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10月8日21章 -- 马前卒

共:💬12 🌺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21-3
家园 21-4

苏维埃政权的基础是本来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如马克思所说“......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新政权因此不需要顾及旧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集团,可以充分动员一切资源来支持作战。在经济方面,1918年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在工人支持下将大工业国有化,监督一般工业的运行;在农村征集全部余粮,所有物资都在苏维埃政权控制下生产并重新分配。这使得苏维埃政权能在狭小且被封锁的控制区内动员出远大于沙皇时代的资源,而各路白卫军只能利用残破的民政机构来支持战争。尽管白卫军一度占领了富庶的南方,但征集的物资必须先由原来的地方势力经手,然后在军阀和军官团之间分配,最后才能低效率地用于战争。协约国通过海运提供的物资无法弥补如此巨大的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军事方面,布尔什维克党最初极端缺乏军事人才,领导人中只有当过军事记者的托洛斯基算是行伍出身,但士兵、士官和基层军官对革命的支持为组建一支正规红军提供了基础。托洛斯基征召了大批不赞成革命的旧军官加入军队,同时依靠军队底层的支持向各个红军单位派出政治委员,从而建立起兼顾军事素质和忠诚可靠的红军。到1920年,红军在军事素质和骑兵作战方面已经和自己的对手旗鼓相当,士气和作战意志则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共产党(1918年,布尔什维克改称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也是取胜的关键条件。在十月革命以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矛盾与战争制造了大批左翼组织。但惟有布尔什维克既主张发动人民实行广泛的革命,又坚持要建立一个坚定、强有力、纪律严明的革命政党。不论这一主张是否符合对共产主义理想,在俄国内战的年代,这是唯一能让革命政府生存下去的组织模式。内战期间,共产党员从1万多增至70万,依然保持中央集权和纪律严明的特征,还有特务组织负责清查内部。这种组织模式不仅将各地相对独立的革命力量组织成强有力的军政力量,还吸引了不少民族主义者站到苏维埃一边。只有在这样的制度下,苏维埃才得以发挥其他优势,最终战胜组织涣散,目标不明确的敌人。

尽管苏维埃政权占有上述许多有利条件,但它们发挥作用需要时间。布尔什维克最初只有数千人,红军需要从无到有的的建设。苏维埃政权必须一面作战,一面发展、巩固自己。十月革命以后的几年中,内战几经波折,苏维埃政权不止一次被逼到看似山穷水尽的境地。1918年7月,社会革命党人在莫斯科叛乱,统帅主力野战军的东方面军司令随即叛变,几乎联合捷克军团攻占莫斯科。1919年,敌人一度攻入列宁格勒郊区,攻占库尔斯克,威胁莫斯科。

苏维埃和红军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付出了极大代价,或许还带了几分运气,终于在1920年春天基本肃清了沙俄帝国的中心地区,迫使波兰以外的相邻敌国要求谈判。

最后一次决定性挑战来自西线。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国,英、法、美都非常重视这个东欧“大国”对苏维埃政权的遏制作用。由于协约国(尤其是法国)的支持,以及对苏维埃政权的蔑视和过度的自信,波兰政府制订了宏大的扩张计划,试图将历史上波兰势力范围所及之处全部占领。1919年,波兰已经趁俄国内战占领了明斯克,控制了半个乌克兰。1920年春,波兰已拥有74万军队,在国内利益集团和英、法的鼓动下提出了苛刻的和平条件,被拒绝后于4月25日大举进攻,5月6日攻克基辅。然而,已经基本扫平内部的红军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实力,在初期的慌乱过后,红军进行反击。离后勤基地太远、野心太大的波兰军全线失败,几乎在敌境内被全歼。红军跟随败退的波兰军直逼华沙,宣称要将革命引向中欧,这令西方列强惊恐不已,一直等待波兰胜利的英国立刻出面调停。调停尚未有结果,历史就再次让观察者吃惊。在法国全力支持下的波兰军在华沙城下重整防线,又打了一个漂亮反击,歼灭了后勤不继的红军一线兵团,双方遂签订和约,俄国放弃了一些领土,波兰则暂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扩张野心。这一战役的几次转折表明苏维埃政权在国内已经根基稳固,但缺乏将革命引向境外的能力。

波兰战役以后,国内已经没有能和苏维埃政权对抗的集团。弗兰格尔指挥的南线残余白卫军于1920年末被赶下大海,在法国舰队协助下撤退。中亚、高加索地区也先后被红军占领。日军于1922年撤出远东,苏维埃政权终于统一了全国。从1921年起,苏联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度,转入和平建设。

5年内战,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700万平民死亡,100万红军战死,伤残者数倍于此,工农业产量分别下降到1913年的20%和50%。这些枯燥的数字充分说明了内战的惨烈。共产党员在内战中英勇作战,5万多党员战死或殉职,战前入党的党员损失过半。巨大的损失与共产党的迅速扩张降低了党员的质量和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保存了党的机构和目标。在接下来的大半个世纪中,世界1/6的土地被这个宣称将建设人间天堂的政权所控制,其余的地区也将被它深刻改变。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科学共产主义是唯一走入现实并站住脚跟的天堂梦想。

科学共产主义对天堂的定义一如既往的简单:“人类的自由发展”。这并没有什么出奇。但与以往的各种天堂概念相比,出现在19世纪的科学共产主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科学”。科学共产主义不仅以唯物主义观去考察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将自身纳入唯物主义历史观。本书前面的部分已经详细介绍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大的特点是不对历史事件贴道德评判`,而且认为物质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原因。在这种立场下,革命者为共产主义理想贴上的最显著的标签是“先进性”、“必然性”而不是道德上的优越性。革命者破除了既往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神秘性,否认有什么不言自明的道理。在总结历史上那些天堂梦想未能实现的原因时,他们不会把原因归结为古人不够努力或者道德水平不足,而是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上找原因,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空想共产主义者的失败尝试。因此,革命者很理智的认识到,人间天堂必须在旧制度的裂缝中萌芽,在资本主义的残骸上建立。在世界大战把欧洲打成一片废墟以前,资本主义用全球霸权证明了自己依旧适合这个世界,因此共产主义者很有耐心的等到1917年。

在发动革命时,革命者不会指望能通过说教解决主要问题,他们直接发动那些最可以依靠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去参与革命,通过暴力而不是宣传去打倒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取得政权,根据唯物主义历史原则,革命者将立刻改造社会结构,以此巩固革命,消灭资本主义主义社会带来的问题。然后的主要目标将是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以物质力量压倒敌人、保卫自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的信徒是世界上最现实,对世界认识最清晰、最适应工业时代的一群理想主义者。他们对“科学”或者说客观规律的尊重是胜利的基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