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用逻辑推理解读“毒饺子”事件 -- 萨苏

共:💬235 🌺2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用逻辑推理解读“毒饺子”事件

    [按:写这篇文章心情有些沉重,因为推论的结果并不是很有利于我方,但是所谓“事实如此只能直言相告”,提供有关事实,或许更有利我们多了解此案的真实情况。多掌握事实总是好的。实际上中国的冷冻食品,在这次危机中总体形象不错,因为在极端苛刻的检验中,这些产品没有暴露出其他问题,毒饺子事件打开的,并不是一罐“生了虫子的饼干筒”。所以,中国的出口食品,如果不是遭受故意投毒,已经被证明是清白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日的中国冷冻食品已经重新上市,这应该是一个对我们有利的结果。也许,这件事反而会促进国内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 萨苏]

    在日本爆发的“中国冷冻毒饺子”事件,从危机发生,已经发展了一个多月,其间过程一波三折,堪称戏剧性。整个事件在日本多日盘桓于新闻的头版头条,而中国的进口食品也因此在日本遭到“冰冻”的境遇,这已经成为目前中日之间最为热门,有最为冰冷的话题了。

    作为我等难以接近核心机密的普通人来说,要一下指出本案的凶手未免是痴人说梦,但如果回顾本案的几个关键环节,其真相也可说呼之欲出。

    这并不奇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因为在某报纸上看到对于自己装甲师的文章而大为光火 – 这报道里面不但对德军装备和编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报道,甚至连某个小队小队长的名字都准确地写了出来。盖世太保紧急出动,把居住在中立国的作者绑架了来,原以为能够破获一个大间谍网,没想到的是此人和任何间谍机构都没有关系 – 他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是德国自己的公开报道。

    从情报学的角度,消息来源固然重要,对现有信息的分析,也是同样重要的。

    好在日本的媒体对此跟进很快,案情的公开透明度也比较高,因此,给了我们充分的材料来进行分析。

    顺便说一句,讲日本媒体跟进很快,隐含着中国国内对此问题的报道并不很积极的对比。中国国内媒体对这一案件的报道比较空泛,而且总量也较少。这并不是中国人对这件事不关心,根据国内报刊的一贯做法,可以很清楚地推测,这是因为大陆媒体的管理机关对此吹了“红哨”的原因。

    不过,吹“红哨”的理由倒可以接受,去年以来中日关系逐渐升温,这也是双方上层所期望的,对两国来说是一种互利的趋势。如果放开报道这一事件,中国方面固然民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本案的进展,但也可能在转载日方若干尖刻的报道时产生强烈反弹,或者引发民间将这一问题政治化的风险。毒饺子事件最初几天的报道,中国方面的舆论中已经出现五花八门的反馈,而这些反馈又在日本引发了新的问题。如一些网民发表“日本人体质虚弱抗毒能力太差”,甚至为此事叫好,都激化了双方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在舆论上淡化这一事件,不失为一种对中日两国都有好处的做法。这并不代表中方对此事不重视,从反应速度,派出协助调查的官员级别和配合程度看,这次中方的做法都是史无前例的。

    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判断这是一起投毒案件,还是一起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件。

    从目前掌握的种种证据看,这起案件越来越接近“投毒”的说法。

    这首先是因为从检得的农药浓度看,比正常残留高一百甚至几百倍。这就意味着如果这是农药残留,用这个浓度的农药浇菜杀虫一亩地的成本远高于出产蔬菜的售价。农药在中国农村属于紧俏商品,能这样拿农药不当东西使那中国菜农不是家里贩农药的就是大富翁。

    其次,在部分日本进口毒饺子的包装袋外面发现了粘附的块状农药,而包装袋完好无损。如果是蔬菜中存在农药残留,是不可能跑到包装袋外面的,因为到包装这道工序,蔬菜原料已经不会和包装袋直接接触,即便有残留农药,也早已经被包进了饺子。一个饺子中用的原料有限,其残存农药更不可能形成发现的那种结块状形态。

    这一点,日本政府国民生活担当大臣岸田文雄也表示认为“人为投毒可能性较高”,考虑到日本官方的谨慎态度,这种说法应该是比较权威的看法。

    那么,既然基本可以认定是投毒案件,投毒的地点究竟在哪里呢?

