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移民的故事(六)阿尔泰语的旧事之二 -- 矽藻

共:💬40 🌺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移民的故事(六)阿尔泰语的旧事之二

    移民的故事(六)阿尔泰语的旧事之二

    矽藻

    所谓的“阿尔泰语系”,很有点古怪。象日语的发音方式与南岛语系的毛莉语就很接近,与同属于南岛语系的高山族同胞大概也差不多。日本,韩国没有多久的历史,不足以承担语系起源的重任;蒙古,满清的历史更加肤浅。他们的责任只是接受“阿尔泰语” ,形成一个分支。有证据说高句丽人的语言,已经有了“阿尔泰语” 的特征。从日本,朝鲜,东北,蒙古,是一条“阿尔泰语系” 的弧线,它的弧心指向长江三角洲。

    近日一条旧闻,揭示了这个源头,尽管源得使人惊讶:

    苏州人在“讲外语”,根本听不懂

    如果有人告诉你,吴语不属于汉语,你会相信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怎么可能!不过刚到苏州的外地人在听到苏州人对话时常常会惊讶:苏州人说话的语速语调怎么有点像在说外语,根本听不懂!2000年初,周晨在几经论证,推断“吴语属阿尔泰语系而非属汉语”时,他自己也几乎都不敢相信这一论点,但平时积淀的一点一滴的证据告诉他:吴语并不是出自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一脉,它同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乃至日语、韩语等同出自阿尔泰语系一脉。

    他认为,方言应该是在方言使用者最自然的条件下所使用的语言。而现在一些方言调查机构采用“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句表”等形式调查询问方言使用者,其实已经从方法上抹杀了方言的本来面貌。面对记者的疑惑,周晨举了个例子:假如你拿着一张已经写着“快”字“方言调查字表”询问苏州方言使用者这个字怎么读,苏州方言使用者很容易因为文字主观和汉语官话音的影响把这个字读作”kuo”(音),而在自然状态下,其实“快”在苏州方言中更为原始更为纯净的一种读法为:”骇赛”(音)。这种原始的吴语发音在苏州普通生活对话中仍然能够被常常听到。而有些吴语的基本词汇,已经不常听到,但偶尔可以见识其遗风。例如在描述“死”的意思的时候,吴语中有一种被戏谑化的读法叫“榻浪”,这个意思的读法在蒙古语、维吾尔语等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竟然普遍存在。不过由于汉语官话代替,“榻浪”已经逐渐不使用。评弹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纯正的”吴语”,声糯腔润,几乎没有人怀疑“评弹”的吴语的宗脉地位。但是周晨现在却认为,“评弹”中的苏白说表虽表现了更古老的吴语(尤其在语音方面),但评弹中大多数的“弹词开篇”更该叫“吴韵”评弹,它并非严格意义的“吴语”评弹。他说, 90%的评弹唱词都使用的是官话(普通话)句式和词汇,只是在读音上用了吴语的一些音韵。“评弹”唱词语法上与日常生活吴语有较大差距。听过评弹的人也许还记得,在评弹唱词中唱第三人称“他”都是唱“ta”(音),音韵虽然很糯,显得很苏州味,但是仔细一分析不难发现,其实生活中自然的苏州话对话说“他” 时是绝对不会读出”ta”(音)的,生活中多数为“恩纳”(音)。而“评弹”中这个”ta” (音),明显是受到汉语官话 (普通话)的影响。

    同苏州话一样,属吴语一脉的杭州话、上海话等也面临着和苏州话一样的汉语官话冲击影响。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都城,大量的北方话逐渐侵入到杭州话中,所以如今的杭州话中往往带有大量的北方“儿”化音,例如杭州话称小孩子为“小丫儿”,甜豆腐浆叫“甜浆儿”等等。但是语言词汇易变,语法难改,杭州话中“吴语”语法句式却几乎未变。 杭州话语法句式虽几乎未变,但试想拿着已经定型的句子去让方言使用者读出,能看出方言真正的表达方式么?在周晨看来, “方言调查句表”更加掩盖了吴语真正面貌。他试举了一个上海话对话的例子:

    “你在哪里啊?”(自然表达的上海话:侬拉拉哈里答?)

