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个流传久远的谬误----诗评家对“日暮汉宫传蜡烛”的阐发 -- 曹仲德

共:💬13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仲德你犯错误了,要么书没讲细,要么你在瞎猜

先说寒食,寒食是冬至以后105天,一般在清明前两天。从这一天子时开始,所有人家包括皇宫均不得举火。直到第三天午夜为止。在这几天举火的人,会遭受刑罚。在第一天子时,人们就把炉灶中的旧火种熄灭,然后等第三天午夜启用新火。除了刑罚之外,这也是一种民俗,摒弃旧的,迎接新的,这种风俗,甚至现在还留存着(表现方式可能不同)。

皇宫不一样的是,第三天下午,他们就要起新火,吃热食,这固然是皇帝的特权,然而,这的的确确也是一种风俗,从汉代开始就如此了。在取火之后,当天晚上,皇帝会恩赐一些权贵和宠臣火种。这是一种习俗,当然对某些宠臣而言,这也是一种恩赐。然而,这种恩赐,对象总是有限的。仲德所举的诗,固然说百僚(皇帝恩赐只有百家,实在是少,这还是一个模糊的数量词),但是,前四人中有三人先表明为近侍。而窦叔向自然不够格近侍,但是他在自称小臣的时候,也是先说明恩光的,不管是谦辞还是实际,这种火,都是皇帝的恩赐,而并非是官员就能享受的。

我们再看来看看那几首诗的时间,是清明。而我前面说过,一般来说,寒食的最后一天就是清明。也就是说,这些恩赐都是第三天才进行的。我不知道仲德所谓的前两天就能赐火典故来自何处,是不是把因为不能点火而向权贵特许的燃烛当成举火了?如果前两天举火仲德的证据仅至于此的话,恐怕整篇的立论就很有问题了。

关于这首诗可以引申到什么讽刺汉朝宦官进而嘲讽本朝,这完全是白痴言论,不必理他。然而,诗中描写的境况,确实是当时的现状,不管韩??出于什么原因写的这首诗,客观上,这首诗的确有讽刺的效果,毕竟,皇帝的恩赐,就像灶头一样,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得到他的恩惠,从这一点上说,这首诗的讽刺效果,的确很强。而且难得的是,在文中,几无一个字道此。

至于对于韩??诗文的怀疑,我认为是不必要的,虽然韩??迎来送去的诗歌特别多,但其中也不乏好的,夸张一点说,其中有的,甚至很有盛唐余韵。想想看卢纶,也是十才子之一,也是酬唱的诗歌占绝大多数,但大家记得的是他的什么诗,《出塞》。仅仅因为韩??写酬唱诗,就说他写不出讽刺诗,未免太武断了。

而且,唐朝不比后来,书生多以家国为念,忧心国事(当然也可能过甚,变得热衷功名),是当时的普遍情况,钻乌龟壳,还是后来晚唐某些诗人的特性,而绝不是当时的情形。反过来说德宗,他最起码也能称个人主,绝不是赵光义以后那般西斯底里可比,关于唐明皇的讽刺歌谣和诗歌还少吗?可我好像没听说什么人被责罚了啊。后人看书,最忌讳的就是用后人的眼光去揣测前人。以唐朝这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文人性格,仲德这样的揣测,未免侮辱了韩??的为人,真要往大了说,唐代文人,大唐王朝豆蔻不免又被侮辱之嫌啊(先把大帽子扣下再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