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林彪与刘伯承军事能力之分析 -- 想革命的资本家

共:💬39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林彪与刘伯承军事能力之分析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有人认为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

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还高出许多。白崇禧也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但毛泽东却对

他别有看法,为何?其实,如果熟知党史军史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八一南昌起义时,刘伯承就已是党内公认的军事家,是周恩来依靠的军事参谋团团长,

这使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而林彪当时仅是个连长。军事参谋团是起义军的

主要军事决策和指挥机构。起义军很快被击溃,原因固然很多,但军事指挥屡屡失误也是重

要原因之一,对此刘伯承是有一定责任的。

  1928年刘伯承到苏联学习军事,32年到中央苏区,他与其他从苏联回来的人一样,对毛

泽东的一套战略战术不以为然,对苏联的战法推崇备至,使毛泽东备感压抑。而在这期间,

年仅24岁的林彪已在腥风血雨的反围剿战争中从一大批红军将领中脱隐而出,成为中央红军

战斗力的核心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并与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经常交替担任前敌总指

挥在前线指挥中央红军对敌作战,其指挥艺术和战绩甚至超过了当时最著名的战将彭德怀。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毛泽东被排斥,刘伯承再次担任周恩来的军事参谋长,竟与周恩来、朱

德一起命令前敌指挥员林彪"以遭遇战的方式消灭来敌",多亏林彪机断专行,连夜将遭遇战

改成了大规模伏击战,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一举歼敌二个师,使第四次反围剿转危为安。

  对当参谋长的经历,刘伯承自己在建国初期中央希望他再次担当总参谋长时曾说过"总参

谋长都当了四次了,总也没参谋好,还是不当总参谋长了,去办军校,当教书匠吧"。当参谋

长没当好,单独领军打仗如何?应该说刘伯承领军打仗在中国现代军事家中还是比较出色的

一位,但与林彪相比还是略有逊色。

  长征途中,在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攸关的泸锭桥争夺战中,毛泽东决定由林彪和刘伯承

各领一路人马沿两岸狭江而上,限时两天半内竞相夺取320里之外的泸锭桥。本来这次机遇是

偏爱刘伯承的,因为他这一路已经过了河,在夺取泸锭桥时至少不需要在铁索上爬过桥。然

而左路军在林彪的强令和激励下,雷厉风行,一路昼夜兼程,当刘伯承的右路军人马到达时

,林彪的部队早已在九小时前冒着枪林弹雨强攻夺取了铁索泸锭桥,创造了红军战史中最传

奇的部分。这九小时恐怕正是刘、聂所部按常规宿营吃饭睡觉的时间。

  抗日战争初期,在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毛泽东也主张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要与日本人硬拼。在"皇军不可战胜"、"亡

国论"甚嚣尘上之际,林彪率115师逆势而上,勇不可挡,首战平行关痛击日本侵略军,举国

为之一震。毛泽东虽电贺八路军首战胜利,却将115师一分为三,再次强调以游击战为主要作

战方式。但林彪率不足一个旅的兵力(缺6个连)仍杀性不减,在广阳设伏再次告捷。这两次

歼敌每次都在千人以上,都是抗战初期共产党军队对日作战打的最大最漂亮的歼灭战。林彪

在外敌面前不屈不铙的勇气和精湛的指挥艺术,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让中国人不禁拍

手称快。而同期刘伯承率129师出师未捷就差点损失一个团,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命刘伯承率13万人马挺进中原,以解延安之围,哪知刘邓大军在

中原自身难保,被白崇禧逼困在大别山,人马损失近一半,辎重也几乎丢失干净。白崇禧戏

称刘伯承是"共军第一号悍将"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抬高自己。林彪率11万"多山头部队"去东北

,却由弱到强,愈战愈强,在消灭了蒋介石百万精锐部队的同时,自己也迅速发展成为一只

百万雄师,其人马之众多、装备之精良、战略战术之精湛、士气之高昂、战力之强大、运动

之神速令中外敌友人士瞠目赞叹不已。

  积现代战争之大成的辽沈战役是林彪的辉煌已不必多说,平津战役中林彪作为前委书记

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却很少有人提及。当时,毛泽东提出的平津战役的总战略是"先打两头后打

中间",即:北打新保安、绥远、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芦台,然后再对北平、天津之敌包

