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北志---北朝志(第二章) -- 南北朝大蟑螂

共:💬28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其二十一:什翼犍的代国(中中)

在接到了石祗和姚弋仲的―――姚弋仲与信慕容氏,出自《资治通鉴.卷九十九》“弋仲亦遣使告于燕,燕主俊遣御难将军悦绾将兵三万往会之。”,但是段文字不见与《晋书》,亦不知所出何处。若取姚弋仲在此战之前,对他儿子姚襄所言“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不须复见我也。”“襄击闵于常卢泽,大破之而归。弋仲怒襄之不擒闵也,杖之一百”《晋书.载记第十六》等文字来看,姚弋仲对此战的成功早有筹算,实在没有必要再求慕容氏的助力的必要。―――求救信后,怀着逐鹿中原的野心,慕容氏终于有所行动了。一番权衡之下,慕容俊派出了时任御难将军的大将悦绾,让他率领三万精锐,从新都龙城出发,救援石祗。

而原本就怕冉闵独大的姚弋仲也没有闲着,由于他本人需要应对此时正雄踞关中的氐族苻健(氐族酋长苻健。其父蒲洪曾臣属于石虎,曾调驻防在枋头(河南淇县东南淇门渡),在石虎死后,蒲洪一度归晋,并借助东晋的力量击败姚弋仲,在他死后,其子苻健继位。主要据点为长安。)势力,无法脱身,于是便让儿子姚襄作统帅,前来救援襄国。

关于这次会师的人数,或者《晋书》的记载比较权威。不妨采纳如下,“会石琨自冀州援祗,弋仲复遣其子襄率骑三万八千至自滆头,俊遣将军悦绾率甲卒三万自龙城,三方劲卒合十余万。”《晋书.载记第七》,从数字上来看,大体上和冉闵的“率步骑十万攻石祗于襄国”人数相当。但是,不能不考虑到的一点是,此时,因襄国三月不下,冉闵的大军已成疲兵困卒,而三方援军却都是养精蓄锐已久的虎狼之师。由是而言,双方纵然在人数上差距不大,可在士气上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如此情况,自然也为交战双方看在了眼里。但是多少也带着点侥幸的心理,冉闵“遣车骑胡睦距襄下场长芦,将军孙威候琨于黄丘”《晋书.载记第七》各带部分兵力狙击襄国的援军。他的本意或者不在于交战而在于夸兵吧,仅仅是希望慕容氏和姚弋仲知难而退而已。是以两者所率领的兵力都不为多。但为冉闵所始料未及的是,此时的援兵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吓吓就可以了解的了。姚弋仲和石琨颇有唇亡齿寒之感,悦绾也正要扬威与中原,又怎肯放过眼前这大好良机呢?于是在悦绾,姚弋仲,石琨的冲击下。无论是胡睦还是孙威,都遭到了惨败。“士卒略尽,睦、威单骑而还”《晋书.载记第七》…援兵很快就兵临城下。

仆一交战就遭到了败绩,再加上腹背受敌的情势。冉闵阵营里也有了不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对策人物,卫将军王泰就是其中一个,他就此进言说“穷寇固迷,希望外援。今强救云集,欲吾出战,腹背击我。宜固垒勿出,观势而动,以挫其谋。今陛下亲戎,如失万全,大事去矣。请慎无出,臣请率诸将为陛下灭之。”《晋书.载记第七》。此计看似无赖,但平心而论,这也是当前情况下最好也最无奈的选择了。

冉闵在开始的确是打算采纳王泰的意见。但就这个时候,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道士法饶―――我倒是很疑心这个道士是襄国方面派来的奸细―――却在一边煽风点火了起来,他一句“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顿时就把冉闵本来将要熄灭的心头无名火吹了个遍野燎原。他就此颁下严令“吾战决矣,敢谏者斩!”《晋书.载记第七》。而考虑到光禄大夫韦謏的结局,这个时候还有谁敢上前去劝…事情发展到这步,战局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祗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鄴。降胡栗特康等执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于祗,尽杀之。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于是人物歼矣。”如上文字这是关于这次战役的《晋书.载记第七》中的原记。由于关于这次战役的具体经过实在是缺乏可陈,所以也只好照抄作罢了。虽然这仅仅是冉闵一生之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战败之一。但正如《晋书》所记载的,这次失败给冉魏方面的影响却是无可估量的。是役中,冉闵所搭上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的性命,更主要的是,他还陪上了苦心积攒下来的人心世故以及他赖以逐鹿中原的强大兵力――此后我们可以发现,冉闵在之后再也没有使用过超过一万的兵团作战。尽管冉闵在潜逃途中追悔无比,先是肢解了出馊点子的法饶,再是给被自己屈杀的韦謏追封了个大司徒的名号,但毕竟此事已成定局,那十余万将士的性命也是再也求不回来了。

在带着失败者的耻辱回到了魏都鄴之后,还没等冉闵透过口气,坏消息就接踵而至。首先是来自石祗方面的。这个侥幸活了下来的赵王现在颇有痛打落水狗的气势。挟大胜之势,石祗令手下刘显率领兵直攻鄴城。―――刘显的兵力有多少,如果按照《晋书》上来看应该是七万,但我却认为不可能达到这个数字。起码不可能有为数七万的职业性的军士。按说如果石祗可以召集起七万大军,他有何必假手于慕容和羌人呢。晋末十六国南北朝期间,有关兵力的记载多有不实。各个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也往往随意拉丁。因此,尽管史书上动辄十数万,但究其实际战力,则绝对无法以人数的多寡来衡量判断了。其次是鄴都城内的状况。由于魏国新败,加上在战败后冉闵的消息也是半点皆无,魏国的文武百官们此时都乱了套,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那一个龙座打的头破血流。其上如此,其下可想而知。普通的百姓也完全混乱,完全无视道德法纪为何物,偷抢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总之一个好大的鄴都,现在是乌烟瘴气,真是闹腾的可以。