    “我在火车上。”(自然表达的上海话:吾么拉拉火车高头哇。)

    一旦使用“方言调查表”的形式调查,往往句子的读法就变味成了“吾拉拉火车浪”。将重要的吴语语法成分“么”、“高头”、“哇”统统给弄丢了。可见“方言调查表”成了吴语原始面貌的杀手。

    “吴语”还活着!

    吴语在读音方式、基本词汇,语法等方面(SOV)与“阿尔泰语”有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在汉语的掩盖下,非常顽强的生存着。一点拨,这种被掩盖的共性就一点一滴透露了遥远的信息。

    把吴语仅仅解释成属于“阿尔泰语” 就不是很上路了。长江三角州地区的开发,要比阿尔泰语系诸族的文明史要早得多。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直到历史时期,此地的人文史,累层叠代,从未间断。总不能跑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去寻找人的语源吧?有位苏三说“阿尔泰语” 是大批沙陀突厥旧人随南宋过江进入吴方言区。就更显得荒唐。语言的底层只会逐步的消失,而硬加进来的只能是语言表层的东西。还不如说是蒙元或者是满清的作为呢。

    春秋时的姑苏城就已初具规模,吴地的语言就已经是很有个性了。比较一下吴语开始的时间,与操“阿尔泰语” 诸民族在历史上冒出来的时间,上古吴语看来是有资格充当“阿尔泰语系”的源头的。有证据表明闽语也具备“阿尔泰语系” 的底层。

    如果硬要钩勒出所谓“阿尔泰语系” 的源流,把它理解成黄种人濒海支的语言是比较恰当的。黄种人的濒海支是鱼猎族群。上古吴语大概是在闽粤初具雏形,至长江口,在来自内陆的农耕文化催化下发达,同时也被掩盖;上古吴语大概是因为辗转转移到东北地区以后,农耕条件变得恶劣,而重新发扬光大;阿尔泰血统的基因标记,大概也在这里形成。从此,操上古吴语的族群从这里南下西进,至于塞人操起“阿尔泰语” ,以后又出了突厥,已经是历史时期的事情了。西亚的土尔其则又是以后的事情了。中亚的阿尔泰地区不过是西部阿尔泰语族的源头,抑或是“阿尔泰语系” 的次生源头。

    图,上古吴语的流转:

    点看全图

    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虽然今天的江南是中国的国运所在。从上古到战国,长江三角洲都只是内陆农业文明的游戏地。山西的晋国人不喜欢湖北佬,就跑到这里来挖墙角;湖北楚人的PP被摸痛了,一发威,好了吴越的宝藏全都扫荡到自己的口袋里去了。不然,“越王勾践剑” 怎么会从湖北的坟里面挖出来呢!

    猪是很聪明的动物,今天的江南自然是鱼米之乡,猪儿们喜欢,儿孙也满堂。今天的江南还是蛮荒之地的时候,猪儿们是不会把此地当自己的黄金国度的。且放下“阿尔泰” ,还是继续去追踪猪的黄金国度吧。

    关键词(Tags): #阿尔泰语(当生)#阿尔泰(当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文摘】蒙古族学者芒.牧林,发现汉语、蒙古语同源词有3000多个

      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语族、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三个语族在以下方面有共同特征:元音和谐,辅音和谐,使用后加成分,是粘着语,有同源词和类似的语法成分。这是把三个语族合称阿尔泰语系的依据。但是,三个语族的同源词太少,连数词(如一、二、三)、日、月、眼、狼这样的基本词汇都截然不同,通过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情形可以知道,阿尔秦语系不能成立,它们之间的共性可能是借词造成的。两种观点都有支持者。

