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林彪与刘伯承军事能力之分析 -- 想革命的资本家

共:💬39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林彪与刘伯承军事能力之分析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有人认为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

    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还高出许多。白崇禧也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但毛泽东却对

    他别有看法,为何?其实,如果熟知党史军史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八一南昌起义时,刘伯承就已是党内公认的军事家,是周恩来依靠的军事参谋团团长,

    这使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而林彪当时仅是个连长。军事参谋团是起义军的

    主要军事决策和指挥机构。起义军很快被击溃,原因固然很多,但军事指挥屡屡失误也是重

    要原因之一,对此刘伯承是有一定责任的。

      1928年刘伯承到苏联学习军事,32年到中央苏区,他与其他从苏联回来的人一样,对毛

    泽东的一套战略战术不以为然,对苏联的战法推崇备至,使毛泽东备感压抑。而在这期间,

    年仅24岁的林彪已在腥风血雨的反围剿战争中从一大批红军将领中脱隐而出,成为中央红军

    战斗力的核心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并与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经常交替担任前敌总指

    挥在前线指挥中央红军对敌作战,其指挥艺术和战绩甚至超过了当时最著名的战将彭德怀。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毛泽东被排斥,刘伯承再次担任周恩来的军事参谋长,竟与周恩来、朱

    德一起命令前敌指挥员林彪"以遭遇战的方式消灭来敌",多亏林彪机断专行,连夜将遭遇战

    改成了大规模伏击战,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一举歼敌二个师,使第四次反围剿转危为安。

      对当参谋长的经历,刘伯承自己在建国初期中央希望他再次担当总参谋长时曾说过"总参

    谋长都当了四次了,总也没参谋好,还是不当总参谋长了,去办军校,当教书匠吧"。当参谋

    长没当好,单独领军打仗如何?应该说刘伯承领军打仗在中国现代军事家中还是比较出色的

    一位,但与林彪相比还是略有逊色。

      长征途中,在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攸关的泸锭桥争夺战中,毛泽东决定由林彪和刘伯承

    各领一路人马沿两岸狭江而上,限时两天半内竞相夺取320里之外的泸锭桥。本来这次机遇是

    偏爱刘伯承的,因为他这一路已经过了河,在夺取泸锭桥时至少不需要在铁索上爬过桥。然

    而左路军在林彪的强令和激励下,雷厉风行,一路昼夜兼程,当刘伯承的右路军人马到达时

    ,林彪的部队早已在九小时前冒着枪林弹雨强攻夺取了铁索泸锭桥,创造了红军战史中最传

    奇的部分。这九小时恐怕正是刘、聂所部按常规宿营吃饭睡觉的时间。

      抗日战争初期,在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毛泽东也主张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要与日本人硬拼。在"皇军不可战胜"、"亡

    国论"甚嚣尘上之际,林彪率115师逆势而上,勇不可挡,首战平行关痛击日本侵略军,举国

    为之一震。毛泽东虽电贺八路军首战胜利,却将115师一分为三,再次强调以游击战为主要作

    战方式。但林彪率不足一个旅的兵力(缺6个连)仍杀性不减,在广阳设伏再次告捷。这两次

    歼敌每次都在千人以上,都是抗战初期共产党军队对日作战打的最大最漂亮的歼灭战。林彪

    在外敌面前不屈不铙的勇气和精湛的指挥艺术,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让中国人不禁拍

    手称快。而同期刘伯承率129师出师未捷就差点损失一个团,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命刘伯承率13万人马挺进中原,以解延安之围,哪知刘邓大军在

    中原自身难保,被白崇禧逼困在大别山,人马损失近一半,辎重也几乎丢失干净。白崇禧戏

    称刘伯承是"共军第一号悍将"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抬高自己。林彪率11万"多山头部队"去东北

    ,却由弱到强,愈战愈强,在消灭了蒋介石百万精锐部队的同时,自己也迅速发展成为一只

    百万雄师,其人马之众多、装备之精良、战略战术之精湛、士气之高昂、战力之强大、运动

    之神速令中外敌友人士瞠目赞叹不已。

      积现代战争之大成的辽沈战役是林彪的辉煌已不必多说,平津战役中林彪作为前委书记

    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却很少有人提及。当时,毛泽东提出的平津战役的总战略是"先打两头后打

