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七八个日军赶得几万军民到处跑反” -- 不再灌水了

共:💬27 🌺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说“七八个日军赶得几万军民到处跑反” (续二. 下)

这里提到了六十三团

外链出处

   1938年9月18日,(于得水)调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支队六十三团团长,奉命到达黄县,招远边界,保卫八路军兵工厂和玲珑金矿。 . . .

顺便提一下,当时占据玲珑金矿的是gmd蔡晋康部

外链出处

1938年中国共产党胶东特委率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西上创建了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于7月在九曲成立了“招远采金委员会”,9月在灵山成立“采金委员会”,隶属胶东特委。国民党蔡晋康部进驻玲珑敲诈捣乱,迫使中共招远采金委员会撤到黄县,当日军占领玲珑,蔡晋康闻讯而逃,特委领导的采金委员会转入玲珑外围。1940年8月招远采金管理委员会改为“玲珑采金局”,领导群众采金,筹集抗日资金。

也就是说,38年9月至10月,六十三团驻于黄县招远边界,六十一团和六十二团在大青杨战斗结束后即赶赴蓬莱解围,五十五团一部守蓬莱县城(另一部的去向没找到相关资料,如有知情者望告知)。

由于蓬莱城保卫战之后五支队与蔡晋康部处于敌对状态,因此推断38年10月至39年2月六十一团和六十二团仍主要在蓬莱县活动,这里有一篇回忆文章也能从侧面印证“敌对状态”这一点(文中“蔡振康”应系“蔡晋康”笔误)。

外链出处

  1939年春,我奉命率领黄县保安队两个班加一个炮班(迫击炮)到蓬莱县大辛店敌占区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抗战。回来的路上,看见东岭岗上下来国民党蔡振康的一支部队,约有七、八百人,他们来和我们共产党部队争夺根据地,已经快进上门家村了。 . . .

那么当39年2月9日潮水村(大致上应在蓬莱县城的东面或东南方向,具体位置地图上我没找到)失守后,六十一团和六十二团应在这个方向与驻潮水的日伪军对峙(之所以需要两个团的兵力是根据大青杨战斗推算的);同时,占领了掖县县城的日伪军继续东进,于2月27日占领招城,3月2日占领黄县。也就是说,3月5日之前的一个多月,蓬黄掖根据地在优势敌人东西两个方向(重点在西面)的夹击下接连放弃了掖县和黄县两个县城,这个时候,蓬莱县城面对黄县方向的防务比较空虚。

当然也可以说六十三团在39年2月28日玲珑金矿失守后退守黄县,然后参与了3月2日的黄县县城撤退和3月5日的蓬莱县城撤退,因此不能说这个方向防务空虚,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1. 蓬黄掖根据地的弃城行为应是早已计划好的,这样的情况下也没必要让六十三团到处跑参与县城的防卫工作,何况近半年前蓬莱县城长达一个月的被围期间六十三团并未参与救援而是由距离更远的六十一团和六十二团承担此任务,说明了玲珑金矿和兵工厂的重要性,那么推断39年2月28日玲珑金矿被占至39年3月5日蓬莱县城被弃之前,六十三团仍在玲珑金矿附近一带活动,3月7日招城战斗提到的六十三团也能印证这一点(县志中提到的“五支队十三团”疑是笔误);

2. 六十三团参加了3月7日的招城战斗,要在之前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从撤退状态完成行军>集结>联络友军(国民党地方武装)>拟定战斗方案(包括侦察敌情)>发起攻击等行动,对一支刚从地方武装整编不久的游击队来说似乎要求太高了;

而作为经营了半年多的胶东地区第一个根据地,当时的人口已达160多万,撤退时除了政府机构人员和军事单位之外,一两个百分点的群众心向gcd跟着zf撤退就可以达到“几万军民”的规模了。

至此,39年3月5日的弃城(蓬莱县城)行为也只能证明“根据地几万军民被优势敌人(日伪军)逼得弃城而(逃)跑”,但关键在于:日伪军于3月2日占领了黄县城,却间隔了整整20天后(也是蓬莱县城被弃整整17天后),才占领了蓬莱县城,那么在当地那些普通民众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可以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况,从38年底的大好形势,到之后的两个月的形势恶化,期间也没有组织过较大的防卫战斗,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当时根据地形势的恶化,还有蓬莱县志中提到的“潮水惨案”,相信对根据地军民的心理亦会造成相当的恐慌性影响。

外链出处

(1939年) 2月9日 盘踞烟台的日伪军五六百人分乘20余辆汽车进犯潮水镇。蔡晋康部进行抗击,战死42人,因寡不敌众,撤出战斗。日伪军冲进街里,杀害群众103 人,烧毁房屋70多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潮水惨案”。

这里也有资料提到当时的情形(刘桂堂刘黑七在当地的恐怖名声也有河友发贴提到过。)

外链出处

五、胶东工人武装队

胶东职工总会较早注意组织职工抗日武装。1938年9月,总会在龙口组织码头工人工会时,就组建过一支30多人的码头工人游击队。1939年3月,山东惯匪刘桂堂(刘黑七)部侵犯蓬(莱)黄(县)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自卫反击战中,主动转移到栖霞、招远地区,此间广大群众深怕刘匪烧杀,有一万余职工和市民随军撤出城市。当时除动员半数老弱群众返回外,其余5000人参加了八路军,有的加入了兵工厂。 . . .

日军占领蓬莱县城之拖沓,证明其围剿根据地的目的主要在于玲珑金矿(其次在根据地建立伪政权),接着进占对金矿安全有直接威胁的黄县(招城战斗中gmd地方武装阻击的也是龙口方向之日军),之后再有一小队侦察骑兵向蓬莱方向搜索一下也是很自然的,并没有急于占领蓬莱县城的打算。那么,由于对敌情的误判,导致根据地领导人作出了匆忙间放弃蓬莱县城的决定,于是普通民众眼中看到了“几万军民惊慌失措中被几个日军吓得弃城而逃”(或一小股日军,老百姓风传言语之夸张也是可以想像的)。

因此,之所以会有版本一说法的流传,我认为那是因为抗战初期根据地的军民关系还远不如后来那么融洽,当gcd重返根据地时,总要对当初的这么一个事情有一个说法,那么“敌我武器装备差距很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辞,招远县志中描述过当地武装的武备情况

外链出处

抗日战争时期,民兵武器装备主要是土枪、土炮、大刀和长矛。后逐步拥有手榴弹、地雷、钢枪等。 . . .

推测附近地区的情况也差不多,而版本一的作者也是用来说明了“当时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别较大”这么一个问题。

由于版本一和版本二均未提及迟将军原话的出处,那么可以理解为引述者的听闻可能有误,比如版本二中的“他家乡的那个县”,可以理解为迟将军的老家县,也可以理解为他家乡(胶东,或范围更小的烟台)的某个县。

至此,版本一的说法我认为字面上是说得过去的(至于想用来说明什么问题那是另一回事情),那么是否就可以简单地推导为“八路的怯战逃跑”呢?

btw, 声明一下,在3月2日黄县县城弃守至3月5日蓬莱县城弃守的三天里到底有没有七、八个或一小股日军出没于蓬莱县城附近,我手上没有资料佐证,也不知道这样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会不会记录于日军的作战日志中,仅仅是我个人的推测。

* * *

如此罗哩罗嗦的行文并非卖关子,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军史盲,只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大战有印象,对于山东抗战中的细节并不熟悉,尤其是早期的一些地方抗战史,因此最初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考证这个话题,只好按照当时的思路来行文了。

土鳖抗铁牛 ing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