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北京的小吃3 -- 罗勒

共:💬17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实姜昆和李文华

在他们八十年代的相声《北海游》里面提到过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这件事情。所以我上次的跟贴里面很严谨的使用了“栗子味儿的小窝头”。嗯,为什么没有人称赞我一下涅?

姜昆的这段相声里面,还曾经提到了一首赞美小窝头的打油诗

“美酒佳肴誉全球

小小餐桌聚名流

不贪宫中侯爵位

专爱仿膳啃窝头。”

爱菊mm能真地用栗子面做窝头吃,这种对美食的探索精神让我十分羡慕。建议你尝试一下相声《报菜名》里提到的窝头:

“玉米面,江米面、黄米面、绿豆面,栗子面,红糖、白糖、青丝、红丝、杏仁、瓜子仁、核桃仁、青梅、橘饼、圆肉、瓜条,大大的鸡子儿一发,应名儿叫窝头,实际是八宝伏地大槽糕。”

我曾经建议我妈做,我妈说这几种面活在一起团不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妈的一个借口。在这里掌声欢迎爱菊mm尝试一下,并且将照片和各种原料的最佳配比贴出来,大家推广

我觉得仿膳服务员提供的这个传说,个人感觉大有可疑之处。俗话说船破了有底,底漏了有帮。大清国好歹是三百年的江山,慈禧一国之尊的身份,就算是逃难,也不可能到寻常百姓家的。更重要的,八国联军并没有打到中国内地。慈禧西行一路之上的国家机器都是完好的,如果老佛爷真的去农家啃窝头,地方官员的脑袋恐怕就要搬家了。

不过确实有一些小吃,因为受到慈禧西行路上的垂青而出名,比如保定的槐茂酱菜。

刚刚注意到楼主是mm啊,是不是就是我在天兴居碰到的喝豆汁儿的北京姑娘呢?不管是不是,我还是能断定楼主是个经济上比较宽裕的mm,因为楼主有过多次去仿膳的经历。

仿膳是我心中永远的痛。我至今未尝过仿膳的菜肴,上研究生的时候却曾经三过其门而不入。第一次和两个好友去仿膳,为了这顿午饭在北海呆了一个上午,结果被告知每人最低消费一百。我们三人囊中羞涩,只得放弃,打车去都一处吃了顿烧麦。这标准就从慈禧御膳降低到乾隆私访了。真应了那句话“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第二次做好人均一百的精神准备,憋着去点传说中的四大抓炒:抓炒鱼片,抓炒大虾,抓炒里脊,抓炒腰花儿。心想能吃到慈禧钦封的抓炒王王玉山传下来的手艺,人均一百也值了。结果被告知旅游旺季,周一到周五只提供套餐,不零点。套餐最低的也是人均一百。我一看菜谱,人均两百的套餐里才包含了一大抓炒。只好再次作罢。在门口花十五块钱买了一盒点心,包括小窝头豌豆黄芸豆卷什么的,然后去柳泉居解决午饭。读书人脑筋死,到了周末,又从中关村赶到北海了,心想这次能零点了吧,结果人家说上次给你们讲得不对,不是周一到周五套餐,而是周一到周日都是套餐。零点就别想了。气得我拂袖而去,发誓终生不去仿膳,除非有人请客。

虽然没吃到仿膳,可是这几次经历,我都曾登堂入室。对仿膳的就餐环境,餐具,服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许是心中怨毒作怪吧,我总觉得仿膳的桌椅,餐具,乃至服务小姐的装束,都十分艳俗,大红大紫,大龙大凤。不知是当初皇帝的就餐环境便是如此呢,还是当下的经营者故意弄的假古董来媚俗。不过几次不愉快的经历,让我恶毒的对仿膳经营者的品位产生了怀疑。而罗mm讲述的这个传说,真的增加了我的这种怀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