    中间",即:北打新保安、绥远、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芦台,然后再对北平、天津之敌包

    围歼灭。对这一战略当时上下均认为很高明。但林彪却对这一战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调整。

    即:"放弃两头打中间"。南面放弃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弃打绥远、大

    同,调"两杨兵团"参与集中兵力围打北平。林彪担心按毛泽东的打法,在我先打两头时,北

    平、天津的敌人重点兵团会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以孤注一掷之决心强行突围,以图饶幸

    之成功。"那样的话,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至少敌我的伤亡要增加很多。毛

    泽东当然也是聪明人,林彪一点即通。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一点也不固执己见,立即同意了林

    彪的要求。林彪随即改变战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将北平、天津之敌50余万人团团围住,

    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巨大军力优势。一着"臭棋"在落子之前终于变成了一着妙棋,而且

    一步就"将死"了傅作义,弄的傅作义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了。天津之战粉碎了傅作义的最

    后一点饶幸之心,使他不得不举起了白旗,共产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彻底胜利

      林彪一生以善战著称,打了无数的胜仗,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是共产党内公认的征战能

    手。有人说这是因为林彪的机会好,但机会从来只亲昧勤奋而有准备的人。林彪不但善于在

    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战机,而且机断专行,敢于打没有命令、变更命令、甚至违抗命令的

    胜仗。林彪打仗都是深思熟虑,精心组织。在强敌面前不莽撞,不盲干,以智取胜。自己占

    优时也从不骄傲、不轻敌,而且"勤于学习,做事认真,"这一点最受毛泽东的喜爱。打仗是

    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正确果断的决策和严密的组织外,还需要整个参战部队的良好综合

    素质。林彪不光能打仗,而且善于带兵和培养干部,无论是在红军时期的井岗山还是在后来

    的东北野战军,林彪一贯注重部队战术素养的提高和战斗意志的培养,"他带的部队平时管理

    很严,但他却又得士兵的爱戴,训练有办法而积极,他的部队特别整齐而又有朝气。"从井岗

    山开始林彪所部就一直是共产党军队中士气最高、战术素养最好、装备最整齐、战斗力最强

    、机动性最好的部队。林彪"作战时,身先士卒,勇敢善战。给他的任务,虽艰险而不辞,且

    均能彻底执行。"对这一切,作为诸多军事事件的当事人和知人善认的统帅毛泽东是最清楚不

    过了。因此,毛泽东重用林彪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综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林彪堪称是与韩信、李广齐名的屈指可数的若干真正中华名将

    之一。但他的下场也是最惨的,客死他乡,身首异处,至今还在蒙着巨大的冤屈。9.13后,

    一贯宣称"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大病一场。在病床上思绪辗转多日之后,毛泽东在公开

    场合发动批林批孔,把文革之错推给林彪。私下里他却从浩瀚如烟、其中不乏斥责奸臣的中

    国古诗中选了两首著名的怀念之诗悼念林彪:

    杜莆的古迹怀旧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杜莆的原诗是"生长名妃尚有村。")

    李攀龙的怀明卿咏怀古迹

    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悴侍臣颜

    (注:在这里毛泽东把"侍臣"比作林彪。周恩来后来对人说"侍臣"指的是叛徒。显示毛周对

    林彪不同的态度。)

    • 家园 毛派刘伯承挺进大别山,却派林彪去东北捞实地

      刘伯承的部队深入到国民党的小腹部,自然会受到国民党的全力反击。共产党的战略目的达到了,他的部队却损失很大,刘本人解放后去教书。刘伯承可谓垒球中的牺牲打。

      林彪到东北,利用东北的中苏关系特殊性占据南满、北满,有了稳定的根据地,然后四下江南。等到本钱攒足了,就大举南下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建立不世功勋。

      解放后,军权完全归到了原红一方面军手里,先后由彭德怀和林彪掌军,毛可谓权术大师。

      • 家园 老帅还是不要用蒋介石之心来度毛泽东之腹的好

        林去东北其实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相反,由于东北是中共群众基础最薄弱的地区,林彪到了那里起初是根本的不到当地人民支持的。相反,当时国民党刚刚进入东北后倒是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而且林彪在东北先败后胜,败的时候一直逃到哈尔滨才站稳脚跟。

        这种情况下用蒋介石那套排除异己的手段来推测毛泽东的布置实在是不应该的。毛泽东派林彪去东北,无非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而已。要是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也象蒋介石那样搞帮派,失败的就该是毛泽东了。

        • 家园 如果没有南北满的特殊情况,林彪有可能成功吗?

