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封信:古文难作 -- 姑苏冷月

共:💬74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一封信:古文难作

XX兄:

    你好。来信已经读过,知道你最近在钻研古文并且有所成,我很开心。你能够如此下苦功夫学习是好的。不过,我个人的建议,今天的人学习古文,应当限于“读”,贸然动手来“写”,不太合适。

  

    2001年江苏省考生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后,在青年人中兴起了仿古风。我常常也在亲戚朋友孩子的作文中发现些“之乎者也”之类的字句。这其实是一种学问的浮躁,我对此很不以为然。

  

    谈到古文,人们都有一个的误区,即认为所有的文言文都是古文,这是个很大的错误。古代汉语成熟于两汉时期,后自六朝以降,至于初唐,文学有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骈文。骈文的好作品很多,代表作我以为首推陆机的《文赋》与庾信的《哀江南赋》以及王勃的《滕王阁序》。骈文的特点在于形式的华丽与精美,但过分的追求形式则有碍于思想的表达,因此唐代有韩愈等大家力倡复古之风,作文力求回复到两汉以前,这就是所谓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使得作家们从骈文严谨的形式桎梏中解放出来,对于古代散文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作品,其中佼佼者就是唐宋八大家。当然,骈文也并为就此推出文学舞台,明清之际的八股文,实际上就是骈文的变体,而且仍然不乏优秀的作家作品,如清人王闿运。

  

    从古文的历史可以看出,严格意义上的古文,单指两汉及以前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唐以后始终没有根本的改变。所有的古文大家,其作品只要是古文,就必须与两汉以前的书面语言保持一致。例如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一句就是:“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我们都知道,“郡守”是汉代的官职,宋代称为“知州”。因此,这句话如果在宋代的语言中,应写作“腾子京知岳州”(宋岳州即汉巴陵)。范仲淹也是古文大家,所以如是写,就是为了遵从古文的规范,与两汉行文一致。

  

    顺便还要说一句,今人常常以为古人所有文章都是古文,其实不然。如历代实录、史书,篇幅浩大,不可能都用古文写就。如《明实录 神宗卷》,在我们今人读来,和现代白话文差不多,如“起来,与先生酒饭吃”之类的。

  

    汉语是发展的,今人的思想、感情,很难用两汉以前的书面语言来表达充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我们今人学习古文,能够阅读、理解就已经很够用了,古文写作,实在不实用。

  

    况且,古文也并不好写。比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提到刘备访诸葛亮不遇,留下这样一封信: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将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以小说而论,这封信是不错的。但在古文家看来,则未免有些可笑。汉代以前无“两次”的说法,只说“再”不说两,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在信的开通写作:“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此外,“先此布达”、“统希鉴原”之类的字眼,是宋元时期刑名师爷的文笔,读书人也不太用。从古文角度看,这封信可以说是不及格。罗贯中是何等的修养和学问?我们即使达到罗贯中的水准,也不过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

  

    清人为学为文,是最严谨不过的了——这自然也是托康熙爷和乾隆爷的福。清代的古文大家,写作的态度也最为严肃,但即使如此,如果我们稍微挑剔一下的话,也不难发现其中的白璧微瑕。如姚鼐是桐城派代表人物,其《登泰山记》也是千古绝唱,但其中 “及既上”、“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等地方也不光滑——汉称皇帝为“陛下”,如《史记 韩信列传》中“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或称“天子”,如《史记.封禅书》中有“今天子初即位,尤重鬼神之祀”。古文写作,费力不讨好,可见一斑。

  

    古文难作,今日的读书人,如果不是非常有钱或者非常有闲,还是不要碰的好。

     顺颂

    时祺

关键词(Tags): #古文元宝推荐:履虎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