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带刀侍卫?D?D原张国焘卫队长何福圣口述(1) -- 张丹宁

共:💬1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带刀侍卫?D?D原张国焘卫队长何福圣口述(2)

4、小河口“逼宫”

  红四方面军突破垭口,翻山越岭,攻占陕军把守的竹林关,又一次从敌人的包围圈中钻了出来。接着折向西北,以两昼夜急行军二百多里的速度,进抵商县西五十余里的杨家斜,然后又南下北折,分左右两路纵队突然出现在关中大平原上。

  早在红四方面军进入秦岭之际,敌人就狂妄地宣称:“自古秦岭‘七十二岫护潼关,七十峪保长安’,红军不死于炮火,就死于冻馁。”可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支连遭各路大军围追堵截,长途征战的的疲弱之师,居然从包围圈中突了出来。

  西安之敌对红军的出现十分恐慌,赶紧调孙蔚如的第十七师赶至王曲、子午镇一带阻击。紧接着,在漫川关扑了空的敌第一师、六十五师、五十一师、三十五师也赶了上来,敌第二师与第四十二师则沿陇海线向红军逼近。

  红军刚突破了一个包围圈,可眼前,敌人又布开了一个更大的口袋。

  红军无路可走,只好又掉头往秦岭山脉的崇山峻岭。毕竟,大山是摆脱追兵的最好的地障。十二月三日,红军于周至县的辛子口出发,再次进入了秦岭山脉的崇山峻岭。

  秦岭山脉位于汉水渭河之间,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均为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大山。为了甩掉追兵,红军选择的道路几乎都是人迹罕至的高山高寒区,加上老天爷毫不客气地落了几场大雪,使红军的行军更为艰巨。

  由于长时间的行军,官兵的脚都磨烂了,无论谁脱下草鞋,都可以看到斑斑的血迹;有些人的脚巳经发炎,不停地流淌着腥臭的脓血;有的人连鞋子也没法穿,只能在脚上缠上几层破布赶路。经厉过战争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烂脚不算病,行军要老命。而这支磨烂了双脚的部队,偏偏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在崎岖的同道上前进。

  能吃的一切,飞禽走兽、草根树叶、白鳝泥,全都被官兵们塞进了肚子了里。饥饿使病员不断增加,断粮使行军速度大大降低。枪声响了,倒下的是高级指挥员们的座骑,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王树声的战马全都被吃掉了……

  行军、作战、饥饿、受冻、流血、牺牲……红军象一队无家可归的惊雁,被历史的狂风暴雨放逐到了汉水以南的地域。

  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红军一连翻过九座两千至四千米的大山,通过老君岭、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黄柏源等地,终于在十二月九日到达了秦岭南麓城固县的小河口。

  小河口太小了,仅有的几间民房容纳不下这支衣衫褴褛的部队,各支队伍只能分散到山岩下,背风的深沟里、密林中,燃起一堆堆篝火取暖。当夜晚降临后,满山遍野火光点点,情景蔚为悲壮。有的人怀抱拐杖在火堆边睁着双眼,有的人把玉米须和树叶搓成的细末放进烟锅,“吧吧”地抽着;有的人默默地擦拭着武器。忽明忽暗的火光映出了一张张深深思索着的脸,他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放弃了鄂豫皖苏区?究竟要跑到哪里才是个头?中央知道我们的行动、处境吗?

  战士们在思考,指挥员们则不仅仅是思考,他们巳经开始为自己所思考出的结论采取行动了。

  对历史而言,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九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陕西南部城固县小河口,那一个连着一个的山峰,一条接着一条的深涧,在冬日的乳白色雾气中涌动着,隐现着,如同一座座澎湃的洪峰。悬挂在峰峦上的峥嵘怪石,似人似物,似怪似兽,给人以扑朔迷离的联想。

  一场大雪白了山川,也给山沟里一幢破破烂烂的土房子披上了银妆。深夜,窗户紧闭的的土墙房子里那盏马灯扑闪着浑黄的光亮,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世界带来一丝儿生气。

  ……一张刚毅的脸膛被马灯照耀着。他眉头紧锁,来回踱步,虽然举步维艰,虽然拄着拐杖,然而他像一个临战前的将军,正筹措和谋划着一场生死决战。他就是曾中生,他带着伤痛,冒着生命危险率先挺身而出,在这里召集一个秘密的会议。

