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共:💬145 🌺1407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不是空话,是有历史凭据的。

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

"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於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於独断者,不耻於下问,亦欲博采必尽於众也。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於韦弦。

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馀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於吴,刘备不宾於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脩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於外,而不恤民於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

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於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脩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

"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三国志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刘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敌人如果容易打早就打下来了,打不下来就得换个思路;这是有历史经验的。历史上周文王遇到挫折以后,就回去富国强兵,然后就打下来了,秦朝盛极一时,结果用力过猛,筋疲力尽,就被逆推了。咱们老是扩张扩张扩张,但是到了瓶颈期、老是扩不动,这个时候就得提防形势逆转了;建议在各地设置几个要点布防,并经常轮换驻军(防止军阀化)。然后转移目标到内政上来,搞上十几年,差不多就国富民安了。”

曹操拒绝了刘廙的建议,说自己干不了“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脩德,然后服之”的事(不是说周文王武王两世代商从而篡位的事)。

这件事发生在曹操在长安时,就是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九月,至长安”开始,期间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离开长安,“夏五月,引军还长安”、“冬十月,军还洛阳”,“(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这个建议应该是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出兵前提出的。

事后的发展证明刘廙的建议很正确。曹操亲征之后发生的事情是,曹操自己打刘备失败了,关羽则是水淹七军、威震中夏。刘廙所说的“土崩之势”,几乎成为现实。然后曹操就死了。“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曹操失去了巩固政权的最后时机。

此后曹丕只活了六年(刘廙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二年就死了)。曹睿接手以后又干了十三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曹丕死后两年。司马懿提出军屯的时候,曹操还在并允准了,但是此后曹操又拒绝了上文所说的刘廙专注内政的建议。

军屯大规模设立相关制度是曹丕时代的事。司马懿去关中搞屯田(司马懿在黄初二年做了侍中,这是刘廙死后空出来的职位),是曹睿时代的太和四年(230年),搞出点成就要到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在关中搞了五百万斛粮食支援洛阳,期间诸葛亮并没有及时骚扰,第二年诸葛亮才知道司马懿干了多大的事,出兵打过去看了看,就死了),那时候曹操死了已经十几年了。就靠在关中屯田这么一点工作,司马懿就实现了以关中一地彻底封堵蜀汉、避免牵动全局的目标。因此后来魏晋攻灭蜀吴,主要是曹丕、曹睿、司马懿等人调整战略的结果。

据说,在生命里最后这段时间里,曹操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这句话主要针对的是称帝问题,而不是军事内政侧重取向问题。

这样看起来,曹操主要处理了现实的军事问题,但是在国家制度建设上缺乏相应的投入。所以李世民说他“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是切中要害的。

通宝推:桥上,独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