      阿尔泰语系得名于阿尔泰山。阿尔泰意为金,也译为阿勒泰(地名)、阿拉坦(人名)。“金”在各语言中发音相近,是主张三个语族同源的证据。说这些语言的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主要从事游牧、渔猎。他们包括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回纥(he)、女真、蒙古、满等民族。匈奴历史非常悠久,《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北逐荤粥(xun yu),合符釜山”,又叫山戎、淳维、鬼方等,公元前209年建国,成为中原的有力对手。东胡因居于匈奴以东而得名,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突厥在《周书》中被称为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因居地阿尔泰山形似犀牛,当地语言称“突厥”,于是以山名为族名。中国历史上,北方族认为匈奴、鲜卑等是自己的直系祖先。女真与蒙古有血缘关系。而今新疆图瓦人自称蒙古族,图瓦语属突厥语族。裕固族的东部裕固语属于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属于突厥语族。在交往密切的民族中,语言的互相渗透是必然的。

      蒙古族以狼为图腾,成吉思汗的祖先传说是苍狼与白鹿所生,此非神话,而是图腾观念。突厥人也以狼为图腾,旗帜上饰金狼头图案,卫士称作附离,意为狼。满-通古斯语族的人们以狼为神,举行萨满教宗教活动时黑狼神是巫师的护神和助手。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考古界认定为“猪”,其实是狼。阿尔泰语系由狼崇拜连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即使不承认语言同源,也可以同意文化上的依存关系。自上古时代,各个民族就不断融合,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更是大规模地融入汉族。汉语的“天”一字的读音,应借自蒙古语族的“腾格里”。“一何”(表示“多么”)可能借自蒙古语族,如“吏呼一何怒”,蒙语ix就是“很”。《史记.五帝本纪》引用《左传》:“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tao tie)。”这种怪兽是狼的变体,指人,是图腾。天狼星是夜晚最亮的恒星,命名者应是以狼为至高神的民族。汉语名称应是借来的。上古时代华夏与阿尔泰语系诸部的交流是全方位的,进入语言、文化也是正常现象。

      蒙古族学者芒.牧林研究了蒙古语、汉语、藏语、满语的词汇,发现汉语、蒙古语同源词有3000多个。在121个核心词中,同源词比例为汉蒙语之间94%,汉、满语之间87%,汉藏语之间65%。就是说阿尔泰语系与汉藏语系有共同的起源,汉语与蒙语比汉语与藏语更亲!

       

    • 家园 看到过一个研究报告,楼主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根据金力的中国人起源的DNA研究,楼主并非是在戏说,特在网上摘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我虽然不是学生物的,但感觉金力研究小组的结论,能解释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现象。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辉解释说,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Y染色体上的M168是目前发现的一个很古老的突变位点,这是人类在要离开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大约发生在10万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黄种人就是带着这个古老的突变开始向世界扩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具有这个位点的突变。

        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或许是频繁发生类似于现在的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开始走出非洲。

        “又过了几千几万年,现代人在Y染色体基因突变M168基础上又出现了2个突变类型,M130和M89.前者发生在8万年前,后者发生在4万5千年前,人类已通过北非进入了欧亚大陆。”李辉说,最早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公元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之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之后可能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

        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柯越海取样的1万2千个中国人的样本中有11311个样本在M89的位点上发生突变。而这个突变标记在黄种人到达东南亚时就已形成,并且一直在这里做了很长久的活动,之后他们将要进入中国,分化出现在的汉族。

      汉藏同源

        无论是从外貌到文化,都很难让人相信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但分子人类学家对此深信不疑。

      最早提出汉藏同源的是中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原本在语言学界认为南方的侗傣语和汉语最接近,后来发现与汉语最接近的是藏语。

        藏语中大多数字的发音在中国东南部的方言中都能找到,而且字义相同。

        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在语言上,汉族和藏族表露出非同一般的关系。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于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他发现汉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变。宿兵通过对Y染色体主成分分析,发现藏族的突变频率与汉人最接近,这意味着在藏缅语系的诸多民族中,藏族和汉族最接近。他们分化的年代约在5000年前。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其实中国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中科院云南动物研究所的张亚萍、褚嘉祐,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傅颂滨、李璞,中科院细胞遗传学的徐久瑾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各自分散的路线拼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中国人迁徙路线。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

