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北志---北朝志(第二章) -- 南北朝大蟑螂

共:💬28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其十九:什翼犍的代国(上)

从今天流传下来的《魏书》中的相关纪录来看,什翼犍扮演的确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悲剧性的角色。尽管结局糟糕,他仍然不能算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实际上,假如单从执政能力乃至政绩上来看,他做的远比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君主要好的多。大明王朝崇祯皇帝的那句”朕非亡国之君”的感叹,就是用给他,个人以为其实也是合适的。但所遗憾的是,什翼犍毕竟是出生在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朝代,而他所面对的对手,却又是世不二出的人物---前秦的符坚。

公元339年,完成了初步汉化后的拓拔部落开始就定都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讨论。由于此时刚刚距离汉化不久,因此,和前几代名义上的王都性质不尽相同的是,此次,拓拔部讨论建立的已不是先前那种游牧民族类同于王庭性质的政权所在地了,而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似于中原地区的城郭了---我个人认为在那一年里,拓拔部甚至商讨过由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的可能。循前代的例子来看,由于都城的地点不仅仅涉及到百姓的居所,特别主要的是和当权的诸部大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权者本人的处境密切相关,事情本身就是相当难以解决。此外,这次建都甚至还涉及到了新兴起的中原派别的权力分配问题。因此,部落之间源此而产生的各个势力的争执寻而未决,各方各面牵牵绊绊。什翼犍也无法骤下决定。只得听由争论上达到了什翼犍的母亲王氏处。

王氏,这个出生自乌桓的女子倒没有太大的犹豫,“国自上世,迁徙为业。今事难之后,基业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难卒迁动。”《魏书.列传第一》,她的看法很简单,她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拓跋部落尚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都城的必要。应该先对内图治,对外图强。否则的话,如果此时仓促立都,假如遭到了敌人的袭扰,那结局可就比较糟糕了。

王氏的话不仅仅当前解决了当前困扰什翼犍已久的立都问题。更加主要的是,她的话也让年青的什翼犍逐步的放缓了拓跋部汉化的脚步。实际上,拓跋部在公元339年起到公元376年什翼犍败亡这长达37年间的漫长岁月里,在政治制度上一直止步不前,真正被先进的汉文化所熏陶下的岁月,其实不过是什翼犍立国初期的一年间而已。这点,在当时的汉化程度相当高的鲜卑慕容部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拓跋代国覆亡之后,被后世追封为魏太祖的拓跋珪才能托身于刘库仁部,贺兰部,在水草追逐中逃避前秦的追兵,避免了象慕容家的那几个不成器般的下场,并得以逐渐成长,最后完成复国的伟业。福兮祸焉,世界上的事情真的是难说的紧。

公元343年,什翼犍将正式都城设立在了拓拔故都盛乐(现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从《魏书.帝纪第一》“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的记载来看,什翼犍虽然没有大规模的破土动工,但也作了不少的修缮性工作。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此时的建都依旧保留了拓拔部的固有的习惯,并没有如中原文明一样,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具有攻防一体性质的城市。而这一点,往往为许多的史家所含糊。如蔡东藩甚至就认为,早在惠帝贺傉时期,拓拔就已经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了“过了四年,惟氏病死,贺傉始得亲政,但贺傉素来懦弱,未足服人。不似乃母。各部酋多半生贰,阴有违言,累得贺傉胆怯心虚,徙居东木根山,倚险筑城,作为都邑。”《两晋演义.第四十四回》。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少数民族立城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建立一个城郭,对于他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居住的地方,更加重要的是,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原先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的终结。这中间付出的代价,实在不是一笔就可以轻轻代过的。

新都的距离烈帝当时的都城仅仅只有两里的距离。这不仅算是为持续了一年之久的立都问题划上了一个句号。同时,这样也给了拓拔部中的各派势力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不仅仅要对内进一步加强王权,更加主要的是,在中原大乱的情况下,拓拔部也应该有南下的勇气和决心。盛乐故城的位置,明显要比以前的东木根山要南下方便的许多了。