围歼灭。对这一战略当时上下均认为很高明。但林彪却对这一战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调整。

即:"放弃两头打中间"。南面放弃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弃打绥远、大

同,调"两杨兵团"参与集中兵力围打北平。林彪担心按毛泽东的打法,在我先打两头时,北

平、天津的敌人重点兵团会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以孤注一掷之决心强行突围,以图饶幸

之成功。"那样的话,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至少敌我的伤亡要增加很多。毛

泽东当然也是聪明人,林彪一点即通。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一点也不固执己见,立即同意了林

彪的要求。林彪随即改变战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将北平、天津之敌50余万人团团围住,

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巨大军力优势。一着"臭棋"在落子之前终于变成了一着妙棋,而且

一步就"将死"了傅作义,弄的傅作义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了。天津之战粉碎了傅作义的最

后一点饶幸之心,使他不得不举起了白旗,共产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彻底胜利

  林彪一生以善战著称,打了无数的胜仗,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是共产党内公认的征战能

手。有人说这是因为林彪的机会好,但机会从来只亲昧勤奋而有准备的人。林彪不但善于在

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战机,而且机断专行,敢于打没有命令、变更命令、甚至违抗命令的

胜仗。林彪打仗都是深思熟虑,精心组织。在强敌面前不莽撞,不盲干,以智取胜。自己占

优时也从不骄傲、不轻敌,而且"勤于学习,做事认真,"这一点最受毛泽东的喜爱。打仗是

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正确果断的决策和严密的组织外,还需要整个参战部队的良好综合

素质。林彪不光能打仗,而且善于带兵和培养干部,无论是在红军时期的井岗山还是在后来

的东北野战军,林彪一贯注重部队战术素养的提高和战斗意志的培养,"他带的部队平时管理

很严,但他却又得士兵的爱戴,训练有办法而积极,他的部队特别整齐而又有朝气。"从井岗

山开始林彪所部就一直是共产党军队中士气最高、战术素养最好、装备最整齐、战斗力最强

、机动性最好的部队。林彪"作战时,身先士卒,勇敢善战。给他的任务,虽艰险而不辞,且

均能彻底执行。"对这一切,作为诸多军事事件的当事人和知人善认的统帅毛泽东是最清楚不

过了。因此,毛泽东重用林彪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综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林彪堪称是与韩信、李广齐名的屈指可数的若干真正中华名将

之一。但他的下场也是最惨的,客死他乡,身首异处,至今还在蒙着巨大的冤屈。9.13后,

一贯宣称"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大病一场。在病床上思绪辗转多日之后,毛泽东在公开

场合发动批林批孔,把文革之错推给林彪。私下里他却从浩瀚如烟、其中不乏斥责奸臣的中

国古诗中选了两首著名的怀念之诗悼念林彪:

杜莆的古迹怀旧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杜莆的原诗是"生长名妃尚有村。")

李攀龙的怀明卿咏怀古迹

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悴侍臣颜

(注:在这里毛泽东把"侍臣"比作林彪。周恩来后来对人说"侍臣"指的是叛徒。显示毛周对

林彪不同的态度。)

家园 【文摘】毛泽东――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脊梁!

毛泽东――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脊梁!

问苍茫大地,指点江山,谁主沉浮?

问芸芸众生,数风流人物,谁与比肩?

问5千年历史,雄才大略,谁与畅想?

问炎黄子孙,鞠躬尽瘁,谁知暖凉?

110年前的12月26日,

一个伟大生命的降临,伴随着太阳的升起,

灾难深重的中国,孕育着温暖的阳光!

――毛泽东既出,茫茫九州,谁与争锋?!

27年过去,崇敬与诋毁,诋毁与崇敬,

您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在历史的延伸中,逐步明朗,

您爱憎分明的神态依然那么安详!

您不朽的思想,早已植根于人民心中,

人民默默缅怀您的丰功伟绩,

怀念您对敌人的无情,对人民的慈祥,

人们的心灵在洗礼中逐渐明亮!

如果您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那一定是满山遍野的映山红,在沉默中绽放!

跳梁小丑对您的诋毁与鼓噪,

只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浊浪!

寂静无声的尘封岁月啊,

怎能抹去人民创造的历史!

历史的主体――人民必将昭示亿万年后的真实:

您依然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

惯看大漠孤烟,

狂风起兮,乱云飞扬!

