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七八个日军赶得几万军民到处跑反” -- 不再灌水了

共:💬27 🌺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为老兄的心平气和的讨论,先送花一朵

为什么1940年以后没有再发动“百团大战”那样的战役? 2 [Alarm] 2006-10-12 09:55:59

这个问题比较老,但是并不难回答。

第一:军事因素。1940年以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催生了一个历史名词:主力地方化;为了在敌后严酷的环境下生存,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共军武装普遍地分散部队、主力部队地方化,原有2-3000人、下辖营级编制的大团改变为团直辖4~5个大连、编制员额不足千人的小团分散坚持,这使得部队开展大规模作战行动的能力受到很大损害。 想打第二个百团?从军队的组织结构来说,就不可能。到了1945年,各根据地伴随着斗争环境的变化也开始逐渐改变部队的组织结构,像山东根据地这些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又重新把小团整编为大团、重新开始协调进行大规模的战术行动的努力,这才有了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日军据点展开的声势浩大的局部反攻的军事基础;这个进程并不统一,条件好的根据地进度比较靠前,但是在1940~1942年日军残酷的扫荡中损失较大的根据地、比如冀中、冀南,搞得就比较慢。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说,每个战略区独立发动对日军的大规模反攻是可行的;但是要像“百团大战”那样发动横跨整个华北地区的反攻作战,条件并不成熟。顺便说一句:华北共军开展正规化建设、在加强大兵团作战能力上取得巨大进展、为打赢解放战争作好准备,其实是在日本投降到1946年底全面内战爆发这段时间、经过大规模的整军运动完成的;如果按照日本投降时共军的状态,根本没有和国民党军逐鹿天下的本钱。

您提到“如果按照日本投降时共军的状态,根本没有和国民党军逐鹿天下的本钱。” 来证明:要求抗战反攻时期的共军恢复到40年那样的“主力”结构来组织实施“百团大仗”那样的战役,是不可能的。

那么抗战结束后共军抽调各根据地人马急赴东北,到45年底前后在原班11万人马的基础上迅速扩充了一倍有余,新扩充的还有不少是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流散于东北的原土匪、伪军等,这个时候的“部队开展大规模作战行动的能力”按理说比“日本投降时共军的状态”更差才是,那为何却反而要求积极地组织战役级规模的大战呢?(可以参考这段时间前后中央对林彪的指示电报。) 即便是为了谈判的客观需求。

第二:战略判断的原因。和国民党乃至当时美、苏的判断一样,共军高层也没有预计到日本会在1945年投降,大家都认为日军可能的败亡要到1946年以后,所以一切战略安排均按照这个时间表展开。这就使共军的一切工作重心集中在“1945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反攻,1946年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想定上,自然不可能在1944、1945年安排像“百团大战”那样,跨越了若干个战略区的协同性大规模反攻作战;不是共军像个土老财一样要千方百计保存实力——在共军的作战想定中,甚至准备在1945~1946年的合适时机、在山东或者江苏沿海和日军硬碰硬,以付出重大牺牲为代价开辟一个登陆场、配合美军登陆——按照共军的战略安排,1945年上半年就不是发动对日军全面、大规模反攻作战的时候。

这段话若国军拿去自辩我认为也说得通。

当然,我这两段回复有诛心之论之嫌,但我以为,评价政治游戏的参与者还是多些“论迹不论心”的为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