        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显得空茫一片。这时候,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时,一支带有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李辉说,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2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批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这一支南亚先民在出发时的头颅还很圆,又因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关系,出现了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他们顺着江,走着河谷,从云南来到甘肃,人体形态也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于是存活下来的人,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在漫长的行进中,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发生变化。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口耳相传所带来的变化。听的人觉得你在讲另一个字,复述的时候就变成另外一个音了。

        李辉说,更重要的是,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在他们的体内M122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突变,M134.这样一直到5000到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李辉说。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

        华人在渭河流域磨砺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秦人,他们盘踞在关中,积聚着统一中国的实力。还有一部分华人则出了潼关,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和苗瑶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了齐语支和楚语支人群。

        秦汉时期,四分五裂的中国被统一,从语言、文字到货币、计量单位等文化层面上,汉族的整体意识真正形成。加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后汉族就没有再出现分化。而文化上的强势让汉族像是一滴浓酽的墨水滴在了中国的版图上,他们带着M117突变迅速地向四周渗透。

      模糊的南方民族身份

      经过研究,李辉发现,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1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M119突变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

      具有M119突变的族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你看我的眉骨向下弯曲的弧度很大,这就是澳泰语系人群的显著特征。”李辉说。

      去年,李辉带着他的研究小组,在上海调查吴人和越人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完全分属两个民族。之前在语言学界有观点认为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

      经研究发现,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越人在七八千年前就在上海的松江发展。吴人要到3000年前才进入上海。“越人各民族的身上有大量的M119突变。吴人则很少有,他们更多的是M7突变,那是从苗瑶语系分化出来的。”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贵西侧进入中国后,还有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了,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时候,他们DNA链上位点在M134的基础上发生了M7的突变。

      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金力教授的实验室助理钱吉说,从目前来看,在此次“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中涉及关于中国人迁徙路径的研究已相当清楚,现在只需要做些收尾和补充工作。

      比如如今有研究发现,在2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他们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夷人上去了,华人也上去了,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大融合。形成兴隆漥文化。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东进入朝鲜、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

      • 家园 那些几十万年前的蓝田人之类的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古人类,消失了?

      • 家园 有意思,加油啊
      • 家园 【半原创】金力的研究不足,推荐名书〈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

        高朋兄不能听金力怎么说就怎么说,他的样本才一万个,而且他本身又不结合民族迁移历史。

        不要以为有了基因分析,就可以抛开历史学。这两者是要结合的。否则现在在美国东部和欧洲

        西部,都发现了英国人的基因,那你告诉我到底英国基因是从欧洲迁往美洲的,还是从美洲迁往

        欧洲的,如果抛弃历史分析的话。同样历史上,氐羌民族在汉朝后发生过大规模南下,不研究

        历史,只看基因,南北都有基因。那么他们到底是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呢?

        你一直以为东亚只有一条路线,就是从南亚到东南亚,再到东亚。

        其实〈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这本书指出了东亚有三个来源,一个来至中亚

        (M175基因),一个来至东南亚(M130),少部分来至北亚(M242)。这个结合历史就

        可以分析的出,仰韶文化根本没有南岛文化的色彩,反而和中亚有关联。这个文化的主

        人不可能是东南亚来的。

        你还有种观点认为黄种人是经过印度和东南亚来到东亚的,这与〈出非洲记——人类祖先

        的迁徙史〉不合。就是纯推理也很多漏洞。我随便举例如下:

        1,如果黄种人经过印度和东南亚过来,为什么在印度没有留下黄种人的基因M175和M122你横穿别人的家园,不是抢人就是被抢,总要留下血脉吧,难道是从中东跳高跳到东南亚的?