  当鄂豫皖大肃反进入白热化程度时,这位在红军和地方上有着崇高威望的苏区党和军队的最高负责人就巳经被张国焘排斥出了核心领导班子。直到黄安战役胜利,黄安独立营被扩编为独立师时,张国焘才安排曾中生担任独立师的师长。他左臂负过伤,在第四次反“围剿”时腰部腰部又负了重伤,行动很困难,张国焘原打算在撤离鄂豫皖时扔下他,徐向前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上司落入虎口,亲自安排张仁初等同志护送曾中生。张仁初等不分昼夜地用担架抬着曾中生随队爬山越岭,曾中生过意不去:“老张啊,让我下去爬几步吧,也能减轻一点你们的负担啊。”说着话,他果真蓦地翻下担架,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张仁初等人含着泪水扑上去,把他重新抬上担架:“首长,我们就是累死,也要抬着你走!”

  伤痛折磨着曾中生,然而更折磨人的是心灵上的伤痛。

  革命巳到了危急关头,谁能挽狂澜于既倒?

  土房里人影幢幢,先前联络的高级干部们都勇敢地出现了。邝继勋、余笃三、王振华、朱光、刘杞、傅钟、舒玉章、还有一位女将――张琴秋,她留着齐耳短发,干练、活泼、留苏时学会了跳乌克半兰舞,也会唱俄罗斯民歌,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今天要讨论什么;所有人也都清楚,他们今天的行为在张国焘眼中,无疑会被视为一次“逼宫”。

  ……空气仿佛巳经凝固。

  “同志们,我们巳经陷入了绝境,部人在流血,在大量地消耗,官兵们怨声载道。再这样下去,等待我们的是死亡,是毁灭!”

  曾中生首先发言,语气沉痛而又透着悲壮。他激愤地撑着拐杖挺胸站起来,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将手中的拐杖奋力一挥。

  “不,共产党员再也不能沉默!革命的火焰是扑不灭的,真理的声音是封锁不住的。”他虽对六届四中全会的党中央及其政策巳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并疑心重重,但眼下他更关注的是有人谎报了军情,欺骗了中央,应当迅速地派人向党中央报告其真相。

  郁积在心头的怨愤像潮水般冲决了堤岸……与会者全都慷慨陈辞,一致赞同派人去向党中央反映张国焘放弃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无目的无计划的退却,反映他的军阀主义的领导作风,请求党中央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加以纠正,挽救危亡中的红四方面军。

  小河口涌起了春潮。

  当决定向中央写信一事决定下来后,有的同志提出,眼下离党中央中途遥远,担心还没有送到,部队就巳经遭到了灭顶之灾。

  由于意见不一致,这群血气方刚的将领最后放弃了派人送信前往中央,而改由与会者签名,由曾中生以书面形势向张国焘真接陈述大家用意见。他们认为这是光明垒落的表现,也寄望张国焘看完联名信后能改变态度,从谏入流,吸取教训。

  这亦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意见书》。

  曾中生是被担架抬着来见张国焘的。他委婉地陈述了大家的意见,然后呈上了意见书。

  当他看完意见书后,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地跨出了门槛。

  我们几名卫士紧跟了出去。

  张国焘站在风雪之中,大口抽烟,任飘飞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在他的头上、肩上。

  张国焘毕竟是大政治家,大约两分钟后,他扔下烟头,转身回到了屋子里。

  此刻,他的神情变得肃穆,语气也十分的沉痛。他感谢同志们如此直率地给他提意见;他对自己尚未意识到的不良作风深感震惊;他提议马上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他一不会正确地对待同志们的金玉良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干部会议是第二天上午举行的。张国焘以一种大丈夫的坦荡和谦恭,接受曾中生等人的批评,诚恳地承认自己诸多错误和不足;还宣布成立前敌委员会,以示加强集体领导。接着,又委任曾中生为西北革命军事参谋长……

  如果说此前参加“小河口”会议的同志们还有些忐忑不安的话,张国焘的态度,不仅让他们放心,甚至让他们感动。

  然而,当他们不久以后发现这只不过是张国焘见自己处境孤立,玩弄两面派手法以图缓和大家的情绪时,巳经迟了。

  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鲜血、是自己的头颅。

  第二天,部队继续南行。当红军前锋抵达秦岭出口处的新口子时,敌孙蔚第十七师两个团突然以密集的火力挡住了红军的去路。先头部队红第十师一个冲锋,就把敌人打得抱头鼠窜,乖乖地让出了道路。

