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 chuchong

共:💬134 🌺49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5--外科医生,医疗学术,病例大数据

啰哩啰嗦了半天,无非是想说明:唯有满足了医生的需求,移动互联网+医疗创业,才算是靠谱的。

不过医生的范围太广,我们先缩减一下范围,描述一下外科医生。

业内有言“内科靠回扣,外科靠手术”,大概是描述的医生灰色收入来源,对应的,也描述了内科医生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药品,而外科医生则主要是靠器械。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学术的层面表现为理论水平与临床经验。大凡医学毕业,理论水平实际都相差不大,决定一个外科医生医术水平的,更多的体现为其经验。而医生获得经验的方式,在当前的中国医生来说,普遍还是以本科室的帮传代为主,辅以医生的进修培训、临床交流。引用一段我与国内南方某省一家三甲医院某外科主任的聊天,该医院为所处省的第二大医院。

----------------------------

“一般遇到一些难治愈的XXX患者,这种时候多么,您会怎么处理”

“这种状况现在还算比较多……我们在国内算是个新的学科……遇到你提的状况……我一般会先用XXXX技术,不管三七二十一,顶上再说,先稳住病情。然后再去查论文,问朋友、问老师,等有了初步方案后再来处理……”

----------------------------

对于医生来说就是如此。遇到他们之前未曾处理的病例,他们会这样做。遇到之前处理过,但是经验不是很多的时候,他们也会尽量小心谨慎的循着既有的实践经验来做。一旦他开始使用某项操作或者方法,除非其他的方式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且这种看得见的优势重复了N次(N大于等于5),不然,他绝不会抛弃既有的方法。

很多器械厂商总是说:医生的既有习惯很难改变。原因即如此。那些仅仅是微创新的器械,往往很难打开市场,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医生获取临床经验,除了自身的临床操作,各种层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外,有一个很重要却被国内医生经常忽略的方法。我在与东部某省一家知名部队医院的一个主任医生聊天时,她提到自己获取本学科临床经验时的说法时这样说道

“我们一般先找国际临床指南。然后将国际临床指南中的要求,结合我们医院的实际情况,整理为我们科室的诊疗流程。我们国内非常缺乏这种系统性的指南文献。学校教的多是理论,而医生的经验和感觉,往往是先由器械厂商宣导,医生实践后再形成。医生的水平永远在厂商之后……而我们则是紧跟国际潮流……我们科室从来是反馈给厂商你们应该如何如何,而不是他们来教育我们要如何操作……”

循着这种思路,我们来做一些基本性的假设。

假设针对某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输入信息是确定的、有限的,一旦该疾病的诊疗全过程能实现病例电子化,且对所有的医生是公开的(隐去患者的隐私信息),那么每进行完一次诊疗,就会有一次病例日志。这样的病例日志足够多时,当有新的病患出现时,我们就可以为其推送既往的诊疗日志,供其参考。

这样的参考,对于医生是非常有意义的。而这,其实也是一位河友所提到的一家美国做肿瘤诊疗的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

这样的病患日志,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类似的数据中,再针对某种诊疗方式,其治疗时间、治疗费用等也有相应的统计,那么这个数据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的预期都将有意义,并最终可与医保等结合。

这些技术实现都不难。

通宝推:陈王奋起,光头佬,盲人摸象,关中农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