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反舰导弹发展 -- 博扬

共:💬19 🌺1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早期的冲压发动机超音速导弹

在刚刚开始544导弹的仿制任务之时,中国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探索提供反舰导弹突防能力的途径,而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提高导弹飞行速度,缩小目标的拦截射击窗口。而在更早的1957年,派往苏联的中国技术人员已经了解到了当时张在研制中的П-6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这加深了中国同行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认识,1965年4月国防部五院首届年会上,会上钱学森、梁守槃提出在中程反舰导弹上使用冲压发动机的设想,这,是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关于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设想。据此,三院31所开始进行冲压喷气发动机的预研工作,1969年,在鲍克明、刘兴洲的主持下,利用已有的预研成果,研制出了首台冲压发动机,并进行地面试验600余次。

1971年9月,海军批准了研制冲压发动机低空、超音速导弹的总体方案。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动力装置由两级组成,第一级为两台并联的固体火箭助推器(机载型为一台串联助推器),二级为对称布置的两台冲压发动机,外置于弹身两侧。导弹全长6.5米(舰载型)7.5米(机载型),直径0.54米,重1850千克(舰载型)1500千克(机载型),有效射程45千米,弹上装有小型单脉冲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战斗部为300千克半穿甲战斗部。之后,新型导弹被命名为“鹰击”-1型,最初设定的发射平台,是水轰-5型飞机,携带方式为在翼下挂载两枚,后由于水轰-5发展不顺利,空舰型“鹰击”-1载机换为歼轰-7型,挂弹数量仍未两枚。在飞行中,“鹰击”-1首先由助推器加速至1.8马赫,之后助推器与二级弹体分离,导弹开始降低飞行高度,冲压发动机开始启动,最终在50米高度进入平飞,速度2马赫,而在最后的攻击阶段,飞行高度将进一步下降至距海平面5米的高度直至命中目标。1978年,“鹰击”-1自控弹开始进入飞行试验,试验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之后都先后得以解决。1985年,自控飞行已基本成功,之后两次陆上试射,均直接命中靶标,以此完成了地面发射方案鉴定试验。后又在24型导弹艇上,进行了一系列海上试验。

在“鹰击”-1项目获得批准后一个月,一种体积更大的超音速岸舰导弹的总体设计方案也被批准,项目定名“海鹰”-3型。后者在外形上可以视为是前者的放大,全长增至9.85米,直径0.76米,全重达3400千克,第一级为四台并联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射程达130千米,飞行弹道和“鹰击”-1舰载型基本相同,使用与“海鹰”-2类此的512千克聚能爆破战斗部。“海鹰”-3在设计中,使用了大量“海鹰”-2岸舰导弹的成熟技术,弹体窗口位置与“海鹰”-2大致相同,最初的试验中,也是利用“海鹰”-2型的地面设备。至1986年,“海鹰”-3项目工程共制造样弹约10枚。由于“海鹰”-2已开始大批量装备岸防部队,1981年1月13日,八机部计划工作会议上传达了张爱萍副总理“三号弹暂不列入型号研制”的批示,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国防公办下达《关于停止研制三号弹的通知》,而事实上在70年代中期,出于战术需求的考虑,军方对不是迫切需要的“海鹰”-3的热情就已经开始逐渐消失,1975年,海军装备技术部已经提出过“为集中精力大歼灭战,建议已经在着手研制的三号弹下马”。1986年,“海鹰”-3项目实际上已完全终止,转为技术储备。此后,“海鹰”-3曾以C-301的名称试图向国外出口,与此同时,“鹰击”-1也在以C-101的名称作同样的努力,而从已有的消息看,这种推销并不理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