        2,人种的形成,需要隔绝的地理环境,和别人一交流,就成不了自己的特性了。历史表明,在冰河时期,大陆上有多处地域被冰川隔离,在中亚,欧洲都有,正在人种独特性的产生时期。但地理隔绝就是在中东和南亚,东南亚没有。

        3,人种丰富复杂的地方,一般不会是人种的发源地,只能是人种的后到达地。比如印度,人种混杂,有白种,什么雅利安,吐火罗。黄种,什么突厥种,蒙古种;有黑种....他们都是各色人种的后到达地.人种的发源地,人是很纯的,象东欧,印欧人公认的发源地,他的人种很

        纯。同样,东南亚或南亚不会是黄种人先源的地方。

        这个民科苏三还整得明白些,下面是她对〈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的笔记。

        (是她的摘抄,不是她的著作)

        http://susan.blshe.com/post/163/15568

        人类基因迁徙路线(上)

        http://susan.blshe.com/post/163/15567

        人类基因迁徙路线(下)

        摘录如下:

        五,向东的基因谱系

         

        非洲的M168生成中东谱系的M89,M89又生成M9,M9生成了M20、M45以及 M175。

        携带M9的人被称为“欧亚部落”。大约4万年前他们在伊朗平原或亚洲中南部出现,是中东M89的后代。

        M9 的后代由于东部高山的影响分为两个方向继续向东迁徙,一部分向北面的兴都库什山走去,另外一部分向南,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次大陆,这是从Y染色体得出的答案。向南走的这支人马就是M20。印度南部50%的男人携带这个变异密码。1-2%的中东人中也有这个密码。大约3万年前他们与从南部进入印度的“海上移民”遭遇,其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新来的侵略者与“海上居民”的女人们交配,那些海上的男人可能遭到杀害,因为从(男性)Y染色体看,今天“海上居民”的后代非常罕见,但却并不缺乏mtDNA的M谱系(女性)。“海上居民”的标记在印度南部出现的频率是5%(94页)。

        M9 向北走去的一支发展为M45,他们进入中亚,时间为3.5万年前。今天也只有中亚人具有这一M45标记,中东与东亚只有零星出现,他们在印度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我对于这一流向的解释是,中亚与印度之间具有广泛联系,一直存在有重要的移民通道,比如于阗国的建立,中国昆仑文化之迷,还有哈拉巴文化都可与这一问题联系考察。作者疑惑地说,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不向中东扩散。我认为这很明显,因为中东的人口压力太大,人类大规模移民选择向人口稀少的未开发地区进军。

        最早的西伯里亚人基因有2个部落谱系,一个是上面的M45,一个是更加古老的一批M9Y。

        M45在天山之东产生出新的M175节点,它只出现于东亚,在西亚与欧洲完全没有M175的出现。M175在韩国的比率高达30%,出现的时间为大约3.5万年前。考古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日本也基本接近。今天生活在东亚的大部分男人都携带有M175基因变异标记。

        巴基斯坦人有M89标记。这里的中东标记如此集中,我在想,这是否是“以色列失散的十个部落”带来的影响。

        大约4万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迎接来了非洲而来的“现代人”,当然这是指大规模的非洲人进入,零星的进入应该早得多吧。

        “一些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区连续性’的进化模式,否认东亚的智人起源于非洲,认为他们是由当地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但从基因中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而且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移民到东亚的现代人的后代不可能逃过考古学家的眼睛。近年,中国遗传学家金力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东亚各个地区对1 万2千名男性进行了取样,结果表明他们每个人都能回溯到5万年前的非洲祖先,因为每个人的Y-染色体中都有M168标记。对寻找东亚地区连续性进化模式证据的科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一结果至少对男性谱系,完全否定了地区进化的理论。而且东亚的线粒体DNA做出了同样的回答:几千份取样,结果全部显示他们的祖先在非洲。总之,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直立人在现代东亚人的基因中留下了痕迹,而且大量的证据表明,……他们被现代人取代了”(99 页)。

        “在东亚海上移民的谱系出现的频率很高”。“在蒙古,海上移民谱系出现的频率是50%,在东亚东北部,这一谱系的存在也很普遍。……可能是早期迁徙到东南亚的海上移民,在几千年内逐渐向内地迁徙,南部的M130染色体比北部的古老,也证明了这一推测的可能性。很可能在3万5千年前,海上移民遇到了欧亚部落的后代,东亚人口中同时存在的欧亚谱系和海上移民谱系,证明他们之间发生过较大范围的部落融合” (99页)。这又一次让我们联想到神秘的环渤海文明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果。

