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MRandson原创】资本与危机 1 -- 草纹

共:💬81 🌺19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MRandson原创】资本与危机 1

    收到河友MRandson新开的系列文,征得其同意,打算陆续贴于西西河(如果是坑,不关我的事哦,那个请找neo。) 总之,赞赏和砖头归MRandson,鲜花就归我好了。

    ----------------------------------------------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

    从去年以来,流动性、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和贫富差距都在迅速发展。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即将面临重大的变革。

    这个系列试图解释这种变革的产生的原因,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没有想好名字,因为这个系列中大量的思想借鉴了资本论的思想,所以姑且叫做资本与危机吧。

    在现在的中国,读马克思原著的很少,全部读完的人更少。许多教授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未必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

    言归正传。

    经济运转无非是两样东西的流动。这两样东西,一是商品和服务,一个是货币。只要这两样东西流动舒畅,经济就能平稳发展。经济出问题,必然是其中一样,甚至两样流动不畅。

    小农经济时期,各个家庭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一家一户,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粮食是自己家男人种的,布是女人织的,柴是后山打的,咸菜是自己家腌的。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自己家生产的,个别流通是少量。那个时代生产不足是主要矛盾。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分工,劳动者更加专业,生产效率更高,物质开始迅速增加。国富论中第一部分讲的就是出现专业分工以后,各个部门生产效率如何提高。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数字很惊人。

    生产出来的东西,必定不能自己全部消费,而是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几乎所有的劳动者,都在为别人生产。每个人都要买进别人的产品,也要卖出自己的产品,所有的原料和生活物资都要从市场上获得,同样,所有的产品也都要靠市场销售出去。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多数是作为商品出售。面包房烤的面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自己吃,绝大多数多数也要出售。这样的好处,是每个经济单元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样的坏处,是每个经济单元对其他单元的依赖性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原先的小农经济时期,所有经济体是独立的小生命体。每一个小生命体的兴亡,对其他生命体影响并不大。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以后,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生命体。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庞大生命体中的一个细胞。每一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可能会影响其他的人。

    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每一件商品的价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售价相差不大。卖得贵了,自然会有新的生产者加入,把利润摊平,直到后继者觉得无特殊利润可图为止。

    当年呼啦圈曾经在中国火热一时,估计不少人还有印象。开始的时候,十来块钱一个,一年不到的时间,就一块来钱一个了。到一块来钱就不降了,因为扣除成本以后,基本没有太大油水。于是,生产规模基本稳定了。

    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每一个老板,都希望尽量压低自己产品的生产成本。无疑,最有挖潜空间的部分就是工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家剥削工人是资本家致富的秘密。没有一个老板有主动给员工涨工资的动力。

    对单一资本家来说,尽量压低工人工资,提高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必须,也是生存的必须。不断提高利润,扩大生产规模,吞并弱小同行,是市场中的丛林法则。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必须按这个规矩出牌。

    对整个社会来说,大家都这样做就未必是好事。由于工人的工资被压到最低,于是工人只能维持很低的消费水平。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工人永远是多数。于是多数人消费不足也就是必然了。

    一面是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一面是多数人没有能力消费。这些产品卖给谁呢?食品卖不出去就要腐烂,衣服卖不出去就要过时,机械卖不出去就要声锈。贷款还不上,企业就要倒闭,资本家要破产,工人要失业。倒闭的企业多,银行也困难。

    一面是努力提高生产率,一面是努力压低消费水平,两个努力的结果必然是大量滞销的商品。而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造成的。这个经济制度中的所有人,都只有接受的权力,没有选择的自由。

    于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发现生产大幅度提高了,产品也经常卖不出去了。经济危机如同一个幽灵,不断地困绕资本主义社会。

    To be continue......

    关键词(Tags): #资本与危机元宝推荐:闲看蚂蚁上树,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文,

      在河里学习陈经兄、老广兄、葡萄兄、小虎兄、安兄、科大兄等的大文后,一直想做做读书笔记,也是准备从老马的生产率提高、产品剩余、经济危机开始,到二战后工业化国家联手设槛阻止后发国家进入。

      既然安兄已有雄文,搬凳子上课!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MRandson原创】资本与危机 4

