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郑和航海结束,明朝政治为什么也就陷入了极大危机呢? -- 林风清逸

共:💬48 🌺2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错的太多了

1. 郑和下西洋,最多的时候有200多艘船。这么个庞大的船队,怎么组织,怎么管理,没有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没有军队参与的管理,没有郑和的极强领导组织能力,在那种落后的通讯条件下,根本就组织不起来。开个玩笑,如果老兄你来带领船队,不要说完成任务,估计刚上路就船队就散了。

2. 航路是原来就有的,但是海盗横行,航路很危险。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目的,就是扫清原来航路上的海盗。扫清海盗后,在马六甲旧港建立了一个贸易中转站,包括警卫设施、港口装卸设施、货物仓库、食宿供应点等。这些基础设施大大促进了民间贸易。扫清海盗的难度,请参考现在的索马里海盗。

3. 郑和七下西洋,不是每次都重复同样的路线,而是每次都开拓了新航线。其实就是政府组织修路,每次都开通几条新的海上公路,这样民间贸易的对象就扩大了。中国海军的定期巡逻,也是给当地政府必须尊重中国人的提示。按美国人的话说,这是“九万吨的外交”。

4.官方贸易在贸易量上,肯定不占主要的。但是由于船队庞大,贸易量也很可观。一次就可能相当于一个普通贸易行10年20年的贸易量。

这笔财富到底有多少?现在不能具体估计,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官方档案后来被人故意销毁了。不过有案可查的是:朱棣时期中央政府官员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俸禄从米变成了郑和贸易带回来的香料。比如以前是每个月工资100石米,那么根据米价和胡椒的价格折算,就改成发胡椒了。这些胡椒一直发到朱棣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朱祁镇上台,国库里面还有大量库存。

胡椒当时非常稀缺,拿到之后很容易高价卖出去,而且同等价值胡椒的重量和体积也比米要小得多,便于运输携带。这样,国家财政就可以节约下来大量的粮食用于战争——战士们的食物不能用香料代替,但官员发的米大部分不是用来吃而是用于购买其它消费品,所以轻便稀缺的西洋香料更为合适

通宝推:diamond,strain2,向往,盲人摸象,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