长伴长河落日,

黎明来兮,又见朝阳!

远去兮,“彭咸”之路的苍凉!

挺直兮,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归来兮,中华民族迷失的自信!

归来兮,人民心中不落的太阳!

家园 【文摘】毛泽东做人与处世的魅力

毛泽东做人与处世的魅力

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往往也是一位杰出的交际家。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这样,为“改革中国与世界”之大业,他广泛地联络同志,交结朋友。在他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充分地显示了他做人处世的哲学态度,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与爱戴。毛泽东的做人处世的魅力和感染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朴素亲切、真挚诚恳、重情惜谊。

朴素亲切。

1936年,西安事变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延安城,各地的名流学者纷纷慕名前来访问。凡是来访者,毛泽东都亲自接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一位老教授在会见毛泽东后,非常感动地说:“我去见主席,主席拿出纸烟来招待,不巧烟吸完了,只剩下一支,你想主席怎么办?他自己吸,当然不好,拿来请客,自己不吸也不好,于是,毛主席将这支烟分成两半,给我半只,他自己吸半支。”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不拘小节,举止毫无雕饰,质朴自然,而且给人一种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老朋友似的感觉,令人倍感亲切,一下子使对方在心理上贴近了。

真挚诚恳。

毛泽东的权位虽然登峰造极,但毫无架子,做人真挚,待人诚恳。毛泽东把许多党外知名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待为座上宾,不仅亲自迎送他们,搀扶他们上下台阶,还常与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携手搭肩漫步,海阔天空漫谈。

1949年9月7日,毛泽东要去火车站迎接已经起义的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兼湖南战区司令程潜。有人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以这样高的规格迎接程潜。毛泽东说:“我们是老乡,他还是我的私人朋友,难道你们的朋友来了,你们叫别人去接吗?那样我看你就没有朋友了。什么是朋友?国民党恐怖统治最厉害的时候,我们俩还保持着联系。”

那天晚上,程潜下火车后,毛泽东快步迎上去,握住他的双手,程潜将军泪水潸潸。

1952年,毛泽东又邀请程潜到家里做客。吃过饭,毛泽东陪同程潜出去散步,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到了中南海,毛泽东提议划划船。上船排定座位时,程潜说:“我给主席划船。”毛泽东说:“岂有此理?你是客人,还是我来划。”于是,毛泽东荡起了双桨。

毛泽东就是这样,用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对方,用诚恳的态度去打动对方,从而取得了交际的成功。

重情惜谊。

毛泽东青年时就拟定了做人处世的原则,其中有一条是:在私交上,重感情,惜友谊。他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主张“做事”和“私交”分开。“私交论情”这一原则,贯穿了他交朋结友的始终。知名人士王季范总是穿一件士林布灰色长衫。这长衫是抗战前做的,已经褪了色,右边连襟处还打了两个补钉。一次,毛泽东宴请王季范,席间,仔细打量王季范的长衫。笑道:“君子固穷咧。我看,你这长衫该改朝换代了。”毛泽东详细问起长衫的尺寸,王季范不知其故,认真作答。过了几天,毛泽东让秘书给王季范送来了一件崭新的米黄色呢子大衣,王季范穿在身上,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王季范逝世后,家人按其生前嘱咐,把这件呢子大衣穿在了他的身上。

毛泽东晚年时,仍坐着旧式沙发,这种沙发比较高大,坐垫很硬,他因长期坐这种沙发都长了褥疮。机要秘书张玉凤和吴旭君商量,为他购置了一个乳白色海绵沙发。他坐在新沙发上摇了摇说:“你看,这种沙发好多了。原来那沙发又高又大,像我这样高的人坐上勉强可以,脚能着地,但像总理坐上就不舒服了,他的腿得悬着。”

毛泽东体察事情很细微,当他坐上一个较为满意的沙发椅时,马上想到了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同志、朋友周恩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厚谊啊!

毛泽东待人处事就是这样朴素亲切,真挚诚恳,重情惜谊,并讲究方法,运用认同心理,从而贴近对方,使对方既把他看成伟大领袖,也把他视为神交知己。

家园 注:该文是我早期的作品。在此,谢谢诸位的支持
家园 这篇文章以前在哪里看过,作者可不是你现在的ID啊

老实交待,以前用过什么ID?说不定俺知道

家园 报告领导:用过一些

人的变化有个过程---右,中,左,呵呵

我的很多文章在网上都有过一点儿流传,也许流传

的不很广,一不小心,溜到你这里来了.

