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琐忆》--金云臻 -- 天地无用

共:💬43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二 熏鱼儿

大约五十年前了。于友人案头看到一首七绝,语意是咏孕妇生理现象的戏笔。诗日:

芭蕉新绿上窗纱,

梅子流酸龋齿牙。

三日恹恹愁病里,

堆盘怕见“俏冤家”。

原注:“俏冤家”为猪头肉,吴门陆稿荐所制最佳。当时颇以此名为怪,后阅清梁绍王《两般秋雨盒随笔》,其中“市井食单”一节谓苏人称猪耳朵为“俏冤家”,始知吴中果有此怪名。但南来尝遍苏沪的猪头肉,总觉得没有北京街头叫卖的熏猪头肉,即所谓“熏鱼儿、炸面筋”别有风味。

猪头制不得法,腥恶难以入口。但北京街头小贩自制一种熏猪头肉,滋味绝佳,比起酱肉店的酱猪头肉好吃得多。叫卖时,有个最大的特点,绝口不涉猪头肉,而是大声吆喝:“熏鱼儿来,炸面筋!”熏鱼、炸面筋虽然也是这种小贩熏制食物的一种,但并不常备。熏鱼只在黄花鱼上市季节和对虾一起熏制,其他河鱼、海鱼都不熏制。炸面筋要炸后再熏,虽无季节性,但要二道工序成本高,利润小,小贩也不常制。只有品种极丰富的小贩才聊备一格。主要品种乃是猪头肉和猪内脏。可是叫卖时绝口不说猪头肉,买主也不说买猪头肉,只说:“买熏鱼儿去”。这种叫卖,不愧是个“暄宾夺主”的典型。

卖熏鱼儿的在北京很普遍,四季都有,只是冬季天寒,销售量小,略少一些。其制做手法和组织有明显不同的两个系统,各不相混。一条是沿街叫卖的小贩,制做的地方叫熏鱼作坊。一般总是几个同业合作,同租一块地方集中熏制,做好各自分路叫卖。小贩的制品精致、考究,讲求清洁,滋味也好,特别是切肉的手法,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另一条是街头摆摊的,多设在小酒馆,小饭摊或集市庙会之间。熏制的手法,比较粗糙,味道也较差。切肉更不讲究,连刀乱斩,厚薄不均,外表就使人不生好感。所以讲究吃猪头肉的人,一定要吃串街叫卖的,摊上的猪头肉绝不去问津。

串街小贩背一个椭圆形红漆木柜,上加方盖,方盖翻转来就是切肉的砧板。木框擦抹得干净光洁,毫无尘垢。虽然使用多年,红漆已脱落,但还是整洁清爽。猪头肉零售零切,按斤两计算。肉只煮七成熟,再用松木屑熏制,表皮上红曲着色,红皮白肉,色泽鲜明。吃起来不感到油腻,而是香脆爽口。这种小贩,人人都有一套精练的切肉手法,所用的刀,面大刃薄,锋利无比。整块猪头肉在手,刀锋所及,片片都是精肥兼半,其薄如纸的肉片。有的精肉地方带筋,片出的肉,在有筋的部位可以透明。由于切得薄,面积大,虽只买几个铜板的肉也显得数量很多。肉片纷飞。耳边只听到刀落板上嚓嚓作响,听起来数量很多。立在旁边看他切肉,但见他浑洒自如,一柄刀得心应手,有节奏感。吃这种小贩的猪头肉,滋味既好,又有欣赏之趣。

卖熏鱼的柜子,品种之多,可称丰富多彩。除猪头肉分部位外(舌、耳、眼都可分开卖,颊肉零切),其余还有心、肝、肺、肚、脾等内脏。还有一种用猪直肠灌团粉的灌肠,脏气很重,但价廉也很易销。最好的要算熏脑、熏舌(称口条),还有猪的冠状动脉(称心宝盖)、食管(称食芯音歇儿)都别有风味。除猪肉类以外,炸面筋、熏豆腐干、熏鸡蛋也是常备品。值得一谈的是它的代表名称――熏鱼。春天黄花鱼上市,小贩开始制熏鱼,小黄鱼肉松易碎,蒸七八成熟,用两片剥皮秫秸芯,上下夹紧,细绳缚好,上火熏。熏成后,鱼肉收紧,不虞破碎。表皮金黄,有浓烈的松烟香,用手掰食,过酒极美。黄花鱼下市,改熏明虾。明虾因为是以两只为单位出售的,所以在北京也叫对虾。当时在北京对虾是通大沽口运进的时鲜货,都很新鲜。上等品只只大逾七寸,虾的全身青绿有光,次一点的也有五寸大小。卖熏鱼的小贩只能用次等的,但也都选青绿新鲜的熏制。熏对虾也是用两片秫芯,将两虾头尾颠倒着夹在一起,呈椭圆形。熏对虾的滋味,比熏黄鱼更美,虾脑尤为鲜腴,是卖熏鱼小贩的最高品种。夏秋之交,小贩的肉柜最丰富,还带售熏童子鸡,那就更高档了。卖熏鱼儿的,一般出现在下午三四点钟,正是吃晚酒和点心的时间;也有卖宵夜的,半夜十一二点钟,一觉初醒,能听到小巷深处的叫卖声。在冬天,因天寒地冻,卖熏鱼的小贩也不常做这项生意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