      这些美元的去路,暂且不谈,暂且谈谈凯恩斯主义。谈完凯恩斯主义以后,在谈这些美元的去路,会觉得更清晰。

      我们一谈到凯恩斯主义,往往就谈到罗斯福新政。好像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给美国带来了复兴。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让我们回到罗斯福的时代。罗斯福之前的美国总统是胡佛。胡佛在担任美国总统之前,曾经是商务部长。在胡佛的任期之内,大力发展美国工商业。当时的美国,一面是经济欣欣向荣,一面是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有了各种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40%以上。既然有了这样大量的商品生产,消费者的购买力显然也需要相应提高,这就是说,要增加工资。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就是在黄金时代的1929年这一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也已计算过,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的进款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那时有各种愚蠢想法,其中之一是以为产量突增不是什么问题,说什么“只要有个好推销员,什么都能卖得出去”。实际上是,有钱的人搞股票投机(有些并非有钱的人也做投机买卖),而掮客则提倡一种可说是群众性的投机,怂恿那些手头并不宽裕的顾客乱买东西,靠延期过长的赊账的办法来做买卖。——(光荣与梦想)

      1929年10月,美国经历了大股灾。股票指数,阴跌阳跌,阳跌阴跌,连绵不绝。美国股民,割了抄底,抄了再割,血流成河。先是股灾,然后拖累银行,银行拖累企业,企业裁员,消费进一步下降,又拖累银行。坏消息一波一波,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这个“泡影”确是破灭了,它的股票行市竟跌到了只等于极盛时代的13.5%。不过,后来它还是翻过身来,继续做了80年生意。相形之下,美国钢铁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情况就显得更糟。波特小姐毕业时,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已经跌到1929年前的价格的8%。整个来说,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上的股票价格,只等于1929年的11%;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元,相当于世界大战全部战费的三倍。全国有五千多家银行倒闭(与胡佛家乡西布兰奇市毗邻的艾奥瓦城有五家银行,全倒闭了),8.6万家商号暂停营业。——(光荣与梦想)

      到罗斯福当政的时候,由于银行破产太多,许多人把货币从银行里提出来,换成黄金。黄金供不应求以后,许多人有持有大量现金。银行里没有钱,社会上更缺少钱。一度在有些地方出现了易货交易。

      自从股票市场大崩溃以来,全国倒闭的银行已超过5?500家;可以想见,群众的心情是多么惶惶不安。他们的对策是囤积黄金、货币。这时银行黄金库存每天要减少2?000万元,储户搞不到黄金就要纸币。结果是:一方面,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财政部又不得不增发纸币。——(光荣与梦想)

      道氏化学品公司用镁铸成“道氏金属代用币”,定值每枚二角。威斯康星州有一个摔跤家和人订合同,表演一场的报酬是西红柿一罐加土豆200镑。俄亥俄州阿什塔比拉市有一家报纸发出通告,说广告费可以免收现金,改付农产品就是了。纽约州一位州参议员到首府奥尔巴尼市开会,自带一周吃的东西:12打鸡蛋,半只猪。《纽约每日新闻》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半决赛,卖票花样之多,最是惊人不过:票价是五角,但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偿付。于是专雇了一个人,为形形色色的来件作价,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鱼类、面条、女睡衣、牛排、电火花插头、方盒式照相机、拼板玩具、厚运动衫、罐头食品、袋装土豆、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约》,以及当时青年妇女所谓“伸伸腿”的不用系带的内裤。——(光荣与梦想)

      在这种大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出现了。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次地震。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所有的经济学流派,除马克思主义外,都认为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能有效调节经济,让经济自动实现稳态。所谓供需平衡,稳态实现。政府调节是违背市场规律,是降低效率。一个人如果失业,是不满足于现有工资。只要把工资要求降低,他就能找到工作。市场上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的人,问题全在自己。

      凯恩斯第一次提出来市场存在非自愿失业,政府要干预市场,利用财政手段为主,货币手段为辅,实现充分就业。(可笑现在国内有些学者动辄将市场调节的效率,要么是没有理解市场,要么就是替某些利益集团在讲话了。)

      凯恩斯的书很难读,萨缪尔森说,凯恩斯自己大约都不知道自己在自己的书里写的是什么。不过,书难读,不代表理论不好应用。完全读懂相对论的人那么少,原子弹不是照样遭出来了吗?

      凯恩斯的方案说起来很简单,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由政府财政出资,搞建设,以工代赈。等经济复苏之后,用财政盈余消灭前期的赤字。

      在第二部分提到的例子中,一个国家,完全就业需要消耗掉150单位的产品,但是社会只能销耗掉100个单位的产品,于是有大量的人失业。按照凯恩斯的方案,由国家出资,购买那多余的50个单位的产品,不就可以了吗?等经济复苏以后,实行紧缩的财政,把那50个单位的赤字还上,不就可以了吗?