家园 当初是发在千龙网吧

以前这里有人转过你这篇文章的,我看过。

家园 最早出现在“中国与世界”

2001年时候,陆续在一些网站上出现,很好!!!

家园 【文摘】彭德怀与林彪:指挥艺术之比较

彭德怀与林彪:指挥艺术之比较

开国将领中,彭德怀和林彪的经历秉性截然不同,但均是战功显赫.本文试图对他们的指挥艺术作一番比较,以期抛砖引玉,看到更多的关于军事指挥方面的文章. 作者手头并无资料可以查询,疏陋之处难免,也希望有识之士给予指教.

一,两个方面的总的比较:

彭德怀出身农民,当过苦力,湖南讲武学堂毕业(?),在湘军中逐年升迁至团长.一九二八年在段德昌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湖南平江发动兵变,成立了红五军,彭德怀担任红五军军长.后在五军基础上编成红三军团,彭任军团长.林彪出身小知识分子家庭,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曾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很快升至团长.在闽西红四军"九大"上,林彪坚决支持毛泽东的立场博得了毛的赏识.当成立红一军团时,林彪被任命为主力红四军军长.而当一,三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时,林又被擢升为一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和林彪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彭刚烈耿直,林阴柔细致.他们的指挥风格也因此而不同.彭的三军团勇猛顽强,擅长攻坚;林的一军团则机智灵活,长于伏击. 他们的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对他们指挥艺术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彭和林在军事指挥上的比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和战略见解的高低;另一方面就是战役组织和战术修养的水平的高低.作为高级指挥员,应该而且必须对战略问题有所思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战局的走向,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战役和战斗.

在红军时期,彭德怀已经对某些战略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红五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不离开平江地区,与一军团"夹江而阵",彭德怀坚决主张过赣江,与一军团会合.这一主张对于集中兵力粉碎第一次围剿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彭曾提出放弃中央苏区,进军湖南,寻求战机.这个提议与毛泽东提出的进军浙皖,迫敌回援,以求运动中歼敌的战略不谋而合,显示了彭在战略上的眼光.反观林彪,在这个时期,对战略问题并未提出过什么见解,只是写过一些关于"短促突击"的战术方面的文章.长征时期林彪曾提出过两个涉及战略的建议或提议:一是会理会议前提出的要求改变领导,由彭德怀代替毛泽东指挥;另一是长征到达陕北后提出在陕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设想.这两个建议充分反映了林彪在战略上的不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一直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职务,自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战略有关的问题.但林彪于平型关战役后为晋军所误伤,后送苏联养病,直至抗战快结束才回到国内,因而无法将两人进行比较.有传说林在苏联养伤期间,曾对苏联的卫国战争有所建议云云,因无确切佐证,所以无法做出评论.

解放战争时期,彭虽担任副总司令之职,但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西北战场的指挥,事实上此时于林一样,均为一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两人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后文将详细论及.但林彪在辽沈战役打锦州问题上的犹豫和动摇反映出林仍然未能将战役问题与战略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虑和权衡.当然,林彪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锦西葫芦岛和锦州相距几十公里,又无险要可守,如不能迅速攻克锦州,则将受到锦西和沈阳两面之敌的夹击,东北野战军将在锦州和沈阳之间的狭窄地区与敌决战.如失利,后果十分可怕.问题的关键在于林彪一直对整个战略的枢纽在锦州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只要攻下锦州,封死东北的大门,即使付出较大的代价,对于整个战争来说,仍然是代价最小的选择.反之,如林彪所言改打长春,虽然仍能夺得东北,但压迫蒋军入关的后果,必将拉长战争的进程,加大所付出的代价.锦州问题,林不是看不到,而是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一遇情况即开始动摇.