        现代人从南北两个方向来到东亚定居。欧亚部落在3万5千年前从南西伯里亚进入东亚,南方海上移民迁徙到东亚的时间大约在5万年前。至今中国南北谱系的差异依然非常明显(99页)

        这些几万年前的迁徙模式可能一直延续进入新石器时期,从某个角度说,“丝绸之路”早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存在,而且是南北两条主干线。络绎不绝的后来者以奇特的方式与先前的一些部落联系在一起,这个南北差异与南北融合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后来蚩尤与炎黄之战,以及炎黄之战。几万年的尘埃落定之后我们获得了汉族、苗族、百越等高度混合之后的一些群体名称,今天被压在中国最南部的百越群体较有可能就是最早来到东亚的“海上移民”的后代,或许他们与蚩尤之后有关。

        作者承认,在中东开始定居与种植模式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粟米与稻谷的种植。稻谷首先在中国南部扩散,公元前3500年台湾也开始种植,苏门答腊岛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部开始种植稻谷。

        中国稻谷很可能是“海上移民”的杰作,最初的种植似乎恰在中国南方。从后来的传播模式中也很容易看出海洋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明传播尽管不一定伴随着人口的迁徙,但一般情况下两者相辅相成。“来自M9的M175标记广泛存在于东亚。根据它目前的分布状况,可以推断这一标记最早出现于中国北方或朝鲜……中国最早的农耕者是M175的后代。……中国半数以上的男性的Y-染色体可以回溯到同一个标记,这说明在过去的1万年里,这里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人口膨胀”(128页)

        最早出现在M175染色体谱系中的是M122标记,目前广泛地分布在东亚各地,但在中亚山脉以西、中亚和欧洲,都找不到这个标记,说明了出现在中国的人口扩散发生在距今较近的时期,而不是古老的人群迁徙留下的脚印”(128页)。“代表中国最早稻米耕种者的M122标记,从日本到塔希提岛[2]都能找到它的足迹”。20%的日本男人有M122标记。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M122染色体上的标记出现频率很高,但是向南到马来西亚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其频率明显下降。” 从中国的古代人口趋向看来,主要为西来,少部分后来回流,这就是这条信息给我们的启示。

        六,西去无归路 

        ......

        M173 的下一个台阶是M45,它表明欧洲部落是中亚部落的一个“子集”。M45在中亚形成后,向东产生了中国、朝鲜等人口中的M175,向西产生了欧洲的 M173。假如这些节点的时间可以精确,那么我们对于西欧与东亚之间何时发生的联系就有了答案,同时也会解答我们许多的文化疑问。

        有 迹象显示,西伯里亚这个地方是个有趣的人口集散地,他们在最近的2-3万年里向欧洲、亚洲和美洲传送了许多带有这一地区标记的移民。所以中国东北方向这里 有特殊的文明积淀是件并不奇怪的事情。今天看来这似乎有些奇特,因为那里寒冷而不适宜生存,所以需要一些古气候资料在未来揭开这个密,那里曾经是比较温暖 的地带。

        ........

        七,美洲基因

        .........

        M45 的另外一个后代为M242,它大约2万年前出现于中亚或南西伯里亚,几乎分布在亚洲各个地区,包括印度和中国(游牧民族南下的结果),而且也出现于美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布希曼人肤色也非常接近黄种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肤色还是和长期居住的地方有关系。

        比如黑人,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黑人,大多数两三千年前都在现在的西非,然后逐渐分布到整个撒哈拉以南。而肤色就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南非的祖鲁,科萨人肤色就偏黄,虽然到达南非不到一千年。而西非的黑人就是黑黝黝的,透亮的那种。

        这不过才两三千年的差距。

        布希曼人是在两万年前就跑到非洲最南端的,肤色就比较浅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