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请版主删除 -- 大将

共:💬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双手刀法源流——马廉真

目前所知,清末民初民间传存的双手刀法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河北盐山县的黄林彪先生所传,黄先生得之天津纪氏。纪氏一门世代以武功闻名津门,但其双手刀的来源已经失考。黄传图谱主要是《单刀法选》,名势法度一遵程冲斗,但有些势子和名称,与北方流传的某些双手带刀法相近。据马凤图先生说,纪氏世代担任清军绿营武艺教习,而黄林彪也曾代李云标出任北京绿营巡捕五营马步枪总教习,故二人必定熟悉军中双手带法,也有可能将日本双手刀法与清军双手带加以融合,因为二者原本就有显而易见的亲缘关系。

黄林彪传弟子张玉山、马凤图,马传二弟英图和儿子马广达等。马凤图遵照黄先生遗教,视双手刀法为通备武学的内场精粹,从不轻易示人。民国十四年(1925),受张之江将军的郑重嘱托,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性较多的老刀套。先在张自忠将军的教导团中加以试行,后来积极推广到全军。当年,在长城抗战和泸沟桥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奋勇砍杀,威震敌胆。一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响彻云霄,传扬四海,全国人民无不为之振奋激荡!应该说这中间也有“破锋八刀”的一份功劳。

约略与黄林彪先生同时,有河北吴桥县桑园谢氏弟兄也擅长双手刀,谢氏传静海独流镇的刘玉春、任相荣等。另有一说,刘、任都是太祖拳家,而双手刀原本就是太祖本门艺业,与桑园谢氏无涉。民国十年前后,北洋军阀曹锟以沧州民风尚武,特在沧州招兵组建武术营。武术营聘刘玉春、任相荣等任教习,传授被称之为“苗刀”的双手刀法,故武术营又称“苗刀营”。其实专练“苗刀”者只一个连,佟忠义曾任连长。苗刀营的沧州籍士兵还有萧福善、赵世魁、郭长生、孙玉敏、石青山、陈凤岐等数十人,大都是普通士兵,都曾受教于刘玉春、任相荣。只是刘、任虽出一门,但所传并不完全一样。佟忠义个人得到任相荣的传授,他的练法就与刘玉春一系略有不同。

民国十七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作为张之江主要随员之一的马英图,参与了建馆初期的许多具体事务,曾负责第一期教授班(即师资班)的教学工作。他力主将双手刀列为教材之一,以取代日本教习的剑道,并推荐佟忠义和教授班学员郭长生、孙玉敏等担任苗刀教师。于是,“苗刀”一度成为国术馆教材之一。只是为时不久,即在馆内复杂的门派斗争中被取消,马也悻悻然离国术馆而去。一期教授班期间,马英图曾和佟、郭、孙等曾交流过双手刀的内容,与郭长生的切磋尤多。为适应教学,大家做了某些整齐划一的工作,编定了一、二两个套子。为表达中国武术界对日本侵略者的敌忾,马英图将起势的三个迎推剌改名为“三剌东洋”。经国术馆的推行,这个套子颇为流行,至今在各地时有所见,只是有的被掺进了许多虚花内容,劲力松散,渐失古意。

双手刀被称之为“苗刀”,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变化,但后来通过“苗刀营”的招摇和中央国术馆的影响,这个不伦不类的名称竟然不胫而走,慢慢地被大家所沿用,成了见怪不怪的事。然而,有心人早就对这一名称感到困惑,而过去和现在所有对“苗”字的解释,其实都是望文生义之谈,如“刀形如禾苗”之类,没有一点说服力。马凤图先生就曾不止一次地指出,这是个名实不符的谬误,应该正本清源,加以纠正。他要求专注于双手刀研究的幼子马明达,应当恢复戚继光亲自确定而明清以来流传有据的“双手刀”和“双手长刀”的名称,不可迁就流俗,摒高就低。早在80年代初,马明达先生就曾在文章中含蓄地指出过这一问题。近年,他又进一步指出,改名者十之八九是一位 “浅人”,是民国年间文化低下的江湖拳师之类。经过长期研究,马先生终于发现,这一改动并非没有依据,但依据的不是严肃的历史典籍,而是清代乾隆年间一部以明代抗倭战争为题材的武侠小说。跟着武侠小说走,借助小说来编造名号,自壮声色,这种情况出现比较早,晚清以来尤其多见。这其实是武术文化日趋衰落的反映,它说明武术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饱学之士参与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民间武术主要以农村为主要基地,文化低下,往往依托释道玄虚和武侠小说。而少数钓名沽誉之徒也有意混水摸鱼,胡编滥造,欺蒙世人。可悲的是,武术文化的衰落经历了过分漫长的历程,直到今天并未出现真正的转机,假冒伪劣仍不断发生。曾见杂志上有传授“降龙十八掌”的广告,让人哭笑不得,只能一叹了之。