五零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讨论出兵问题时,林彪的倾向是不出兵或出而不打,彭德怀则站在毛的一边,主张出兵.事实证明,不但应该出兵,而且能够战而胜之.通过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彭在战略头脑和眼光上要比林高明.原因在于彭长期在最高军事层工作,而林则限于担任战区指挥官的职务,考虑问题的本能的出发点存在着差异.在战役组织和战术素养方面,林彪的细致和谨慎使他几乎从未有过失败的记录,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在黄克诚回忆录中曾提到长征时湘江之战和娄山关战斗林彪的表现,证实林彪能够很快地找到战役的重点和重心,把握战斗的能力很强.众所周知,平型关战役是林彪指挥的,这是林彪的典型的伏击战,从战斗地点的选择(敌必经之道,只有一条大路,一边有山),到组织工作的细密(为防止被发现,伏击地对面老爷庙制高点暂不埋伏),充分显示其战役指挥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已臻化境,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追击和歼灭白崇禧集团的战役都是干净利索,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彭德怀指挥若定,有古名将之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军团第一次攻打长沙:当时部队过浮桥,城内之敌开城逆袭, 三军团大部分部队已开始动摇.如此时溃退,后果不堪设想.彭果断下令斩断浮桥,背水而战,果然转败为胜,攻克长沙.此役彭的表现,不愧"横刀立马"之称赞.但正如谨慎的人不免胆小一样,勇猛的人则不免粗疏.彭在战役组织方面有时不够精细,所以彭常常有打胜仗之后又吃败仗的记录.比如百团大战后期的关家垴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的二次打榆林,西府战役打宝鸡的失利以及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失败等.这除了因为彭的性格上的原因以外,也和彭早年受旧制军训及长期在旧军中形成的不讲求战术的习惯有关,这和林彪的情况正好相反.彭对战役的把握能力并无问题,只是不够细密,而这种粗疏反过来往往会影响到战役或战斗的成败.

二、解放战争的功绩问题:

解放战争的功劳簿上第一名无疑是林彪,但并非象《血红雪白》中描写的如此英明,如前所述,打锦州的动摇是林的败笔.而林彪的战果如此之辉煌,不无因缘际会之感.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中共将大批精兵强将调入东北,造成了在东北国共实力相当(后来更是共军远胜国军) 的情况,这在国共几十年的对抗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林彪在粮弹充足,兵力相当甚或占优的局面下取得的胜利,犹如滑铁卢战役中之惠灵顿、阿拉曼战役中之蒙哥马利,终究是以强胜弱,也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实际上解放战争中表现最出色的战区指挥官仍应算彭德怀.西北野战军以不到三万之众对抗胡宗南三十万大军,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将战争主动权完全控制在手中,这样的战例是罕见的.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或伏击,或奔袭,攻敌之所不备,堪称神妙.沙家店一战,全歼钟松的整三十六师,尤其经典.西北野战军当时回旋余地极小,彭能够果断抓住一瞬即逝的战机,侧水侧敌进行攻击,遂能转危为安.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参观一野后曾感慨万分.因为一野部队的条件极其艰苦,战士每人子弹只有七八发,经常没有粮食吃.宜川战役埋伏时,有的部队几天无食物.如此差的条件要打胜仗,指挥上是要极其高明才行.

三、关于败仗的问题:

林彪一生鲜有败绩,这和他谨慎小心,不打无把握之仗有关.四六年守四平之战虽然失利,但这是毛泽东为争取停战后有利的态势而要求林死守四平,林并无决定之权.而本溪失守之后,林能组织东北民主联军迅速脱离与国军的接触,安全撤退,显示了林优秀的战役组织素养.四七年打四平,林有未亲临,也难算是林的败仗.

相比而言,彭打的仗比林多,打的败仗也比林多.仅以百团大战后期关家垴战斗为例,彭要求一二九师一定要将坚守有利地形的日军一个大队歼灭,对刘伯承、陈赓的建议置之不理,甚至出以"取消一二九师番号"的威胁之语.彭的刚愎性格和不讲求战术的指挥特点非常之鲜明.不过,如同围棋高手很少犯低级错误一样,彭的这次失误也是有原因的.据彭德怀自述中所言,彭不惜伤亡要消灭日军一个大队,是为使日军以后的扫荡不敢再以大队为单位出动,这样就能够使日军以后扫荡的时间间隔延长,空隙增大,从而增加我军的回旋余地.所以,彭所犯的这次错误在于过多地从战略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