  当天晚上,部队赶到了沙河营一带的汉水西岸。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西南部米仓山西端。下游由汉口注入长江。虽说眼下巳到枯水季节,但横堵在红军面前的汉水,仍然宽达两百米以上,透过朦胧的夜色看去,两岸浅水处巳结了一层薄冰,而江中心依然是水流湍急,激浪翻滚。茫茫的水面上,没有只帆片影。

  为了争取时间,总部决定全军徒涉过江。陈昌浩、徐向前亲自沿江选取定了徒涉地点,带头破冰下水,率领全军涉江。

  由于一天的行军,官兵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一阵阵冷风吹来,冻得直打哆嗦。下到江水以后,立即尝到了寒水似刀的滋味。官兵们手拉着手,互相搀扶着,在齐胸深的深水中,一步一步地向对岸挪去。当夜,全军渡过了汉水,到达城固县的上元观地区。

  这时,从鄂豫皖一直尾追红军的胡宗南第一师巳被甩在了遥远的关中,肖之楚的四十四师和刘恩茂的第六十五师因贺龙领导的红三军活跃在鄂陕川边境,也调向了安康地区。南郑一带仅有孙蔚如的第十七师一部驻守,兵力空虚,对红军巳构不成威胁――这就是说,我们终于败脱了西征以来极为被动的局面!

第四章:重振军威

  陈昌浩政委大声喊:“起来,起来,再睡下去会冻死人的!”……请老百姓抽鸦片,他们才肯为红军提供情况……田颂尧的探子火烧瓦斯铺,没想却帮了红军的大忙……张国焘被川北老姓当成了“真命天子”。

  1、雪夜过巴山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雪后初睛,空气清新,一轮火红的太阳喷薄而出,给千里冰封的汉中大地洒下了万道金辉。

  无数匹战马从四面八方奔来,汇聚到一个小村子里。

  一张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报纸,促使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西乡县钟家沟召开这次团以上的干部会议。

  钟家沟是大巴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庄,方面军总部就住在这里。因为这是红四方面军西征以来的第一次团级以上的干部会议,所以指挥员们都非常关心会议的内容。

  和往常一样,依然是张国焘主讲。他首先总结了部队西征以来的情况,嘉奖了许世友的三十四团和其他作战有功的部队,接着便宣布了翻越大巴山,挥戈川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这消息不啻是一颗重磅炸弹,在会场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离开鄂豫皖后,战斗频繁,行踪飘忽,广大指战员迫切希望能得到暂时的休整。现在刚把敌人甩掉,来到这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可板凳还没有坐热,又要去爬雪山,太出人意料了。

  摆脱了敌人的追击,看上去张国焘的精神也好了许多。他笑咪咪地解释道:

  “汉中地区南与巴山毗邻,北与秦岭相接,既是陕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通往四川与西北的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点军事地理学的知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早就告诉我们了。可是,我现在要告诉你们大家的是,川北比陕南地势更险要,物产更丰富,回旋区域更广阔。而且四川军阀林立,目前刘湘与刘文辉正在川西大战,四川的大小军阀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混战之中,川北的防守十分空虚,正是我军入川的大好时机。既然有这么好的有利条件,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会议结束后,指挥员们马上赶回驻地,向战士们传达会方精神,并作好入川的物质准备:每人三天的干粮,三双草鞋和五斤稻草。

  就为这点干粮、草鞋和稻草,部队又不得不在西乡县多呆了五天。当时,陕南由于连年遭灾,庄稼歉收,又加之屡遭兵匪蹂躏,群众生活相当贫困。虽然每人仅准备三天的干粮一双草鞋和五斤稻草,可全军一万五千余人,加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啊!

  十八日夜里,命令下达了,一点钟开饭,两点钟集合出发。

  深夜两点,总部机关的数百人冒着风雪,整齐地站在一片空地上,一边跺脚取暖,一边看着兄弟部队开进。

  总部警卫排排长叶南生问卫士们:

  “大家能不能走?”

  警卫排的战士百分之八十脚上裂了口子,一半的人裂口溃烂化脓。而作为卫士,有仅自己要翻过山去,还首先得保证张国焘能安全地翻过大巴山。叶南生自然很担心他的战士眼下的状态。

  我说:

  “排长,你就放心吧。”

  卫士们的精神也都很饱满,一片声嚷:

  “警卫排的人不会装熊,不会掉队的!”

