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七八个日军赶得几万军民到处跑反” -- 不再灌水了

共:💬27 🌺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说“七八个日军赶得几万军民到处跑反” (续一)

山东省志的大事库中找到了跟日军第一次侵占招城相关的文字记录

外链出处

(1938年)2月上旬 日军第五师团3000人自青岛沿青(岛) 烟(台)公路进犯,2月3日,占领烟台、 福山。然后,一路东犯牟平、威海,一路西犯蓬莱、黄县、掖县。4日,陷诸城。至下旬,日照、莒县相继沦陷。日军与国民党军队对峙于临沂一带。3月7日,日本海军500人在威海卫登陆。至此山东大部地区沦陷。

原来是两个月后在台儿庄吃了大亏的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送死前的一次武装大游行。

现在我们已知道77事变之前日本并没有短期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计划,其蚕食华北的战略主要是通过伪政权化这种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全面抗战的初期华北日军顺延了这种政策以扶持伪政权为主,鼓励汉奸到处活动来消磨民众的抵抗意志;同时在消灭抗日武装力量之余伴以杀人立威以压服潜在的抵抗。想必这时期的招远民众大多也已知晓汉奸们“做顺民皇军大大有赏、不听话就死啦死啦~”之类利诱威逼的说辞,之前日军的行为也能增加这些说辞的说服力。 (现在有不少抗战回忆记录着初期的华北日军军纪尚可,且常以小恩小惠利诱村民,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日军为了使汉奸的活动更顺利,以便麻痹民众增加其对“皇道乐土”的好印象。)

首贴中提到的“济阳惨案”是日军攻陷城池后发生的;而两个多月后发生的河东、杨家寨、龙口等三起惨案也是因当地铁板会的反抗而起,都属于杀人立威的行为。且河、扬、龙三起惨案的发生时间依次为1938年1月30日、2月2日和2月4日,跟日军第一次侵占招城的时间很接近,且案发地距招城三百多公里(还有战时日军占领区对信息的封锁,以及和国统区之间通讯不畅等等因素),很难说这三起惨案能起到吓跑数万招城民众的作用。

外链出处

...

  招抚阴谋破产后,日军头目冈奇于农历腊月二十九日(1938年1月30日)率部200多人,由汗奸李德水带路,从洪山出发,在凌晨4点左右包围了河东村。

...

农历正月初三(1938年2月2日)拂晓,日军突然包围了杨家寨。村民高灰岳、刘清福从东门外逃,被把门的日军打死。

...

  日军得知龙口村也有铁板会会员,又于农历正月初五(公历1938年2月4日)天亮前突然包围了龙口庄。...

顺便说一下这个案发时间对于杀人立威的作用,想要被恐吓者乖乖听话,那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让对方充分意识到自己是说话算话的,而刚杀完人的短期内对方很可能会被吓跑以致于不愿亲身来验证到底是因反抗被杀还是胡乱被杀,至于河、扬、龙三起惨案的发生时间实在是太近了所以可以认为对招城尚未起任何作用,而两个多月的时间,足矣让“济阳惨案”结合自己的作秀通过汉奸们的嘴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当时gcd在山东的影响力还非常弱,而主政的韩复渠在38年元旦前后也只是稍事抵抗即率全军退出了山东,可以说那时的招远及附近地区处于一时的权力真空,所谓的地方武装多是一些地方豪强的自保工具而已。这样的情况下,之前长时期处于军阀统治下的招远民众(山东民众)对国家能有多高的忠诚度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假以时日,再现明清交替时很多小地方出现过的“传檄而定”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况且日军第五师团于2月3日占领烟台后,其一部西犯蓬莱、黄县、掖县等地时估计也只是再分出一小股部队(很可能是越前侦察性质的)顺路经过了招城而已(招远与这三个地方相邻),所以县志上才有“旋即撤去”之说。

第五师团之所以从青岛北上烟台兜了一大圈再南下应该是为了清扫一下后院(同时方便伪政权的创建)以便接下来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正在鲁南集结的大批中国军队,所以其目的并不在于占地而是在于一圈兜下来看看有无值得一试牛刀的战术目标(那些地方武装不算,伪军对付足矣),那么即便有数万民众被这一小股日军吓得弃招城而逃,也不可能被赶着到处“跑反”(就算是骑兵到全县各处大致跑上一圈也是很费时间的,这跟第五师团身负的作战任务明显不符合。),即,这一小股日军主动扰民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有理由可以推断:在38年2月6日第一次日军侵占(我认为更确切的用词应该是“路过”)招城的过程中并没有伴以大规模的民众的(到处)“跑反”现象。

写到这里可以作一个小结了,根据县志,38年2月日军第一次“路过”招城,一年后占领招城(直至抗战结束),也是全面抗战迄始到39年2月止这段时间内唯一的两次日军出没于招远县的文字记录,既然连版本二都无法证明,那貌似版本一必是谣言无疑了。

当然也可以继续深入一下,比如招远于1941年被拆分。

外链出处

1941年

1月1日,招远划为两个县,县城以南称招远县,县委书记张子良,县长王德安;县城以北称招北县,县委书记贾君知,行署主任董华民,两县均属西海区。

还可以稍微转移一下话题,比如 “根据地”几万“军民”被七、八个(或小股日军)赶着到处“跑反” ,不用再去涉及那个恼人的“县城”了,本来那两个版本也都没有原始出处,再多一个版本也无所谓哈~ 兴许迟口述的时候旁人没听清呢,这种口口相传的失误也是很正常的,反正要“表达” 的意思也差不多。

还可以把“到处”两字也删掉,再模糊一下数字变成“小股日军”,只留下一句 “根据地”几万“军民”被小股日军赶着“跑反”,这样更便于抓出一个个例,只要有心,甚至如萨苏在这里提到的“文字游戏”。

链接出处

认识在冀中打过仗的老八路,反扫荡中所在的一个营和七八个日军遭遇,八路偃旗息鼓,绕过去了。理由呢?日军是拉网搜索,此时一旦交火立刻就会被乘汽车的日军粘上,这一个营就交待了。五百多八路怕这七八个鬼子?见鬼了,鬼子又不是超人。

* * * * *

接下来的资料有点乱,也有点自相矛盾,有些还不完整,需要多花些时间整理了。

土鳖抗铁牛 again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