家园 对于您对刘伯承的评价我有些和您不同的意见!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继续侵犯太原,沿正太路西犯,根据当时敌情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刘伯承率一二九师东进平定地区,阻击西犯之敌,支援国民党作战,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根据敌人行动计划,刘伯承判断敌人要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物资,即命令我军利用七亘村附近的有利地形,埋伏待敌。果然,第二天,日军辎重部队通过七亘村时,我军有意放过先头部队百余人通过伏击区,等辎重骡马进入伏击圈后,一阵枪炮猛攻,致使敌军无法还击,狼狈向回逃窜。这次战役,除敌人少数掩护部队和辎重逃回测鱼镇外,全部被我歼灭。

  七亘村战斗结束后,刘伯承预见到日军向平定地区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没有完成,前方需要子弹和粮食急如星火,根据交通条件,七亘村是日军前往平定的必经之路。敌人对中国古代兵法也是熟悉的,也懂得“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常遵”的用兵道理,但他们却迷信教条,认为我军伏击胜利后,必定已转移他处,不可能在七亘村一带再次设伏。于是,刘伯承以其神机妙算,在严密分析敌人态势和情况后,再一次大胆在七亘村设伏,又消灭敌人数百名,缴获骡马数十匹。

  七亘村重叠战乍看好象违背了兵书条文,其实正是刘伯承将军熟悉兵法,灵活运用的战略思想的体现。

  刘帅在战术运用上的高超之处,非常人所能比。同样是伏击战,有的是伏其救者,有的是伏其退者;有的是“利诱而伏击之”,有的是“威胁而伏击之”;同样是歼灭战,平汉战役是“猫盘老鼠”,陇海战役是“纵深闪电”,鄄城战役是“拖刀计、回马枪”,滑县战役是“猛虎掏心”,巨金鱼战役是“釜底抽薪”。这些战役足以说明刘帅对兵法谋略已达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地步。

1938年,日军为配合其津浦作战,以三万余人的兵力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为钳制向晋南进攻的日军,刘伯承决定率一二九师发动了长生口战斗,消灭了敌人一百三十余人,击毁汽车五辆。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刘伯承将军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决定发动神头岭战斗。

  神头岭山岭崎岖,地形复杂,公路也是从岭上通过,有的同志认为这种地形道路崎岖、不便于我军行动,而刘伯承却决定以这里作埋伏战的战场,他说,“这里地形复杂,敌人的陆空技术兵种难以施展其长,骑兵也难以左右机动,选择这里,利于我隐蔽、埋伏、而不利于敌军展开回施。”

  在具体部署这次伏击战之前,刘伯承亲自到神头岭侦察地形。他发现,这里的汽车路是从岭上通过的,但司令部的参谋却没有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刘伯承严肃地批评他说:“这么大的疏忽,能打胜仗吗?做参谋必须细心,要象头发丝那样才行”。由于他的细心,避免了部署上的错误。

  在兵力部署上,刘伯承在神头岭三面设伏。战斗打响时,由于我军埋伏部队伪装巧妙,在发起攻击前,进山的日军一直没有察觉。当战斗打响后,日军步兵还没来得及展开、骑兵还没上马、炮也没架起来便束手就擒,只十来个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连从潞城赶来增援的日军一○八师团骨尾部队、十六师团林清部队的一千五百余人、除百余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一二九师歼灭在神头岭上。

  这次战斗被当时侵华日军称为“支那第一流游击战术”、“八路军游击战的典型战术。”

  战斗结束后,长期在一二九师政治部工作的一位同志说:

  “这种伏击战在我们外行人看来,简直是近于“押宝”的战斗,但是偏偏刘将军所筹划的伏击战,简直是打得百发百中。”这就是神算。

  1946年6月,国民党部队开始全面内战后,蒋介石用重兵围攻中原李先念部,同时加紧向苏北等解放区进攻。当时,蒋军向各解放区进攻的兵力已达一百六十万人,其中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有二十四万九千人。而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不过八万人,而且分为两个方向作战,人力紧张,压力也很大,但是,为了支援中原和苏北作战,把敌人吸引过来,迟滞蒋军的全面进攻,刘伯承指出:

  “我们的铁锤首先要击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大动脉――陇海线上!打乱敌人发动内战的部署和时间表!”

