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 -- 碧血汗青

共:💬18 🌺5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是这么说

依据苗棣老师的说法

明代君臣对立 尤其是政治需要和君主意志 与 儒家经典原则和地主阶级私利 发生了严重的对立

政治的原则 乃是:汉家自有法度,乃以王霸道杂之

与明儒的假大空的繁文缛节的儒家道德标准 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万历十四年(1586年),后来成为东林党创始人的顾宪成进京补吏部主事之职,到京后拜访了内阁大学士王锡爵。王锡爵对他说:“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顾宪成却反驳说:“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王锡爵是老成重臣,站在皇帝和中枢的角度看问题,觉得外臣处处与皇帝作对;而顾宪成站在儒家忠臣们的立场上,却觉得皇帝处处与外臣作对。不论哪一种角度更符合实际情况,双方的这种尖锐对立确实是一目了然的。

在明代,这种尖锐的对立甚至使士大夫官僚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同皇帝是“天生圣人”完全对立的另一假设--皇帝永远是错误的。出于这种假设,在无论任何问题上对皇帝犯颜直谏都成了一种义举。一些后进小臣如能切谏激怒皇帝并遭到廷杖处分,立刻就可以名满天下,成为忠臣的典范,不论他对皇帝的攻击是否正确,是否有道理。

这种根本的对立关系使得忠臣们经常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君主唯唯诺诺、顶礼膜拜,爱之惟恐不深;另一方面,他们又执意地要同君主作对,千方百计地挑剔君主的错误,进行抵制、限制、批评,吹毛求疵。这简直就是一种双重人格。

 对于君主,忠臣有点象个乖张怪诞的情人。她也许爱得至深至烈,但那种挑剔,那种别扭,那种以彼此冲突为乐事的心理变态实在叫人无法承受。比较起来,君主们更喜欢忠仆式的忠诚,百依百顺,充满温情。正德皇帝在朝臣不断地劝他疏远宦官,避免宦官干政的时候忍不住说:“天下事岂皆内官所坏!朝臣坏事者十常六七。”此语真道出了明朝大多数君主的普遍心理。所以许多皇帝后来就干脆否认忠臣之忠的真实性,称之为“讪君买直”,就是说那些“忠臣”们的切谏不过是通过诽谤君主来为自己捞取正直的名声和日后的政治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说法也有道理。)在天启帝对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上疏所作的批示中,也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君主的这种意识。这道圣旨中说杨涟是“寻端沽直”,而且质问道:“凭臆结祸,是欲屏逐左右,使朕孤立于上,岂是忠爱?”

皇帝自然会很想把他们的屁股打烂 反正真正干事的是那些绍兴师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