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被人遗忘的川陕根据地(七) -- 慕容无牙

共:💬18 🌺4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被人遗忘的川陕根据地(七)

    前文:

    被人遗忘的川陕根据地(一)---引子

    链接出处

    被人遗忘的川陕根据地(二)---开创新区

    链接出处

    被人遗忘的川陕根据地(三)---巩固苏区

    链接出处

    被人遗忘的川陕根据地(四)---发展苏区

    链接出处

    被人遗忘的川陕根据地(五)---保卫苏区

    链接出处

    被人遗忘的川陕根据地(六)---一波三折

    链接出处

    鱼与熊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整个35年的4月,老张一直就在这鱼和熊掌之间左挑右选,就是拿不定主意,急的他差点就想一辈子吃素了。

    前方,老徐一个电报接一个电报的申述打“胡儿子”(呵呵,这个称呼提前一点,大家没意见吧)和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好处。后方,敌人也学会了买水果的窍门,从东南方向一个劲儿的猛攻根据地,陈昌浩也是三天两头的来问方略。可怜的老张一时没有头绪,只好一声“诸将且退,容吾三思”,郁闷回帐。

    闷坐良久,老张往后院散散心。不看则已,一看之下,老张就更阴郁了。连年战火,根据地满目苍痍:肃反加镇反,人口大量逃亡,昔日的家园是“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青壮战与野,田间皆老弱,不仅现在吃饭已成问题,来年的饥荒恐怕也不能避免;过左(老张当然不承认,那是纯洁运动)政策也使得市面萧条,日常用品奇缺,布匹、医药无处可寻;抬头四望,高山巍巍,碉堡处处,根据地在被蚕食;迭次作战,虽杀敌者众,然缴获不足且质劣,枪支弹药无法补给。罢罢罢,此处不可久留,三十六计,走为上。

    转回中军帐,老张那是急急如律令,连下N道金牌:所有地方武装彻底撤退,不给敌人留下就地补充兵员的机会;仅有的几个工厂该撤就撤,撤不走么就破坏;粮食不够,可以抢一些么;凡撤退路线上的房子都烧掉,不给敌人留下可以住宿的地方。1935年的4月,川北大地来了个底朝天,火光熊熊,哭声震天。

    老张终于满面春风的赶到老徐那里:老徐,我终于把鱼给放掉了,咱们打黑瞎子吃熊掌去。可是,老徐苦着脸摇摇头说:你在东边搞的阵仗太大,我这里都看见火光了,黑瞎子都躲起来打不着了。老张是一下子就栽到地上,口吐白沫若干(为免影响各位食欲,就此打住)。

    鱼也放弃了,熊掌也没有了,老张这次不想吃素都没有办法了。这不,他就一头扎进川西的大草原找野菜了(可怜那几万弟兄啊)。

    下节:

    /article/1106076

    关键词(Tags): #川陕根据地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所以觉得张国焘这个人奇怪

      后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一个劲地要南下,有什么好处?四川他吃的亏还少?而且他的目的地是川康交界,那里只有三十万人口,怎么可能养活数万红军。到了陕北虽说也困难,至少还有东征西征去争取一下子。到了川康,没办法的时候不是还必须打出来,而且估计还是要往北打。

      • 家园 商榷一下

        当时在四川张国焘还是大占便宜的,队伍翻了好几番,至少张认为川军战斗较弱、不善守碉且派系林立,还是好打的。真正吃亏得到百丈关。再说当时北上和南下都各自道理(北上还不知道有刘志丹,中央当时确实有给人夺路逃命的感觉),以后来的成败论战略水平高下是不是有因果倒置的嫌疑。

        • 家园 北上和南下的确体现了的战略水平的高低

          北上的基本方针,是以一、四方面军全军打退胡宗南,在甘南地区建立根据地,和陕北、通南巴苏区形成鼎足之势。进可以夺取宁夏、打通和苏联的联系,取得国际援助,退可以依托豫西、陕南、川北山地和国民党军周旋,无论进退,都有广阔的回旋余地。

          中央在制定北上的方针时,已经知道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和根据地,所不清楚地只是更具体的情况。

          和北上战略相比,南下完全是一锤子买卖,这个计划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彻底消灭四川军阀上,一旦失利,则全军被逼进西康的少数民族区域,坐以待毙。

          试想,如果四方面军真的有能力一举战胜四川军阀,又何必撤出川陕根据地,从川陕南下,西指成都,东取重庆,端了刘湘的老巢,不是更直接有力?

          可见,张国焘的南下计划,根本上就是虚晃一枪。他真正的目的,早在中央的会议上就提过了,他认为当时革命正处在低潮,需要进行总退却,就是退到西康地区,保存实力,等待革命高潮的到来。南下不过是用来蛊惑三军,以增加他和中央叫板的实力的办法。

          • 家园 还是再商榷一下

            通南巴苏区早已沦陷,刘子才的巴山游击队仅仅近千人枪,何来形成鼎足之势?