          当时东北对双方都是空白,但是八路军在黄河以北有较强的实力,对东北有近水楼台之利,而且林彪一到东北就收编了很多当地的武装,东北民主联军声势浩大,只是因为战斗力不行才被国民党军队赶到了松花江以北,如果没有苏联的背景,他能够站得住脚吗?然后他利用松花江以北的资源补充部队,再行反攻,这样的便宜还不够大吗?

          相反,大别山处于国民党的小腹部,国民党势必全力反击,那里也没有群众基础(当年红军的基础早就被破坏光了),资源有限,刘伯承到那里站住脚的代价很大。

          两相相比,刘伯承面临的困难远比林彪的大。

          看看解放前的部队分配,原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只是兵团司令,原红二方面军的贺龙也只是兵团司令,四大野战军的司令几乎全是原红一方面军的人,只有刘伯承例外。而且刘伯承、邓小平的刘邓被宣传成了邓刘,以中国人注重名次的传统,意图还不明显吗?

          再看看解放后的权力分配,两任国防部长是彭德怀和林彪,毛的红一方面军两个军团长,外长是陈毅,聂荣臻主持军工,全是原来红一方面军的人;而原红二方面军的贺龙被安排去主持体育;红四方面军的刘伯承被安排去主持军事教育,然后就是不断地犯错误。

          这样看来,我对毛的评价有什么不对呢?

    • 家园 明捧林彪就说呗,不必提及刘伯承吧?

      要比较的话,总得客观公正些。像这么只罗列林彪的胜利刘伯承的败绩,什么都没法比了。麦城谁没走过?毛主席还说过自己有4次败仗。要拎出一个就拿这林总的丰功伟绩和人家的败仗比,那谁都不是林总的个儿。这47年四平攻坚损失惨重而未果是谁打的也就不说哈。

      把辽沈战役全归功于他一人更说不过去。开始中央敦促南下打锦州,林总这决心就下不了,非想继续围长春。来来回回电报折腾了几个月,最后把毛泽东急得直冒火。要是没中央的这么督促,按林总那么打还不知道能打成什么样呢?

      林彪强没错,但不是所有功劳都可以归到他头上的。要是这么说下去,最后弄不好可能就得说林总带领我们打江山了。

    • 家园 我记得两年前读过,想兄三年来还有什么原创让我们学习学习??

      你发的这么多一种色儿的文摘(包括以前别的话题),理论性强,好象来自某省委党小的讲义,我一哥们进修回来曾经向我现过宝。是否内部文件不知道,可有密级?切切!

      • 家园 向林总学习,革命密级庸俗化

        哈哈

        • 家园 呵呵,想兄也是大内府中来的。文中微瑕:倘若刘与林在解放战争中

          的环境调换一下,林在大别山这样的穷山恶水强敌环伺中一样一筹莫展,刘在东北战场的战绩未必输给林,这种抑刘扬林的例举不合适。

          另外,据最近有学者在日本查资料发现平型关伏击一战日军损失获得辎重部队实际只有300多人而已。国内公布的近代史尤其是党史的许多地方有值得商榷的,做论据有失偏颇。

          • 家园 呵呵,这种比法实在是很难说清楚

            不过,国民党方面也对平型关大捷的规模持否定看法,

            在这里,就不深究了。

            林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爱学习的. 而且学得非常的活

            如果去东北的是刘,依他的个性,他会对中央的命令视若圣旨,肯定与国军“每战必争”、“寸土必争”,而不会象林彪一样进行大踏步撤退。拼死相争必两败俱伤,因此部队势力的保存、部队的壮大方面不如林,不可能有百万大军。但东北全境解放的时间可能会大大提前。

            顺便,补充以下林的战绩:

            林长征途中一直充当着抢关夺隘的开路先锋:四渡赤水,兵逼贵阳,抢占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攻战腊子口,激战直逻镇。