  这时好几个老头老太太点着火把来了,惊奇地嚷道:

  “张主席,陈政委,你们现在不能走,巴山上七十,顶七十,下七十,三七二百一十里,都是羊肠子路,悬崖峭壁,眼下大雪封山,有的地方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要走,你们也得白天走。”

  张国焘说:

  “老大爷,我们能过去,我们连秦岭都能翻过来,就一定能翻过巴山。”

  “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没见过哪个队伍敢在冬天大夜里过巴山的。”

  “不是俺说话难听,就凭你们这单衣草鞋能过巴山,冻也得把你们冻坏的呀!”

  我也说:

  “老乡们,我们红军死也不怕,还怕一座山吗?放心吧,我们的身子硬着哩。”

  过了一会儿,谁也没能说服谁,老乡们只好无可奈何地走了。不过,看着他们那忧心忡忡的样子,我也兀地感觉到巴山的确不比寻常。

  出发前,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对大家响亮地说道:

  “同志们,漫川关我们闯过来了,秦岭我们爬了两次,大巴山也一定能够过去!我们要团结互助,不要让一个战友掉队。大家说,能不能做到?”

  “能!”同志们响亮地回答。

  “出发!”

  在朦胧的夜色中,巍峨的大巴山,像一条巨龙横躺在川陕边境。

  我觉得上山的头三十里比较好走,风雪不太大,身上也不太冷,路上的荆棘都被先头部队砍掉了,走起来和平常爬山差不多。可天亮以后,越往上走,气候就越恶劣,狂风卷起漫天大雪,劈头盖脸地打来,官兵们眯着眼睛,猫着身子,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往前移动。光滑如镜的冰坡,虽然巳被先头部队打上了一道道梯阶,但经过前面几批人马的践踏,巳经被踩光滑了,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有的战士和牲口甚至滑进了深达上百公尺的沟涧,眨眼之间,就连影儿也看不见了。

  叶南生排长指挥着我们几十名卫士,不断地用稻草垫在张国焘等高级首长的前面,以保证他们不出意外。可就这样,首长们仍被摔得像个雪人似的,身上背的稻草上也挂着一支支小冰棒,被风吹得“哒哒”响。

  部队走走停停,时断时续。每次碰到陡峭的冰坡,都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这时候,也正是张琴秋一帮政工干部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们跑前跑后,站在危险的地段上,一边拉扶着战友,一边不断地高喊:“共产党员和干部带头,帮帮伤员和体弱的同志。”

  记不清爬过了多少悬崖峭壁,总算离山顶不远了。这是最艰难的地段,上面是又高又陡的峭壁,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涧,稍有不慎,就会被摔得粉身碎骨。狂暴的山风吹得我们摇摇晃晃,站立不稳,棉桃大的雪花打得人睁不开眼睛。官兵们只好手脚并用,脸都快贴到雪地上了。我们彼此鼓励,彼此扶持,艰难前行,终于爬上了山顶。这时天巳经黑了,又走了三四十里才宿营。荒凉的山顶上,白雪皑皑,没有一间房屋,我们只好在地雪地上露营,挖一个雪坑,不是“房屋”,垫一把谷草,就是“床铺”,战士们一把炒米一把雪,一口口地吞下去,不吃呢,肚子饿得慌,吃呢,越吃身上越冷,冷得浑向发抖,上下牙齿直打颤。

  半夜里,迷迷糊糊的我被惊醒了,我睁眼一看,见陈昌浩政委大声喊着:

  “起来起来,不要睡了,大家都活动一下,再睡下去会冻死人的。”

  张国焘跺着脚,一边伸展着双臂,一边问身边的卫士们:

  “我给你们提个问题,等到全国解放了,你们打算怎样来收拾这大巴山?”

  叶南生说:

  “我要修一条公路,让大家坐着汽车过去。”

  我说:

  “要是我啊,干脆把这大山炸平,种上庄稼,叫它给咱们出大米。”

  洪安清说:

  “我不同意炸掉,那时候,地主老财的地都归穷人了,还不够你种呀。”

  张国焘说:

  “对,我同意洪安清的意见,把它留着,叫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来爬一爬,让他们晓得,好日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大家活动一阵,又睡了一会儿,一夜就这么折腾了好几次。可第二天起来一看,还是有一些战友被冻死在冰天雪地里。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不是冰便是雪的下山路上,更容易摔筋斗出意外。天气虽然好起来了,但是悬崖峭壁不断出现,碰到这些地方,我们就解开绑腿由拧成绳子,从岩上放到岩下,首先让张国焘等首长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拉着绳子往下滑。为了保证首长们的安全,还得在他们腰里拴上一根绳子。首长下完后,卫士们再下。