      在这个例子中,财政政策往往也要配合。政府拿出订单以后,银行放松贷款,资本家扩张生产,经济迅速复苏。

      凯恩斯的方案短期看确实有道理,长期看却有很大的问题。

      各种中国的教科书,往往把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归结为凯恩斯主义,好像凯恩斯主义是救世主。事实上,直到二战开始前,美国经济依然在低谷徘徊。而且罗斯福当年的新政,确实包括以工代赈的部分,但是新政中最核心的却不是以工代赈,而是关于提高工人权益和社会保障的部分。在历史上,凯恩斯确实见过罗斯福,但是两个人鸡对鸭讲,谈的不欢而散。

      真正欣赏凯恩斯主义的是大西洋这边的元首。

      元首上台以后,一门心思重整军备。当时,整个德国面临的问题,是军备几乎为零。古德里安曾经提到,搞坦克演习的时候,居然没有坦克。

      央行行长兼经济部长沙赫特用失业债券、没收的犹太人财产和印钞机,来支付军火商的报酬。

      产能大于消费的缺口,被沙赫特用印钞机填平了,而产品就是数以千计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军火商开足马力生产。

      相对于美国的半死不活,整个德国在30年代蒸蒸日上。

      短期看,效果是相当地好啊。

      长期看。德国却日益面临金融危机的风险。这么大的财政赤字,不发生金融危机,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来,沙赫特本人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于是向希特勒提出来:是不是换一个搞法?于是,他先被元首撤职。后来,干脆扔到集中营里去了。元首抛开了沙赫特,甩开膀子,开始他的梦想了。

      靠凯恩斯主义消除生产与消费缺口的结果,必然是酝酿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金融危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虽然凯恩斯主义,暂时缓解了本轮生产周期的不足,却制造了新的生产缺口。为了了维持生产必须不断的投入货币,增加赤字。但是,每一轮的新增加的税收,永远小于本轮增加的赤字和前期的赤字之和(考虑利息的话,更严重)。于是,赤字不断地堆积。

      消灭赤字,就需要下一轮新增加的产能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小于新增加的税收与本轮的缺口。或者说,下一轮增加的税收要大于本轮和下一轮生产缺口之和。而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牟利,要有利可图才能扩大生产。所以上缴的税收永远要小于新增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否则的话,资本家不会扩大生产。也就是说一旦资本家扩大生产,就意味着,生产缺口越扩越大,在新一轮生产过程中上交的税收,不足以弥补本轮生产过程中的财政赤字。

      简单地说,凯恩斯主义是用印钞机满足生产缺口,犹如抱薪救火。这边火越救越旺,那边赤字越堆越高。(所以说,朱总在台上的时候,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可以说,温相上台以后,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非常明智的。当时采取是对的,见好就收也是对的。)

      打仗是消除凯恩斯主义后遗症的好办法。不过,前提是打赢了。如果仗打赢了,获得的经济利益就能弥补财政赤字,否则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多说一句,今天的美国其实也是如此。)

      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就是把矛盾后延,同时堆积一大堆赤字,让产能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向金融领域扩展。

      To be continue......

      关键词(Tags): #资本与危机#4
      • 家园 【讨论】

        [QUOTE]元首上台以后,一门心思重整军备。当时,整个德国面临的问题,是军备几乎为零。古德里安曾经提到,搞坦克演习的时候,居然没有坦克。

        央行行长兼经济部长沙赫特用失业债券、没收的犹太人财产和印钞机,来支付军火商的报酬。

        产能大于消费的缺口,被沙赫特用印钞机填平了,而产品就是数以千计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军火商开足马力生产。

        相对于美国的半死不活,整个德国在30年代蒸蒸日上。

        短期看,效果是相当地好啊。[/QUOTE]

