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方与东方,基督教与三体 -- 雨落幽燕x

共:💬40 🌺4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西方与东方,基督教与三体

在diamond所发的主题下diamond:生存还是死亡 —— 读《三体》有感有很多对于西方和东方之间的对比讨论,讨论的范围多处涉及到了基督教本质的问题。类似的讨论在西西河、其他网站和社会上是非常多的,但是大部分都局限于两种政治观点的对决,并不能提供客观的角度。这种话题沦于流俗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具体的说有两个问题:第一、“西方”的定义是什么?第二、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尺度来量化社会发展的程度的话,那么任何观点都不能说是错的

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在其2010年出版的畅销书《全球分裂》中,总结了其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社会发展指数“的概念。他提出用四个可量化的指标衡量社会发展程度。1.人均能源消费量 2.城市规模大小 3.军事能力 4.信息处理能力。他的另一本书《历史的度量》详细的解释了选取这四个指标的原因,以及从史料中提取量化指标的方法和可能的误差。

利用这种研究方法,莫里斯计算了从冰期结束以来西方和东方的社会发展指数。正如作者所说,人们讨论东西方对比的时候常常任意选取”西方“的概念,以便于得出任何预设的结论。因此在书中作者首先做出了明确的定义。”西方“就是指从侧翼丘陵地带(今叙利亚、土耳其一带)农业发源地发展起来的文明。包括整个中东、欧洲、北非,近代以来又包括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东方“就是指从黄河、长江流域农业发源地发展起来的文明,包括中、日、越等国。莫里斯并不是瞧不起南亚、非洲、美洲和南岛、澳洲文明,而是东方和西方长期占据全球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将二者进行对比比较有意义,而且史料比较丰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张解释一切问题的图片

莫里斯用了几百万字对于这张图片进行了精彩的描述。由于网站不允许全文转载,我在这里把它缩写成几百字的规模。冰河时期结束以来,西方领先东方进入了农业时代。西方首先培育了小麦,使用了青铜器,出现了国家。在金字塔建成的时刻,东方还处于氏族公社的末期。不知道为了什么,前1200年左右西方社会出现了大崩溃,因此在之后的周秦时期,东西方差距缩小了。西方在罗马帝国时期达到了顶峰的43点,但是未能突破这一上限而再次崩溃,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东方在隋唐时期开发了长江以南的土地,得到了新的经济资源,从而领先西方。东方的顶峰也出现在宋朝40多点,但同样未能突破。由于地理大发现等事件的推动,西方在清乾隆年间超越了东方,然后的工业革命使西方一举打破古典时代的上限,所以发生了鸦片战争和黑船事件。后面的事我们都很熟悉了。

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所有那些假定西方等于基督教文明,甚至将西方的发达归结于基督教文明的人,都犯了三个错误。1.将西欧等同于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西方的中心并不在西欧,基督教也不起源于西欧) 2.将中世纪历史等同于西方历史 3.将工业革命的成就归结于基督教

这些错误是如此明显,以至于相关的说法其实只存在于街谈巷议(本身就起源于两百年前巴黎沙龙里的街谈巷议),并不见于学术著作。今天可以做出结论,基督教是中世纪历史的黑暗遗迹之一,基督教会的兴盛程度和社会发展指数呈鲜明的负相关。它起源于罗马时期,在罗马走下坡路的时候开始扩大影响,在今不如昔的中世纪的欧洲全面处于统治地位。但是从中世纪末期开始,随着农业、商业最后是工业的发展,城市扩大,使得人们倾向于离开精神世界而越来越三俗,宗教的影响日趋式微。因此宗教必须改革,也只能改革,虽然这不是教会所希望的。基督教兴盛的年代,西方是一直落后东方的;基督教风光不再的时候,西方才超过东方。

我并不是说基督教不好。实际上没有基督教的话,西方能不能撑过中世纪,不来一个更大更彻底的崩溃也很难说。基督教就像人类的盲肠,人类已经不是草食动物了,不需要像兔子一样粗大的盲肠,甚至于盲肠带来的麻烦比利益更多,但是对于几千万年前的祖先,盲肠是个不可或缺的器官。但另一方面,我也不认为基督教或其他的什么理念真的能对社会发展起到多大阻碍作用。历史在不断前进,人们抛弃或发明一种理念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总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由社会发展去适应理念。更何况,连西方都已经式微了,还指望在东方有什么发展吗(根据图表,东方将在2103年再次超过西方)?

=================历史与未来的分割线====================

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最近一百多年的快速发展,所以未来社会如何演化,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需要科幻文学这一年轻的文学门类。很难想象在今不如昔的中世纪,会产生什么研究未来的文学。这正说明了科幻文学的重要性。但是,人类的想象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已知推测未知,因此在科幻文学当中,总是有很多属于旧时代的历史遗迹。diamond列举了一些科幻,大部分属于软科幻。其实在公认的硬科幻当中,也有很多”历史遗迹“存在。比如《2001太空漫游》里的方尖碑,属于神创论的化身。我想再举两个例子,公认是很硬的科幻,但我觉得不太硬。一个是Star Trek,不同星球的”人“不但个头、长相、智力、思维方式差不多,而且往往还能互相交配,这实在是很神奇而无法理解,但仔细一想也不难理解:这投射的正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意像。60年代的美国就是这种精气神:在这块新大陆上,我们已经pioneer过了,下面就要去pioneer一下final frontier了,将来会遭遇啥,估计跟以前差不多吧XD. 还有一部就是BattleStar Galactica。设定人类社会是由12个殖民地组成(跟美国建立的时候一样),机器人造反毁灭了殖民地(潘多拉魔盒,老套),舰队逃亡的过程中还在搞民主选举,新政府和军队首脑就权力问题纠缠不休。这个逃亡和三体里的逃亡可大不一样:人家掌握了跃迁技术,几天之内就横穿银河系,十分符合现代美式生活方式。最后人类返回了地球(重建了圣殿)。

我倒不是说这些科幻都不好,在它们出现的年代可能是比较新潮的,但是科幻文学很难成为经典。我们现在去读《战争与和平》仍然很有意思,但是《海底两万里》就确实觉得老套。科幻文学需要不断的新作品带来新的想象空间,才有意思。最近的几十年,科幻文学不如以前火了,这可能和西方的去工业化有关。而东方的工业化正在发展,因此应该对世界科幻文学有一定贡献。

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西方有些人顽固地坚持某种优越感,可能是历史终结论或别的什么教条,不论是读者还是作者,这确实有可能会限制思维和想象力。我觉得想象力就和学问一样,闭门造车是肯定不行的,但是也得承认,西方以外的科幻作品,能拿得出手的确实不多。这个意义上说,《三体》可能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希望大刘在新的岗位上写出更多的经典,也《三体》将来能成为Star trek那样有影响的电视剧

通宝推:盲人摸象,青木堂主,桥上,jboyi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