  当时,敌人配备纵深六七十公里,到处设置封锁沟和封锁墙。按常规应先扫除铁路以北的守备之敌,然后进击陇海线,而刘伯承却认为进行正面而有重点的猛袭,势必出敌不意,给敌人造成防不胜防的趋势。但解放军要取得预期的战役目的,突击部队就必须保持“闪电”般的战术特点,那就是不可顾虑自己的侧背,大胆撇开敌人的前沿据点,向纵深目的地挺进,对毫无防备之敌发起总攻。

  乍看起来,刘伯承的这种布置似乎有点冒险,但刘伯承正是利用敌人固若金汤的防守心理突袭正面之敌,使敌人防不胜防。同时,刘伯承在战役的具体部署上也是非常严谨细心的,他在决定了主力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后,又布置了地方武装和民兵密切监视国民党部队前锋据点。

  在刘伯承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出陇海线,不仅切断了蒋军东西交通干线,吸引了正向华东进攻的蒋军主力五军、十一师等部回援陇海线,接应了中原解放军突围,而且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第一次试探行动。

  在巨金鱼战役中,刘师指挥更为出色。当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妄图扫荡豫皖苏解放区,打通平汉线。由于敌人总是以几个旅的密集队形稳步前进,使我难以下手。刘帅毅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甩开正面敌人,向东二百里直插敌侧背,突然攻击巨野、金乡、鱼台,歼敌二万六千余人。敌军还想继续深入我解放区腹地,并佯渡黄河。刘邓大军则全然不顾,继续在东线与华东野战军形成钳击徐州之势。这是一次高度斗智的竞赛,蒋介石毕竟胆略不及,最后被刘邓大军牵着鼻子退了回去,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这三次战役表面看起来都是险棋,但正因为险,才更出敌意料,才能出奇制胜。

家园 商榷:挺进大别山有战略任务吧?

不好完全用中野的得失判断吧?

家园 彭除百战之身外,还有

中国农民特有的“狡滑”,不然就不会有朝战果断停在37线的故事了。

如此“悍将”能活到最后,并身体荣誉无损,绝非偶然。一个成了战神的“农民”。

家园 [转载]毛泽东论"将"为何重林彪轻刘伯承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有人认为他在军事指挥和

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还高出许多,称他为现代“孙武”、“军神”。

白崇禧也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但毛泽东却对他别有看法,为何?

其实,如果熟知党史军史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八一南昌起义时,刘伯承就已是党内公认的军事家,是周恩来依靠的军事参谋

团团长,这使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而林彪当时仅是个连长。军事

参谋团是起义军的主要军事决策和指挥机构。起义军很快被击溃,原因固然很多,

但军事指挥屡屡失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刘伯承是有一定责任的。

1928年刘伯承到苏联学习军事,32年到中央苏区,他与其他从苏联回来的人一

样,对毛泽东的一套战略战术不以为然,对苏联的战法推崇备至,使毛泽东备感压

抑。而在这期间,年仅24岁的林彪已在腥风血雨的反围剿战争中从一大批红军将领

中脱隐而出,成为中央红军战斗力的核心--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并与红三军团军团

长彭德怀一起,经常交替担任前敌总指挥在前线指挥中央红军对敌作战,其指挥艺

术和战绩甚至超过了当时最著名的战将彭德怀。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毛泽东被排斥,