  二十一日上午,队伍终于翻过了天险大巴山,来到了山脚一个叫做岔口的小镇子。

  镇子里静悄悄的,青壮年和女人都跑光了……

2、火烧瓦斯铺

  总指挥部住进一家茶饭后,张国焘叫我们几个卫士马上到街上去找几个老百姓来了解情况。

  我们到了街上,看见战士们都分散到店铺和老百姓家中借住,以暂避风雪。

  老百姓很害怕,因为他们对红军完全不了解。我们几个警卫员分头去找,我接连走了好几家,费尽口舌,主人都不愿意来,后来我许愿请他们抽鸦片,才弄了两个大烟鬼来。

  警卫员们请来的十来个人全都是老头子,一个个满面烟容,瘦得不成样子,全都包着盘头帕,穿着一件空心长棉袍子,有的外面还套着件兽皮背心,腰间扎着绳子,勾着腰驼着背,双手捂着一个小烘笼在胯下取暖。而且,这里面很可能还有田颂尧的侦探。

  张国焘和首长们却把这帮烟客待若上宾,先请他们过足了烟瘾,又请他们饱餐了一顿酒肉,慢慢的气氛便相当融洽了。

  吃完饭,卫士们巳经在屋子中间放上了一个燃得旺旺烈烈的炎盆,屋子里暖意融融。在两张污渍很厚的方桌前,围坐着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王树声几位首长和客人们。

  张国焘亲切地向客人们说明,红军是共产党领导之下纪律严明的军队,是专门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决不会杀人放火,骚扰百姓,红军到这里来,不过是借贵处一块宝地,以利红军休息过冬。他请客人们将他的这番话传出去,希望外出躲避的老百姓都能尽快地回来安居乐。他还对客人们说,如果谁有路子和田颂尧联系,也请给他捎个话,红军到这时来不是和他为敌,而是和他作朋友的,红军现在暂时有困难,希望他能帮一把,今后他若有难,红军也可帮他,望他不要心存顾虑。

  张国焘说完后,陈昌浩、徐向前也都作了补充。陈昌浩的湖北话,张国焘的京片子他们听得懂,而徐向前的山西口音就让他们大感吃力了。接下来,主人请客人们谈谈当地的情况。

  四川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军阀彼此拼杀,战乱纷争的环境里,养成了察颜观色,随机应变的才干,而且尤擅辞令。这帮烟鬼在过足烟瘾,酒足饭饱后,更是说得来头头是道。他们提供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令红军领袖们极感兴趣。

  当天夜里,为了拟定“红四方面军入川纲领”,首长们忙了足足一个通宵。

  总部在岔口镇住了大约一个星期,得到前锋部队巳攻占通江县城的消息后,才离开岔口镇向通江县城进发。越往南边走,沿途集镇越加热闹。

  总部在瓦斯铺宿营时,田颂尧派来的特务放火烧镇子,企图转嫁于红军,没想反倒弄巧成拙,帮了红军一个大忙。

  火是清晨烧起来的。当时,总部和随行部队千余人正在镇子外面的田坝上整队集合,准备出发,镇上忽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街房多是木头结构,遇火即燃,火势很快便漫延开去。官兵们立即冲进镇子救火,抢救财物。张国焘,陈昌浩一时成了“消防大军”的指挥员。经过大家奋勇扑救,保住了全镇大部分房屋商号,为居民救出大批财物。还有好几个红军战士在救火中负了伤。

  镇上的居民在红军开到之前大都逃到附近的山上去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起火的时候,逃避的人仍不敢回来,聚集在山头上心急如焚地观望,后来见红军真心救火,才鼓足勇气纷纷赶回来参国救火。救火的群众越来越多。而头一天傍晚红军队伍开到时,红军中的政工人员吼破了喉咙,他们也不敢回来。大火扑灭以后,红军又把抢救出来的财物一一退还给原主,并积极安顿灾民。群众目睹了这一切,大为感动。就在这时候,镇子外面的老百姓抓住了两个纵火嫌疑犯,并把他们带进了镇子。

