三年《传》之原圃。然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不必原圃。上章云“泽之萑蒲”,萑苻即萑蒲。

《昭二十年传》: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qì)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wú)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nüè),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ěr),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qiú),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qiú)’,和之至也。”((p 1421)(10200903))(111)

我的粗译:

仲尼(孔子)于是评论说:

说得真好啊!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里说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就是“施之以宽”的意思,《诗》里又说:“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这就是“纠之以猛”,《诗》里还接着说:“柔远能迩,以定我王。”这就是“平之以和”的意思,《诗》里另外还说:“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这就是“和之至”了。

一些补充:

上面前三段《诗》都出自《大雅生民之什民劳首章》:

民意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21))

高亨先生注此章云:止,语气词。汔,庶幾。康,安居,休息。此二句言:人民已很疲劳了,应尽可能让他们稍稍喘一口气。中国,指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区域,即所谓“王畿”。因为四方都有诸侯,所以称做中国。绥,安抚。四方,指四方诸侯国。纵,放纵。诡,狡诈。随,借作(suì邃huī),欺骗。谨,即谨慎,意同防止。式,发语词。遏,抑止。寇虐,残害。憯(cǎn惨),犹曾,乃。明,光明,此句是指那些残害人民的人乃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所畏忌地作恶。柔,安抚。能,亲善。迩,近处。

上面最后一段《诗》则出自《商颂长发四章》: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29))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

竞,强也。絿,音求,缓也。《诗》毛《传》、《说文》俱谓“絿,急也”,则竞与絿义近。然下文“不刚不柔”,刚柔相反,则竞絿义亦当相反。徐灏《笺》知其相反成义,而不得其解。优优,宽裕之貌,遒,聚也。

《昭二十年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p 1422)(10200904))(111)

我的粗译:

等到子产去世,仲尼(孔子)听说后落泪了,他说:“古之遗爱也。”孔子是说子产有古人遗留下来的仁爱之风。

一些补充:

《论语宪问第十四》: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思子外篇无忧第四》:“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