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就《甲申三百六十年祭——谁主沉浮》一文,与汗青兄商榷 -- napolen

共:💬51 🌺1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1、李自成的东进行动和目的的再思考3(小结)

摆脱了错误史料(宁武血战、李自成打退堂鼓、李自成想封王等等)的干扰之后,汗青兄对大顺军部署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朱仙镇战役和松锦战役之后,明军精锐消耗殆尽。关外明军只剩吴三桂部,关内能战的明军仅剩下湖广的左良玉部和陕西、三边的明军,另一只传统上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宣大山西部队,已经被抽调一空了(松锦战役中被歼灭的明军八总兵中就包括宣府总兵杨国柱和大同总兵王朴)。其它部队名义上虽然有些兵员,但战斗力非常衰弱。从杨嗣昌之后,崇祯在关内所用的督师统帅,不是指挥陕西部队(傅宗龙、丁启睿、汪乔年、孙传庭),就是跟左良玉有旧(侯恂)。足见明朝确无它兵可用了。李自成占领西安之后,陕西三边的明军已经为大顺军全歼,杨文岳的一点保定兵也被消灭,关内明军能战得就只剩下左良玉一支了。要不然崇祯也不用在1644年初就商议调吴三桂军入关了(此时大顺军还没有出发东征)。

了解这一大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1644年春,明王朝在华北地区的统治只剩下了一具空壳。如果不考虑满清的因素,大顺军确实已经到了统一天下的收尾阶段。李自成以白旺部看住左良玉,就看住了大顺军在关内唯一值得注意的敌人。而李自成亲自率领的本部,也足以对付明朝在宣大山西和京师周围的残余势力(太行山有多个隘口可以通过,大顺军实际上也是分兵而出,即便在个别险要处受阻,也可绕道,不必一定要所有的明军都投降才行),即便吴三桂入关,李自成本部也足以应付。因此,当南线吃紧时,李自成才会调袁宗第南下,因为他知道那是唯一值得注意的地方。事实上,在大顺军东征期间,这一判断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从山西到河北的广大区域里,明朝残余势力望风迎降,只在宁武和保定发生了两次轻微的抵抗。如果没有满清的因素,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必胜,之后大军南下,对付明朝在南方的残兵败将也必是摧枯拉朽之势。(后来大顺军被清军击败后就打算取江南为依托。而左良玉竟不敢和已经遭受重大损失的大顺军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逃向下游。下游的南明弘光政权和所谓四镇又被逃来的左良玉吓得胆战心惊。)

所以说,李自成当时的战略布局,是在不考虑满清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而在给定的前提下,这样的布局也是合理的。李自成的错,就错在他没有考虑满清因素,而不是汗青兄所谈的其它诸点。除了这个错误之外,大顺政权的另一个错误就是顾诚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及时改变政策,实现封建化。第一个错误是主要的,这使得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面临绝对劣势的地位。第二个错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大顺军在山海关失败后,大片控制区内的地主官绅反叛,让大顺军无法站稳脚跟,卷土重来。但如果第一个错误不存在的话,第二个错误本身并不会构成重大危害。

汗青兄对李自成的指责和对大顺军东征的意图的推测虽然是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其基础却建立在一些错误的(至少是并不可靠的)史料之上,这就如同流沙上面盖大楼,结构虽然精巧,但只要基础一动,就会整个垮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