            中央在制定北上的方针时,已经知道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和根据地,所不清楚地只是更具体的情况。

            这里有点问题,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有详细报道,就不再多言。北上寻找徐海东部倒可能是真的。

            北上战略比南下高明之处在于有可能在国民党重兵合围的缝隙中快速穿过,直达中蒙边境,取得国际援助,解决战略背靠问题,主席说过再不济可以到蒙古。而草地分裂后,事实上靠陕甘支队的实力已很难办到,幸好天上掉下个刘哥哥,您以为建国后高岗、徐海东能居高位是偶然的?

            • 家园 陕北苏区的问题可以参考双石的考证

              如果没有草地分裂,红军主力自然可以分出一支偏师去恢复川陕根据地,形成江西苏区那种以赣南闽西为主、湘赣、赣东北为辅的局面,红军在几个苏区之间驰骋,说是鼎足之势也未为不可,

              全军北上,自然是上策,草地分裂之后,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战略态势也优于南下逼入绝境。两者的区别在于由于北上部队的力量薄弱,陕北根据地的地位由呼应变成了重振的根基。高岗、徐海东等人建国后能居高位不是偶然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央在制定计划之初就不知道陕北根据地的存在。天上掉下个刘哥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双石中校对这段历史的考证如下:

              毛泽东到了哈达铺才知道“陕北有个刘志丹”?

              http://blog.voc.com.cn/sp1/zhjun/0001588650.shtml

              再谈所谓哈达铺读报找“落脚点”

              http://blog.voc.com.cn/sp1/zhjun/1346408939.shtml

              张闻天在哈达铺写的一篇文章

              http://blog.voc.com.cn/sp1/zhjun/1233068734.shtml

              • 家园 不同意你的看法

                按照官方的说法是主力红军北上到哈达铺时才通过报纸知道陕北有根据地,之前就算隐约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对于根据地的具体细节也不可能很清楚(比如根据地大小和党组织的建设情况),把全部红军的命运寄托在这种不确切的消息上是很危险的,所以北上当时确实是有风险的,但是比起南下的风险要小,如果全军当时北上的话,风险会更小。

              • 家园 恢复川陕根据地难度不小

                个人认为全军北上后派偏师恢复哪怕是部分恢复川陕根据地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大。首先这块苏区从进占到放弃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其间与川军几乎无日不战,根据地已基本打烂;加之撤退时张国焘错误扩大坚壁范围,民心的向背得打个问号。其次留下的部队实力太弱,难起呼应作用,徐帅就认为当时如果把红33军留下,情况会好很多。再次川军经整训后作战能力已有提高,四方面军刚入川时的势如破竹很难再现。最后是中央军已加入战团。

                • 家园 恢复成赣东北、湘赣那种级别的根据地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有主力红军在附近撑腰,保持一支地方武装,建立一个介于游击区和巩固的根据地之间的割据区域,这个难度不是特别大。

                  北上计划中原定的和陕北、通南巴呼应,对川陕的期望也基本如此。

        • 家园 当时的大局是必须到接近对日作战前线的地方去,否则没有发展

          不到外战前线去,政治上没有制高点,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大局!

      • 家园 老张有反心,志大才疏,怨妇心态

        老张这个人,本事是有,可看怎么比。作为一方诸侯可算个中翘楚,所以其权力欲膨胀,有了反心,有当曹操的冲动。在南下和北上的问题上,他表现出的更像怨妇心态,你往东,我偏往西,拥兵自重要挟中央,自己心里并没有啥战略战术上的妙算。其能力跟毛比,亦或周,实在差的远,即便没有南下的惨败,失利或被罢黜都是早晚的事。

      • 家园 今天看起来,北上和南下各有各的道理

        四方面军的印象里川军好打,而且南下的最后目标是四川,粮草兵员怎么也比北上的目标好解决好经营,况且中央北上还安着实在不行就撤到苏联境内的心思,打个通俗的比方,南下是想做大胡,北上则是想胡个小屁胡甚至存着把牌抓黄了的指望,知道刘志丹在陕北还有块地盘那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现在党史学家们的看法也是北上南下各有利弊。

        我的看法是之所以闹成最后的局面是两方面僵住了,中央把全军北上看成是维护中央的权威,尤其在两军已经不怎么和谐的情况下,贯彻中央北上的决定更是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而张国焘则把南下看成是自己抗衡中央显示自己力量影响的机会,两边都没法让步。

        张国焘坚持南下在军事上也没什么错,即使南下失利也不算什么,错在他以后的在政治上的一连串臭棋,包括斗争留在四方面军的朱德刘伯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