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就《甲申三百六十年祭——谁主沉浮》一文,与汗青兄商榷 -- napolen

共:💬51 🌺1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2、吴三桂此人的真面目2

吴三桂的“忠”与“孝”

根据汗青兄文章的描述,吴三桂是颇“有忠孝之名”的。但千古世人都将他当作大汉奸、大卖国贼。究竟那一种观点为是呢?我想还是先就汗青兄所举的几个体现吴三桂的“忠孝”的事例,做一下分析。

汗青兄说吴三桂“忠”的第一个论据是他没有立刻接受满清的劝降,“对夷夏大防这一点也是相当坚持的,很长时间以来,即使在“分茅裂土之封”这样的荣华富贵面前,他也没有改变这一点”。在松锦之战后,皇太极曾给吴三桂写信劝降,内有“分茅裂土之封”的话。汗青兄说“可以肯定,他如果这时投降满清,位置肯定在汉军旗的三王之上,汉军旗第一人非他莫属,足以和八旗旗主平起平坐”。汗青兄的前半句还有几分道理,吴三桂如果当时就献出宁远和自己的几万军队,也许皇太极会给他给“X顺王”的头衔吧,不过位置跟前三个究竟怎么排,就很难说了。但汗青兄的后半句则是不符合史实的。汉军四王,虽然有个王字顶在脑袋上,但其实不过是满清贵族们的几个高级奴才而已,其地位跟主子们是有天壤之别的。不要说荣华富贵,就是保全首领,对这些奴才王爷们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靖南王耿仲明,只是因为军中包藏了一些逃出来的满洲贵族的奴隶被发觉,竟被吓得自杀!当然,以多尔衮的本意,不一定就会因为这件事而杀了他。但耿仲明自杀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说明,这些“分茅裂土”的王爷们是生活在怎样的惶恐之中的,而他们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价未必及得上从主子们那里逃走的奴隶。这样的“荣华富贵”跟独霸辽东一方的平西伯比起来,孰优孰劣。吴三桂是很清楚的。既然事情还有回旋余地,明政权还存在,清兵也没有兵临城下,吴三桂又何苦主动放弃主子不做去做奴才呢?事情麻烦了再投降也一样不缺“分茅裂土之封”啊。而且,吴三桂对皇太极劝降的态度是很暧昧的,他甚至还回了信,首鼠两端之心昭然若揭。他若真是忠心不二的话,就该一刀把使者杀了,最起码也是打出城外。事实上,吴三桂是一直把投降满清看作是自己的一条后路的,所以在跟大顺翻脸之后他才会立刻拿起了这个选项。

再看宁远勤王事件,汗青兄说吴三桂走得慢是因为要安置百姓。如果吴三桂的任务只是进行一次战略撤退的话,这么说原是不错的,以老百姓的速度,吴三桂走的也不算慢了。然而,崇祯给他的命令并不仅仅是进行一次常规的撤退,而是让他火速进京勤王!在这种时刻,他那样的速度就是不可容忍的缓慢。崇祯下诏的时候,只知道大顺军到了大同,但是,从大顺军既往的历史来看,从大顺军由陕西到山西进军的速度来看,吴三桂应该知道大顺军进军是何等神速,他应该知道明朝在宣大居庸和京师留下的部队都是毫无战斗力的,加上消息来回需要的时间,他应该考虑到大顺军迅速进抵北京城下的可能性,就算没到北京,他也应该想到自己应该尽量往前赶,尽可能早的据险阻击大顺军。如果吴三桂真的是个纯臣,在朝中还在议论是否放弃宁远的时候,他就应该让部队和百姓开始做准备,圣旨一到,他当天,至迟第二天就该率领他的五千精锐骑兵火速驰向北京。对比崇祯2年后金军入塞之役,袁崇焕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让吴三桂撤回之议可已经讨论几个月了),还能在接到消息的当天就让赵率教率4000骑兵驰援遵化,几个时辰之后自己就率兵勤王,祖大寿督率的主力军也在第二天出发(袁崇焕接到的消息也是后金军刚刚破塞,还没到北京城下呢,甚至皇帝还没有下令,怎么他就来了?)。当然,崇祯给他下得是一个官僚主义的圣旨,死到临头还要面子,说什么不准弃民。而崇祯这种老板决不是个好老板,如果吴三桂弃民回师,等到风头过了之后,崇祯搞不好不领情还要治罪(不过崇祯敢动文臣不敢动武将、欺软怕硬也是有名的,应该不敢真的把吴三桂怎么样)。因此吴三桂给他来了个官僚主义的遵旨,真的搬起老百姓来,这多多少少也是崇祯咎由自取。但即便如此,吴三桂总还是可以让步兵掩护百姓,自己率骑兵勤王的,只要冒少许被清兵追杀受到一些损失的风险(其实清兵并没有追杀,可能根本来不及追),而他连这都没做,其“明哲保身”的程度也堪称一绝了。总的来说,宁远撤退一役,吴三桂是以官僚主义对官僚主义,典型的“明哲保身”的做法,皇帝和社稷的安危,在他眼中,远没有自己的官位来得重要。虽然还不能从这一点就推断吴三桂已有叛明之心,但他的所作所为,无论如何是和“忠”字攀不上半点联系的。如果他这也叫“忠”,那管袁崇焕该叫什么呢?

通宝推:ifever,晨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