刘伯承再次担任周恩来的军事参谋长,竟与周恩来、朱德一起命令前敌指挥员林彪

“以遭遇战的方式消灭来敌”,多亏林彪机断专行,连夜将遭遇战改成了大规模伏

击战,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一举歼敌二个师,使第四次反围剿转危为安。

对当参谋长的经历,刘伯承自己在建国初期中央希望他再次担当总参谋长时曾

说过“总参谋长都当了四次了,总也没参谋好,还是不当总参谋长了,去办军校,

当教书匠吧”。

当参谋长没当好,单独领军打仗如何?应该说刘伯承领军打仗在中国现代军事

家中还是比较出色的一位,但与林彪相比还是略有逊色。

长征途中,在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攸关的泸锭桥争夺战中,毛泽东决定由林彪

和刘伯承各领一路人马沿两岸狭江而上,限时两天半内竞相夺取 320里之外的泸锭

桥。本来这次机遇是偏爱刘伯承的,因为他这一路已经过了河,在夺取泸锭桥时至

少不需要在铁索上爬过桥。然而左路军在林彪的强令和激励下,雷厉风行,一路昼

夜兼程,当刘伯承的右路军人马到达时,林彪的部队早已在九小时前冒着枪林弹雨

强攻夺取了铁索泸锭桥,创造了红军战史中最传奇的部分。这九小时恐怕正是刘、

聂所部按常规宿营吃饭睡觉的时间。

抗日战争初期,在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望

风而逃。毛泽东也主张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要与日本人硬拼。在

“皇军不可战胜”、“亡国论”甚嚣尘上之际,林彪率 115师逆势而上,勇不可挡,

首战平行关痛击日本侵略军,举国为之一震。毛泽东虽电贺八路军首战胜利,却将

115师一分为三,再次强调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但林彪率不足一个旅的兵力

(缺6个连)仍杀性不减,在广阳设伏再次告捷。这两次歼敌每次都在千人以上,都

是抗战初期共产党军队对日作战打的最大最漂亮的歼灭战。林彪在外敌面前不屈不

铙的勇气和精湛的指挥艺术,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让中国人不禁拍手称快。

而同期刘伯承率 129师出师未捷就差点损失一个团,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命刘伯承率13万人马挺进中原,以解延安之围,哪知刘

邓大军在中原自身难保,被白崇禧逼困在大别山,人马损失近一半,辎重也几乎丢

失干净。白崇禧戏称刘伯承是“共军第一号悍将”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抬高自己。林

彪率11万“多山头部队”去东北,却由弱到强,愈战愈强,在消灭了蒋介石百万精

锐部队的同时,自己也迅速发展成为一只百万雄师,其人马之众多、装备之精良、

战略战术之精湛、士气之高昂、战力之强大、运动之神速令中外敌友人士瞠目赞叹

不已。

积现代战争之大成的辽沈战役是林彪的辉煌已不必多说,平津战役中林彪作为

前委书记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却很少有人提及。当时,毛泽东提出的平津战役的总战

略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即:北打新保安、绥远、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芦

台,然后再对北平、天津之敌包围歼灭。对这一战略当时上下均认为很高明。但林

彪却对这一战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调整。即:“放弃两头打中间”。南面放弃打塘

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弃打绥远、大同,调“两杨兵团”参与集中

兵力围打北平。林彪担心按毛泽东的打法,在我先打两头时,北平、天津的敌人重

点兵团会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以孤注一掷之决心强行突围,以图饶幸之成功。”

那样的话,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至少敌我的伤亡要增加很多。毛

泽东当然也是聪明人,林彪一点即通。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一点也不固执己见,立即

同意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即改变战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将北平、天津之敌 5

0余万人团团围住,形成“不战而趋人之兵”的巨大军力优势。一着“臭棋”在落子

之前终于变成了一着妙棋,而且一步就“将死”了傅作义,弄的傅作义打也打不过,

逃也逃不了。天津之战粉碎了傅作义的最后一点饶幸之心,使他不得不举起了白旗,

共产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彻底胜利。

林彪一生以善战著称,打了无数的胜仗,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是共产党内公认

的征战能手。有人说这是因为林彪的机会好,但机会从来只亲昧勤奋而有准备的人。

林彪不但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战机,而且机断专行,敢于打没有命令、变

更命令、甚至违抗命令的胜仗。林彪打仗都是深思熟虑,精心组织。在强敌面前不

莽撞,不盲干,以智取胜。自己占优时也从不骄傲、不轻敌,而且“勤于学习,做

事认真,”这一点最受毛泽东的喜爱。打仗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正确果断的

决策和严密的组织外,还需要整个参战部队的良好综合素质。林彪不光能打仗,而

且善于带兵和培养干部,无论是在红军时期的井岗山还是在后来的东北野战军,林

彪一贯注重部队战术素养的提高和战斗意志的培养,“他带的部队平时管理很严,

但他却又得士兵的爱戴,训练有办法而积极,他的部队特别整齐而又有朝气。”从

井岗山开始林彪所部就一直是共产党军队中士气最高、战术素养最好、装备最整齐、

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好的部队。林彪“作战时,身先士卒,勇敢善战。给他的任

务,虽艰险而不辞,且均能彻底执行。”

对这一切,作为诸多军事事件的当事人和知人善任的统帅毛泽东是最清楚不过

了。因此,毛泽东重用林彪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原载《军事理论》

家园 何止“狡滑”呀

哈哈

家园 时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