        如果说希特勒把政府的信用来用来进行军火生产的话,这就不能认为是凯恩斯主义(我从楼主的话里理解的)的结果只能导致增加财政赤字,如果他用在在民用生产领域,如果把政府也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话,它的财政赤字是可能减少的———因为盈利了。个人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不是生产过剩,这样的提法很容易引起人的误解,最起码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误解了。危机只是生产和分配之间的不平衡,因为从整个社会的需要量上来看,可能生产的不是过剩,而是缺少了。这个时候如果奉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是有必要的,只要社会生产力还有提高的可能,原材料也能得到保证。但是个人认为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缺很难真正解决到生产和分配的矛盾:一方面,如果放开社会消费,就是把钱交给广大劳动人民,很可能整个社会的资源不能支撑庞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把钱给资本所有者的话,很难保证他们会继续把这些额外的所得真正用到国民生产需要的领域去。他们最有可能的就是用在投机的领域来积累更大的财富,这样社会生产还是维持原来的水平,财富的分配却更不平衡了。所以如果要我去分析或是提出一种什么主义的话,那重点只能是分配。看看分配是如何影响社会生产的(社会财富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是如何影响人民生活的(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了),是如何影响科技发展的。还有就是这种分配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是不是可持续的。

      • 家园 照这个逻辑,TG的这一套很可能管用的嘛:)

        既然资本家总是要拼命搂钱的,那政府就指挥中央军,股市楼市里歼灭一部分,生产领域再歼灭一部分,然后政府可以从幕后跳出来充好人印钞票了呵呵。当然前提是中央军要绝对听话好使。

        btw突然觉得股灾跟以前在政治书上说把牛奶牲口毁掉的做法异曲同工嘛。

      • 家园 花这段

        因为虽然凯恩斯主义,暂时缓解了本轮生产周期的不足,却制造了新的生产缺口。为了了维持生产必须不断的投入货币,增加赤字。但是,每一轮的新增加的税收,永远小于本轮增加的赤字和前期的赤字之和(考虑利息的话,更严重)。于是,赤字不断地堆积。

        消灭赤字,就需要下一轮新增加的产能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小于新增加的税收与本轮的缺口。或者说,下一轮增加的税收要大于本轮和下一轮生产缺口之和。而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牟利,要有利可图才能扩大生产。所以上缴的税收永远要小于新增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否则的话,资本家不会扩大生产。也就是说一旦资本家扩大生产,就意味着,生产缺口越扩越大,在新一轮生产过程中上交的税收,不足以弥补本轮生产过程中的财政赤字。

      • 家园 花~等您继续写下去
      • 家园 Mr.Andson, we miss you……

        你快回来~~~~~~~

      • 家园 花,挑个小刺。

        “完全读懂相对论的人那么少,原子弹不是照样遭出来了吗”。相对论与原子弹没什么大关系吧

      • 家园 现代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完全是资本主义一手造出的怪胎

        特别是一战,德国生产能过剩力,急于向世界扩张原材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市场,可是世界已经被英法瓜分完毕,德国国家机构不仅不约束这种冲动而且因短时而推波助澜,最终就出现了用战争这样的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德国工业与金融集团那种扩张冲动,我看就是俾斯麦再世也不见得能约束住。要不然这位老人的晚年何以眼睛总是这么悲伤和灰暗呢?!!!

    • 家园 马克思资本论的几个缺陷

      记得95还是96年樊纲写过一部书,算是给这个理论体系打的最后一个大补丁,再之后就没有哪个有份量的学者再试图打补丁了.

      老马的理论问题很多.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1.老马的分析中,技术进步的分析是几乎没有,人力资本的概念也没有,所以他的一个结论是活劳动相对于死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边际利润率有递减的趋势.事实上边际利润率同时存在着递增和递减两个动力.

      2.老马的分析是静态的,也就是说,今天的单位时间一般人类劳动,和昨天的单位时间一般人类劳动,是等同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是不等的.

      3.一种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现实.老马的价值理论是为阶级斗争作指导的,而苏联的失败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理论的有效性.西方的庸俗经济学的生产要素论,在指导现实上取得了胜利.

      4.为了解决波动和危机,老马用产权单一化来实现一个线性的成长.我们知道多元的体系必然是波动的.问题在于单一产权并不代表决策的单一化,公有制在运作中变成了占有者所有制,各部门机构的本位利益,构成了隐性的多元化.所以波动仍不可避免.只是波动是以短缺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为洞太多了,补不胜补,所以才会被整个地丢弃,实行拿来主义.毕竟一个路线正确不能保证吃饭的话,再正确亦不过空中楼阁.苏联的例子已经放在这里了.

      有个经典笑话,说某铁钉厂当年的生产计划是100万枚钉子,结果生产出来的都是小图钉,第二年的计划是10吨钉子,结果生产出来的都是棺材钉.这种缺陷是计划经济体制内在的,不可避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