在立都问题解决之后,什翼犍治理下的代国修养生息。在从公元343年到公元351年的这九年间,除了在外交上和鲜卑慕容通婚交好。什翼犍主要还完成了这么两个事情,第一是他彻底的征服了曾经在代国边境猖獗一时的匈奴铁弗势力,“四年(公元343年)冬十月,刘虎寇西境。帝遣军逆讨,大破之,虎仅以身免。虎死,子务桓立,始来归顺,帝以女妻之。”《魏书.帝纪第一》,这是他的前辈们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很了不起。需知纵然是强如平文帝,赫赫武功之下,也只能给铁弗势力以沉痛的打击而已。而什翼犍此战之后,怀柔并下,不但气死了刘虎本人,也顺代把他的儿子收归麾下。更让曾经数次令拓拔部头疼不己,击而复起的匈奴铁弗宣告覆亡,从此再难见诸于史书。什翼犍的政治手腕,的确是颇为不凡。

第二是他为拓拔部落设立了一个类似于军事学校的制度。如《魏书.帝纪第一》所述,“五年夏五月,幸参合陂。秋七月七日,诸部毕集,设坛埒,讲武驰射,因以为常”。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有关战争的经验和知识都可以通过老兵直接传承给新手,从而不受“参战的经验决定部队的实力”的束缚。整个国家的战斗力自然是得以大大的提高。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当属后来蒙古帝国的怯薛制度了。什翼犍能考虑到这点,已经是很有远见了。

而到了公元351年的时候,随着冉闵以民族情节彻底的瓦解了盘踞中原地区已久的后赵势力。各方各派的势力都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而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野心勃勃的什翼犍。

这里附带说下冉闵其人,有关这个人的评价,实在是不好说的紧,这里稍稍补充一则史料而已。根据近年出土的资料《染华墓志》---北魏染华墓志,1990年秋(一说1991年初)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关镇杏元村东砖厂,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所编《洛阳新获墓志》,李献奇《北魏六方墓志考释》,也都收有染华墓志的拓片照片,并作了简短考证。---来看,冉闵其人的姓氏疑点尤有。

如《晋书.载记第六》,及《太平御览》崔鸿《十六国春秋》中的《后赵录》,均作冉闵,而不作染闵。可是《元和姓纂.卷七琰部》,却将冉、染两姓并收,其中染氏条更是有:“《石赵录》云,石季龙将染闵,魏郡内黄人,或作冉氏。”的说法。按所谓《石赵录》,当同上文的《后赵录》。据此来看,即便是在经事不久得唐朝,有关冉闵的姓氏就已经疑点颇多了。《元和姓纂》多处提到冉闵,或作染,或作冉,或作梁,按梁自是染字之误。参照《宋本广韵》卷三上声第五十琰部染字条:“又姓,石勒时有染闵。”的记载来看,唐修《晋书》作冉,可能只是整齐体例的处理方法。

而如果再参考自流传于日本的六朝文献,如京都府东山区粟田口青莲院所藏《观世音应验记》写本(所谓吉水藏)。是本据研究抄写时代在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包含三种《观世音应验记》。即南朝刘宋傅亮所撰《光世音应验记》、南朝刘宋张演所撰《续光世音应验记》以及南朝萧齐陆杲所撰《系观世音应验记》。其中傅亮《光世音应验记》之第三条“邺西寺三胡道人”条,提到“石虎死后,冉闵杀虎”,其冉闵写作“染闵”。而同为平安时代末抄本的日本大阪府河内长野市天野山金刚寺藏《佚名诸菩萨感应抄》写本,其中“观音菩萨”部分,亦有“邺西寺三胡道人”条,也把冉闵写作染闵。

由是考虑冉闵其人本姓染似乎更为正常了(有关冉闵的姓氏考证,来源于罗新先生纂写的《北朝墓志丛札一》一文,特此标记,以示感谢)。

冉闵本人出自于乞活军---关于乞活军的来历,上文已经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提及了。后投靠后赵并屡有战功。在石虎后期,利用手中军权,将后赵帝国的粮食散发给汉族饥民,此举虽然有收买人心之嫌,但为冉闵本人在当时的汉族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却是不争的事实。石虎死后,靠四十万汉人尸肯修建起来的后赵皇宫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襄国宫殿倒时明确史料为冉闵所炼烧死),大火烧了一个多月。冉闵借此机会乘机兴起,以民族情节为手段,一举颠覆了当时中原地区的一大势力后赵。

但考究冉闵其人,实在是缺乏执政能力,因此即使拿着后赵王国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冉闵也无法将之良好的治理。只是徒以如《杀胡令》之类的法令扰乱民心,激化民族矛盾。使得中原地区血流成河,民将不生。如此以来,后赵的疆土,也就不难成为其他势力垂涎的对象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