双手刀是历史久远的古代武术遗产,是中、日、朝三国古代武艺交流的重要成就。在中国,双手刀能传存到今天,并且在经历了武术持续衰变的漫长历程后,居然还能势法俱全,图谱规整,还相当完整的保持着它高古雄峻的本色。这真是一个奇迹!不但是中国武术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奇迹。这似乎证明,真正的好东西是不大容易失传的,因为它总会得到有心人的精心护持,使之长存人间,终究闪显出幽深奇异的光彩。

马明达先生认为,以通备武学所传存的双手刀法而言,大致有以下两大特点:

其一,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朴实无华和简炼流畅。

的确,相对于已经严重趋向虚华的多数表演性刀剑套路来,双手刀的单势和套势,都显得要简单一些,它没有“人前饰观”的旋子跟头和甩头亮相之类,凡一刀一势,莫不脚踏实地,严守规矩与法度。如果用看惯了花技招展的当代“长拳”的眼光来看双手刀,自然会觉得它很单调,甚至有些呆板。然而,双手刀正是在这“单调”之中见精神,“呆板”之中求流畅。所谓“单调”,是说它的刀势和步态都有严格的规范,动作之大小,进退之尺度,全在一定的规定下进行,不允许随意变化和玩弄所谓身法。这种近乎刻板的要求,是现代一般武术中不多见的。然而,这一刀一势一进一退,都非常之吃功夫,需要从大功夫、大辛劳入手,在千万次的练习中求得成功。在正确指导下,练之既久,功夫到了,“刀味”便慢慢渗透出来,长刀特有的“杀气”也会放射出来。这时,随着“脚法”日见提高,流畅感油然而生,练之者自能领略到“流畅”所带来的愉悦,游刃自如,神气淋漓,欲罢不能。观之者能得到一种在花派武术那里绝对享受不到的气势感和韵律美。马明达先生说,这如同写字,总是从横平竖直入手。后来写多了,楷、行、草都来得,有了相当的自由度,反感觉横平竖直的一笔一划其实是最难掌握的,也最见笔法的功力和精神风采。

就练法而言,双手刀不华丽,也不复杂,更没有什么玄妙莫测的东西,这方面切不可听信那些渲染浮夸之词。武艺之道,真正实用的东西从来都不复杂,大凡过份复杂的东西便不实用,这是一条铁律。当然,仍然有托古渺远而寓理玄妙的拳法滋生出来,也仍然有人汲汲追求各种各样复杂的拳法,喜欢钻研那些深奥玄虚的劲道和拳理。马明达先生说,“复杂”本身是有吸引力的,“复杂”使人从中得到某种心身上的乐趣,讲得越玄,感觉越好,越有一种自我强大感甚至是成就感。如果这有益于身心健康,使追求者的确得到了乐趣,又何乐而不为呢?只是所讲的“技击”价值之类,大多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听之可也,万万不可信以为真就是了。

其二,双手刀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它拥有一批古代图谱,其中有些还是日、韩等友邻的,有些更是世所罕见的珍贵传本。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武艺遗存中,像双手刀这样有严谨的传授渊源,有一批古典图谱可供参照印证,同时还有日、韩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供借鉴者,真是为数不多。这是双手刀的第二个重要特点,这反映了双手刀受到过古人的高度重视。

丰富的古典资料大大丰富了双手刀的武学内涵,也使得双手刀有些内容相当深奥,相当费解。当然,这也正是它最能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多年来马氏几代人辛勤求索、锲而不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双手刀的传授历来都有很强的研究性,习之者不但要严格遵循正确的传授,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已的文化品位和武学素养,否则就很难深入其中,很难真正领悟它的精蕴。以百多年来通备武学的传统而言,历来对双手刀的传授对象在人品学养方面都有较高要求。马凤图生前一再讲:“内场武艺如陆合大枪、双手刀、风磨棍等,绝不可浪传非人,不可以传给庸俗低下的江湖人物。传给不该传的人,糟蹋了好东西,我们愧对古人,愧对先贤。凡我后辈当慎之又慎,勿生轻漫之心。”总之,双手刀是古典武艺的精品,不是一般可以普及的武术套路之类,更不是可以通过光盘一类手段批量推销的“武术商品”。任何高雅精深的传统文化都不可能大面积传播,有的甚至只能珍藏在博物馆、图书馆里,仅供专家学者研究。武术也一样,有它的精粹,有“不传之秘”,需要珍重呵护,精心研究,以保持永不变质,永远不为流俗所污染。

转载地址: http://club.mil.news.sohu.com/r-shilin-354469-0-4-0.htm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