在这个情况下,冉闵也担心了起来。一方面他接纳了射声校尉张艾的建议,在百姓中多露了几次脸,也算震住了那些心有不轨者。而另外一方面,他以探病为由亲自拜访在襄国之战中给他出过主意的卫将军王泰商量。打算讨论一下到底应该怎么处理现在正欺负上门来的刘显。

王泰是在前次襄国战役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生还者。这个时候正称病在家休养。关于这个病情,王泰书面上给出的理由是发疮了,比较难以动弹。但事实是,王泰这个时候生起了冉闵的气,埋怨冉闵当初不用他的计策。这个做法本无可厚非,读书人嘛,总是难免有那么一点倔强脾气。可是王泰到了后来做的也就有点过分了。就是冉闵亲自上门,他也一点情面都不给,躺在床上就是只说病重不谈军情。这就让冉闵十足下不了台了。

“巴奴,乃公岂假汝为命邪!要将先灭群胡,却斩王泰。”《晋书.载记第七》,在离开王泰家的时候,冉闵恶狠狠的留下了这么一段话。在王泰家撞了一个钉子,可冉闵的血性却被激了出来。“于是尽众而战,大败显军,追奔及于阳平,斩首三万余级。”《晋书.载记第七》,一战即失去了一半左右的兵力。这让襄国的统帅刘显十分惧怕,甚至绝望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刘显派人秘密的请降于冉闵,并许以石祗的人头。

而这个时候,冉闵也作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此时他治理下的魏境这个时候已是百业凋蔽,民不聊生了,“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晋书.载记第七》。魏国的国力可想而知,更不要说刚刚损失了将近十万大军对于民心又是何种的打击了。冉闵此胜,实在是险中求险啊。

权衡当前两军的情势,在判断魏军实在是无法取得再进一步的胜利后。他答应了刘显的条件,对于刘显的残兵不再追击,兴高采烈的回到了鄴。当然了,在回来之后,他就假借王泰要投靠关中的苻健为由,灭了王泰三族―――在读史到了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由的想起了三国时期的田丰,说起来王泰和田丰其实也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个因败而亡,一个因胜而死,真是奇怪,我唯独为什么会想起他呢。

而刘显这个时候也没有食言。在回去后不久,他就真的杀了石祗,并连带石祗的太宰赵鹿等一级官员十余人,首级一并传送至魏国。但是这也并不代表他就完全的归顺了冉闵。在掌握了襄国的大权后,他也开始针对冉闵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这也为他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在屡次收到边境官员的报急之后,冉闵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了。

“刘显率众伐常山,太守苏亥告难于闵。闵留其大将军蒋干等辅其太子智守鄴,亲率骑八千救之。显所署大司马、清河王宁以枣强降于闵,收其余众,击显,败之,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百姓于鄴。”《晋书.载记第七》。对于刘显来说,生于小人,死于小人,尽管野心再大,这一生也不过是在区区一本《晋书》上添上几段黑字而已。徒增笑料。

在石祗死后,后赵崩溃后中原的势力大抵剩下了以下四股。气势正旺盛的冉闵,在一边打着拉锯战的姚弋仲和苻健,以及刚刚把触角伸进中原的鲜卑慕容。而就在这中原以外,其他的势力也在虎视眈眈。南方的桓温正准备出兵北伐。而在距离慕容氏不远的地方,已经为我们熟悉很久的鲜卑拓拔,这个时候也在开始准备南下了。

在说到南方的东晋准备北伐的时候,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提。根据记载,此时,受权臣桓温委派,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在这年出镇寿春督军北伐。他以淮南太守陈逵等“开江西嘐田千余顷,以为军储”《晋书.卷一百》,垦殖淮南荒地。嘐按照《说文.十三下》中《田部》中有“嘐,烧穜也。而《汉律》曰:昭田、茠草。”《玉篇.卷二》“疁,不耕烧种也。”可是,《颜氏家训.卷四》《涉务》谈到农作“耕种之,茠锄之,刈获之。”即是说,袜草,未必一定是烧种。唐人何超《晋书音义.卷下》“疁,<说文>,烧种也。案通沟溉田亦为疁。”已经对流传到唐的解释提出了异议,对疁田别有新解。而若从《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桓温为此疏斥其罪,浩被贬,两年后(356年)亡故。故吏顾悦之为之讼冤,说浩“出镇寿阳,驱其豺狼,翦其荆棘,收罗向义,广开屯田,沐雨栉风,等勤台仆”。冤案沉清,追复殷浩本官。应该可推知浩在寿阳“开疁田”,是进行屯田。拓荒除草,开渠灌溉,都使用铁农具,并不是几十年前应詹所说,“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的古老原始烧荒播种,而是在淮南发展水田农业的新措施。

殷浩的举措在当时或者并不起眼,但是对于中国之后的战略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淮南在秦朝之前,就作为楚国的领地为世人所知。在两汉时期也有了农田水利建设。但总的来说,在南北朝之前,淮南还是仅仅作为一个渔业以及手工业产品的聚集地的《汉书.卷二十八》“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这无疑是浪费了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流域的大好环境。而淮南地区作为中国的粮仓之一,则正是开始于东晋时期的这次经略了。

这是公元350年的事了。

有关东晋在经略淮南的资料,本文引自张泽咸先生的《汉晋唐时期农业》一文,特此感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