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封信:古文难作 -- 姑苏冷月

共:💬74 🌺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封信:古文难作

    XX兄:

        你好。来信已经读过,知道你最近在钻研古文并且有所成,我很开心。你能够如此下苦功夫学习是好的。不过,我个人的建议,今天的人学习古文,应当限于“读”,贸然动手来“写”,不太合适。

      

        2001年江苏省考生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后,在青年人中兴起了仿古风。我常常也在亲戚朋友孩子的作文中发现些“之乎者也”之类的字句。这其实是一种学问的浮躁,我对此很不以为然。

      

        谈到古文,人们都有一个的误区,即认为所有的文言文都是古文,这是个很大的错误。古代汉语成熟于两汉时期,后自六朝以降,至于初唐,文学有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骈文。骈文的好作品很多,代表作我以为首推陆机的《文赋》与庾信的《哀江南赋》以及王勃的《滕王阁序》。骈文的特点在于形式的华丽与精美,但过分的追求形式则有碍于思想的表达,因此唐代有韩愈等大家力倡复古之风,作文力求回复到两汉以前,这就是所谓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使得作家们从骈文严谨的形式桎梏中解放出来,对于古代散文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作品,其中佼佼者就是唐宋八大家。当然,骈文也并为就此推出文学舞台,明清之际的八股文,实际上就是骈文的变体,而且仍然不乏优秀的作家作品,如清人王闿运。

      

        从古文的历史可以看出,严格意义上的古文,单指两汉及以前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唐以后始终没有根本的改变。所有的古文大家,其作品只要是古文,就必须与两汉以前的书面语言保持一致。例如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一句就是:“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我们都知道,“郡守”是汉代的官职,宋代称为“知州”。因此,这句话如果在宋代的语言中,应写作“腾子京知岳州”(宋岳州即汉巴陵)。范仲淹也是古文大家,所以如是写,就是为了遵从古文的规范,与两汉行文一致。

      

        顺便还要说一句,今人常常以为古人所有文章都是古文,其实不然。如历代实录、史书,篇幅浩大,不可能都用古文写就。如《明实录 神宗卷》,在我们今人读来,和现代白话文差不多,如“起来,与先生酒饭吃”之类的。

      

        汉语是发展的,今人的思想、感情,很难用两汉以前的书面语言来表达充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我们今人学习古文,能够阅读、理解就已经很够用了,古文写作,实在不实用。

      

        况且,古文也并不好写。比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提到刘备访诸葛亮不遇,留下这样一封信: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将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以小说而论,这封信是不错的。但在古文家看来,则未免有些可笑。汉代以前无“两次”的说法,只说“再”不说两,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在信的开通写作:“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此外,“先此布达”、“统希鉴原”之类的字眼,是宋元时期刑名师爷的文笔,读书人也不太用。从古文角度看,这封信可以说是不及格。罗贯中是何等的修养和学问?我们即使达到罗贯中的水准,也不过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

      

        清人为学为文,是最严谨不过的了——这自然也是托康熙爷和乾隆爷的福。清代的古文大家,写作的态度也最为严肃,但即使如此,如果我们稍微挑剔一下的话,也不难发现其中的白璧微瑕。如姚鼐是桐城派代表人物,其《登泰山记》也是千古绝唱,但其中 “及既上”、“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等地方也不光滑——汉称皇帝为“陛下”,如《史记 韩信列传》中“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或称“天子”,如《史记.封禅书》中有“今天子初即位,尤重鬼神之祀”。古文写作,费力不讨好,可见一斑。

      

        古文难作,今日的读书人,如果不是非常有钱或者非常有闲,还是不要碰的好。

         顺颂

        时祺

    关键词(Tags): #古文元宝推荐:履虎尾,
    • 家园 从此不作文言,亦藏拙之一道也

      当年有人给俺这么一建议,如当头棒喝,从此开口前先声明“卧梅又闻花”,“俺是一粗人”,少收不少砖头

    • 家园 咱附庸风雅之作,请赐教。

      书奉不周山下求助文字擂文: 2005-11-14 17:52:04

      共公先生大鉴:

      某一芥半儒,武职文做,素仰中国传统文化,欲在西河推广弘扬。奈人地生疏,德威欠丰,才疏学浅,号令不行。

      今蒙萨苏老大推心存问,知先生之名,效汉昭烈茅庐之顾,期先生为仗马之鸣。虽无武候春秋二祭之奉,亦扬天朝物华文明之盛。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擂虽由吾立,却不必吾为主。但能聚爱国志士于旗下,传千秋宗风于后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令我中华文明世泽绵长,永续不替,其无憾。

      文字游戏,望先生有以教我。

    • 家园 有一事不明

      古人都牛得很,前知五千年,后知五千年。除了刘基的《烧饼歌》,“连站是猪,水扁。。。”外,有唐一朝,有位大学问还写了“试看今日之中国,竟是谁家之天下"他咋知到现在叫中国呢?

    • 家园 好有意思呀花

      我就喜欢没事的时候和别人说文言文。尽管没有几个人知道我在说什么:)

    • 家园 您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萨爹回忆,某次科学院开会,章先生讲加密的事情,下来有两位49年前毕业的老先生开玩笑,说何必那样复杂的密码?我们现编就让苏联人找不着北。

      说着两个人就用古文开始对话,周围人真真不知所云,二人却用笔翻译成文字,给众人看时,原来是指挥珍宝岛反击战。。。

      这苏联人如果没有几年古文底子,恐怕掐死他也不明白中国人在说什么。

      二人文词古雅,萨爹已经无法一一回忆,只记得其中一位冒出来一句“跖之徒。。。”如何如何,后来才明白说的是人民解放军部队横向展开,因为解放军是起义成立的,称为跖之徒并不错,而“跖之徒”“横行”于天下。。。

      两位老先生之间毫无问题,根本不需要密码本,只是这套功夫大概边防军也会吃不消的。

      • 家园 这就不对了

        你一个图书馆系的,那能不读几本书?有个成语,说是读书读到头发都白了,叫什么来着?对叫"謦竹难书"。

        知道么,你一定要"謦竹难书"。

      • 家园 【原创】换句话,不就是中国的风语者吗?
      • 家园 【原创】给你看俺报考中国法制史研究生时候给导师的马屁信

        叶老先生座席:

        手教奉悉,惶恐之余,转添惊喜。先生之文,情殷而意闲,平和中正,实晚辈心仪之风也。

        生尝闻未通古者不足以知今,不继往者难语以开来,是史学之重,众学之基。然其于当世,则气象衰飒者何?岂其费力甚巨而无补于功利,众人弃之之故耶?先贤之学多灭于自匿珍重,今贤之学将灭于高论放言;先贤之学废于荒郊之寂寞,今贤之学湮于群小之喧哗。其相虽异,其由则一,不得其人而传之耳。生不忍袖手叹之,乃有继学之念。虽才力不逮,大儒难期,然鼓噪其中,胜于高蹈于外,能壮声势,即不违素心。况乎拾掇咳唾,以俟来者,亦不无功德。

        所恨者马齿空长,学养无增,知见浅陋,罔殆俱全。目之流寓,率皆七宝树;思有进益,难脱一阐提。学未由径,类乎破衲之贫僧;每陈愚见,先成献曝之野人。凡此种种,皆无师之苦,而非身历者不知也。

        又生虽怀向学之心,而公务繁剧,私事纷扰。非脱此格局,终无以成学,乃欲逃入校园,非徒有意于学位也。直陈本心,尤望先生谅之。

        生行年三十有三。若云发奋,则年过于老苏,叩阃应试,则艺劣于留仙。十年从公,英文搁置。虽云“定能济慧”,深恐试而不第,致拂先生美意,惟努力谋之而已。

        惶恐不能尽意,狂悖失礼之处,仍乞鉴谅。

        敬颂

        教安

        具名

        关键词(Tags): #古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