            南昌起义失败之后,林参加又朱德、陈毅领导的湖南暴动,在此期间曾创造了以他的一个连战胜与桂军一个师的战斗奇迹,20岁的林彪很快升任为第一营营长

            林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 在战略上, 还是有他独特的看法的. 普通的军事将领很少有机会涉及战略方面的决策. 不过, 林担任过红一军团的军团长, 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和东北野战军总司令, 所以, 他还是有机会显示他的战略才能的. 首先在于他对八路军是否要集中拳头, 在抗战初期跟日本人打上一仗, 跟毛泽东发生的争论. 在洛川会议上, 毛泽东鉴于八路军的武器弹药供应困难, 是主张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 但是经不起林彪的一再坚持要打红军擅长的运动战以及可以搞大兵团作战的建议, 只得修改了自己最初的提法, 同意将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改为基本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林的建议显然影响了毛泽东的决策. 而且事实证明, 林彪的这个建议是成功的.

    • 家园 彭总我最欣赏, 打仗不光要靠技巧, 还要舍得本钱

      彭总我最欣赏, 打仗不光要靠技巧谋略, 还要舍得本钱,

      要在关键的时刻敢于战斗.

      不能够光看取得多少战果, 要看全局的意义.

      另外象挺进大别山, 意义重大, 虽然损失大不如三大

      战役战果辉煌, 但是不能否认其对全局的决定性影响

      不能够以此来贬低刘, 而来抬高林.

      军事的能力上面我觉得彭林刘粟都是不世出的名将, 各具

      千秋, 但是林似乎有点太取巧, 粟则资历压不住手下,

      不如其他人那样军政全面. 另外陈毅也是非常了得, 不能

      因为粟而故意贬低陈.

    • 家园 【文摘】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彭德怀

      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彭德怀(节选,作者:数学)

      June 16 2001 at 12:11 PM 傲雪的红梅 (no login)

      --------------------------------------------------------------------------------

      那么现在来讨论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意见相左,究竟左在哪里?毛泽东的原本治国方略是什么,而彭德怀的治国方略又是什么?彭德怀主张怎样治国?主张商品经济吗?主张分田到户吗?他有没有提出过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的怎么做的办法?我认为没有,我认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真理的路上都可以说是在黑暗中摸索。而在没有好的治国方法的情况下,彭德怀要大骂毛泽东,说毛泽东在延安骂过他许多娘,这回他骂毛泽东一回娘行不行?他在没有什么好的治国方法的情况下,要大骂事情搞糟了,要在全党宣传悲观的空气。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足球队踢得成绩不理想,踢得不好,但在没有任何人找到任何能够踢得好的方法之前,一个教练跳出来大骂总教练无能,在整个球队散布悲观情绪,会导致什么后果?再打个比方,在1998年抗洪抢险的大堤上如果有人跳出来大骂抗洪总指挥指挥无方调度混乱,要不要免他的职?而1959年的形势如何?比1998年的抗洪抢险的形势不知要险恶多少倍!当时中苏正是在1959年决裂,中国四面受敌,受到全世界的包围和封锁,而且最要命的是没有石油,而我认为这个没有石油才是大饥荒的根本原因。直到1962年大庆油田出油,中国才结束大饥荒。

      我不止一次地在古书中看到这样的话:“两军对垒,动摇军心者斩”。正因为中国正处于危险之中,处于困境之中,军心就尤其重要。毛泽东还在井岗山时期,在红军还只有一块很小的根据地,只有几千人马的时时候,就知道要鼓励军心,要让士兵们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后胜利,军心不能动摇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策略,就是防止在困难的时候有人动摇军心,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是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

      可是现在的人们就把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封锁忘了,把当时中国的险恶处境忘了,把历史割裂开来看问题,当然就曲解了历史,就给人们留下了不真的东西。

      实际上后来毛泽东还是让彭德怀当三线建设的总指挥。至于后来的文革,彭德怀受到批斗,但当时的所有领导干部都受到批斗,其中的打人事件是毛泽东不能同意的,是下面的人干的。而最后彭德怀还是死在301医院的病床上,中国人民有多少人能有这种待遇?

    • 家园 早就认真拜读过,没想到是您的大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