  原来,起火时,山头上老百姓看见这两个家伙神色仓惶地从镇子里跑了出来,便拥上前去将其截获。押回镇子后,一家客栈老板当众指认这两人是昨天中午到他店里住宿的客人,起火后便不知了去向。

  经陈昌浩亲自审问,这两个家伙承认火是他们放的,田颂尧派他们来放火烧镇子,是想嫁祸给红军。陈昌浩当即下令将这两两特务枪毙在街口上。老百姓人心大快,消息飞快地传遍各地,从此各地群众再不相信红军杀人放火的谣言,听说红军要来也不再像过去一样闻风而逃了。

3、张国焘派我当信使

  一杆大旗重新抖擞威风,像一团火焰映红了千里大巴山。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担任全军前锋的七十三师先头部队二一七团进入通江县境内的两河口,击溃四川军阀田颂尧部一个营,在此建立了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两河口乡苏维埃政府。

  十九日,十二师沿通江河南下,从泥溪分兵三路向通江进军,歼敌两营并于二十五日占领通江县城。随后,又与十一师于巴中清江渡击溃田颂尧部七个团的反扑。

  二十一日,七十三师于南江大河口与田部二路司令刘汉雄激战三日,歼敌一个团,向南江县城挺进,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通江县城成立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邝继勋任主席。

  紧接着,我军组织大批工作队,各支部队分区负责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并协助建立地方党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开始在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天上飘着雨雪,红四方面军总部抵达了川北通江县城。

  这是红军西行以来所占领的第一座县城。为此,张国焘下令举行隆重的入城式。

  我们这支被迫放弃根据地,转战数千里,巳不足万人的疲惫之师,形像巳变得来的确狼狈不堪。许多战士穿着沿途补充来的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绸缎衣裤和姑娘媳妇的红绿夹袄。还有披着破烂被子、毯子的。那时正是大巴山上的严冬,夜里能冻死人的。头上的帽子也是千奇百怪,礼帽、毡帽、瓜皮帽、啥都有。人人面孔黝黑,头发又长又乱,满脸胡须。像啥?不太好形容,反正红军一到,把当地的老百姓全吓跑了。

  到了通江城外的河边,红军官兵奉命整理军容,将完整一些的军装集中起来给入城的队伍穿。这样总算整齐一些了。红军战士扛着枪,排成六人纵队,高唱着军歌走在城里的大街上。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总部首长骑着高头大马,频频向两边被组织起来的群众挥手致意。

  这样的场面也让我们这些当兵的振奋不巳。这一路上,我们吃了多少苦经受了多少磨难,死了多少弟兄!如今,总算寻到了一块落脚的地方,可以稍微喘一口气了。

  通江县城依山旁水,城里还有一条军阀田颂尧修造的水泥大道和一座中山公园。在公园里,有一幢一楼一底木结构古色古香的宽房大屋,以前是县长的宅邸,现在成了红军总部所在地。

  当时的四川,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刘湘占有川东及重庆一带,刘文辉占有成都、川西及西康一带,邓锡侯占有川西北一带。川北为田颂尧、刘存厚、杨森三个军阀割据。

  田颂尧占有通江、南江、巴中、仪陇、南部等二十六县,势力最为强大。刘存厚占有万源、达县、城口和宣汉等县。杨森占有营山、渠县、广安和岳池等县。而这些军阀们在各自的防区里横征暴敛不说,还强迫人民大量种植罂粟,以缴大烟土代替赋税。

  而大量种植罂粟的另一恶果,就是当地男人普遍吸毒,农业手工业则主要由妇女承担。所以俗话说“要吃通江饭,婆娘打前站”,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正在川西坝子上争城夺地的田颂尧万万没有想到会有一支红军大部队出其不意地杀进他的老巢,占了他的地盘,他当然不会善罢甘休,马上调兵遣将,准备向我们大举进攻。

  四川军阀本与蒋介石貌合神离,怕蒋介石借追剿红军入川,攥取主川大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怕蒋介石,更甚于怕红军。所以当红四方面军最初进入四川北部时,刘湘为首的一帮军阀立即取联名至电蒋介石,表面上主动请缨,同仇敌忾,保证“穷全省之兵,将共匪剿灭”,而骨子里则是以此为借口,将胡宗南、肖之楚等中央军拒之门外。

  而巳被红军痛打了几棍的田颂尧也有心计,他既痛恨红军进入他的防区,更害怕引狼入室,日后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后患,更加之他手中还有近四万兵力,敢本没把红军放在眼里,以为对付区区万余从鄂豫皖逃蹿出来的“赤匪残兵败将”绰绰有余。所以反对其他军阀派兵进入他的地盘内剿匪,只要求他们分摊军费份额则可。

  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七日,蒋介石委任田颂尧为川陕边“剿匪”督办,并拨给子弹百万发,飞机四架,军费二十万元。二十八日,田颂尧在老巢三台县城正式就职。赓即以所部三十八个团近六万人,组成左、中、右三个纵队,对红军实行三路围攻。田以左纵队为主攻,中央纵队和右纵队助攻。左纵队为敌四师、五师、独立师等约十七个团组成,由四师师师长王铭章指挥(王在抗战后率部出川抗日,于台儿庄大战中死于滕县保卫战,成为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右纵队第一、第二两师和何瞻如的第三路等部约十一个团组成,由第二师师长曾南夫指挥;中央纵队以第三师和李伟如第一路等部约十个团组成,由第三师师长罗乃琼指挥。时在达县、万源之敌刘存厚的边防军八个团进驻万源竹峪关,威胁红军后路;盘踞在营山、渠县之敌杨森的二十军亦准备出兵配合。

  待一切计议停当,田颂尧才得意洋洋地通电全川,纠集六万大军,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红军杀来。

  此时,王铭章的前锋罗泽洲部巳进抵通江西面约三十里的鹰哥咀,与红七十三师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一天上午,我见陈昌浩、徐向前和从前线匆匆赶回来的第七十三师师长邝继勋、政委甘元景、政治部主任韩继祖等到张国焘的办公室开会。

  一会儿黄超秘书长出来叫我上供给处拿几包烟送进去。当我回来把烟送进屋时,见张国焘正飞笔写信。我放下烟后出来站在门口。不一会儿,听见张国焘在叫我,我又赶紧进屋去。

  顿时,我感到很奇怪,这些我全都早巳认识的首长一齐把目光落到我的身上,好像打量着一个陌生人似的。

  张国焘笑着说:

  “怎么样?何福圣这副相貌,不会丢我们红军的脸吧。要精神有精神,要气派有气派,而且还会武功。”

  首长们都说行,就派他去好了。

  原来,张国焘是派我去当他的信使,带上他给田颂尧写的一封亲笔信,立即随七十三师的首长们赶到鹰哥咀,把信交给敌方第五师师长、王铭章派出的前敌指挥罗泽洲。

  张国焘还简单地告诉了我这封信的内容,大意是红军入川并无与他作战的意图,我们反对的是蒋介石,并不愿与四川军人为敌,到这里的目的只是略事休整,如果他能谅解,明年春天,我军仍准备返回鄂豫皖地区。希望双方协商划分防区,千万不要轻启战端,弄得两败俱伤,让渔翁得利。

  我将信揣好,立刻随同邝继勋等人策马向鹰哥咀疾驰。到了七十三师师部。邝继勋通知前沿阵地与敌方联系,告知他们我方有信使要过火线。

  没过多久,参谋来报告巳经联络妥当。我即上马离开师部,上了前沿。

  敌我双方都在山梁上,中间是一片开阔地。在自己的阵地上,我还为自己能担负这样重要的任务兴奋不巳,一进入开阔地,心中顿时便空落落的了。我深知那一刻不知有多少枪口对着我。

  刚进入敌方阵地,一帮川军官兵就把我围了起来。我下了马,对为首一名军官说道:

  “我是红军最高首长派来送信的,我要面见你们的罗师长。”

  敌军官要我把枪交出来,我照办了,然后跟着他们往山顶上走去。

  罗泽洲的指挥部设在这座山顶背后的一所地主的院子里。警卫森严。我走进大堂屋,见了罗泽洲的面,向他说明来意,并把信交给他。罗泽洲看了信,吩咐勤务兵给我泡荼,待我还算客气。然后拿着信进屋去了。

  我猜他可能是用电台向驻在三台县城的田颂尧请示。罗泽洲出来后态度一下就变得极其傲慢,对我说:

  “你回去告诉张国焘,赤匪不是军队,是一群打家劫舍祸国殃民的乌合之众。现在逃蹿到此,我奉命毫不留情地予以剿灭。你们要是聪明,就赶快向我部投降。”

  我飞骑赶回通江报告。张国焘听后对陈昌浩、徐向前说:

  “他实在要打,没办法,我们只好陪他打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