    现在,网络上有日本说和中国说两种提法,但是都没有足够的证据。然而,如果跟踪“毒饺子”的生产运输线路,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所谓的“毒饺子”,全部是中国天洋食品公司去年十月的产品,但是,由于被发现的“毒饺子”生产批次不同,从中国天津港出发后,装载这些冷冻饺子的集装箱到达日本时,进入的是不同的港口,有的是从横滨港入境,有的是从大阪港入境。

    因此,如果投毒发生在日本,则犯罪者必然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 在日本不同地方实施下毒,下毒范围达数千英里。这是一个关键的难点,无论是在不同港口集装箱打开后下毒还是在各个零售店下毒,工作量都比较大。

    第二, 技术高超,在不同地点,不同的监视体系下都可以安然投毒而不被发现。

    第三, 专门针对天洋公司的这一时段生产的冻饺子投毒,如果不是天洋公司的,不投,天洋公司生产的其他产品,不投,天洋公司生产的产品不是这个时间段的,不投。。。

    这样的犯罪,需要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伙,而且无法理解其作案动机 – 假如是故意破坏中日关系,则任何中国食品都可以投毒,为何找准天洋公司的产品下手呢?假如是专门针对天洋公司,何必拘泥于这一个时段和有限品牌的产品呢?又何必跑到几个地方下毒呢?这明显会增加被发现的概率。

    相反,在我国,这些冻饺子制造完成后,都是存放于厂内仓库,而后运往天津港出口的。也就是说,所有被下毒冻饺子都要经过这一过程,如果有人在这段流程中下毒,只要在一个固定地点进行就可以了。

    同时,发现的两种有机磷农药,虽然在中国也已经停止生产,但停产时间是2007年春天,和检验出来的农药合成时间接近,而民间还有大量残留未曾销毁。如果有人在中国投毒,哪怕是普通农民获得有机磷农药也不是难事。

    最新消息是在日本从回收的密封完好的冻饺子样品中,也检出了有机磷农药,除非日本的检验人员有问题,这是投毒发生在中国期间比较可信的证据。因为从目前的技术手段看,透过包装进行投毒的可能性很小。尽管不能明确认为投毒发生在中国境内,但显然其概率远远高于发生在日本。

    那么,如果发生在中国,又可能发生在哪个环节呢?

    或者发生在工厂以内,或者发生在工厂以外。

    而中日双方联合调查证实,装载冷冻饺子的集装箱,是在离厂时打上的铅封,到达日本后才开启。集装箱是密封的,而日方检验人员证明,装载相应批次饺子的集装箱到达日本时,铅封完好无损。这一点无从造假,因此,冷冻饺子离厂后,直到到达日本港口之前,可以断定是很难投毒的。这一点中日双方可算是共识。

    如果在这阶段投毒,投毒者要具备破坏并重新恢复铅封的技术,或者有从某个特殊孔道向集装箱内投毒的能力。然而,即便如此,作案者也无法做到向密封的饺子袋内投毒,这是对这一阶段发生投毒的最大无法解释之处。

    那么,案件只能发生在工厂以内了。

    这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可惜,工厂内部的情况,我们尚不能完全掌握。

    新闻中提到中方在厂家的调查结论是“投毒不可能在那里发生”,理由是对工厂的检查证明当地的生产,包装环节很可靠,并有监控录像。可是发现有问题的冻饺子都曾在工厂封存从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而投毒只需要一个很短的空隙就可进行,调查是否可排除所有的嫌疑点?监控录像是否可以囊括所有人?出事批次的冻饺子从生产到储存是否始终在监控录像之下?在出事期间的监控录像是否得到了全盘的检验?

    特别是密封的饺子袋中出现毒物,如果投毒不是发生在工厂内,只能认为日方的检验有问题。

    个人认为这个调查结果有为“周老虎”作保证的危险,是个有点儿过早而没有留余地的结论。这是因为逻辑上它与目前发现的事实有所抵触。

    那么,从目前发现的事实,我们还可以得出哪些更多的推论呢?

    比如,下毒的动机是什么?

    大约有四种可能,第一,出于政治目的,破坏中日关系和中日贸易;第二,纯粹出于仇视社会,盲目制造混乱;第三,天洋公司的竞争对手发动“超限战”;第四,与天洋食品公司有矛盾的人(可能为内部员工)破坏其声誉和业务;

    第一种,有可能,但可能性很小。用这种极端手段表达政治诉求,在历史上不是没有。但这样的作案人,必然要有所“表达”,才能达到目的。案件发生至今,尚没有任何一个相关团体,哪怕是匿名地出来承认自己是此案的责任者。同时,如果作案目的是政治企图,则没有必要专向天洋食品一家下手。

    如果真是政治性投毒,这个投毒者似乎思维方式怪异,只图埋头制造麻烦,至于有怎样的效果并不关心,而且只有机会接触天洋公司的对日出口食品。

    第二种,并非完全不可能,但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对社会的仇视比较罕见,如果调查出这段时间天洋食品还有内销和向其他国家出口的,则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 盲目性的报复不会这样有逻辑地选择目标。

    第三种,不大可能,因为“毒饺子”事件爆发后,整个中国对日冷冻食品的出口都遭到巨大打击,如果是天洋公司的竞争对手所为,结果只能是同归于尽。

    第四种,可能性最大,一方面这是比较符合逻辑的做法,另一方面,天洋食品公司的总负责人是日本人。对天洋公司有意见的人员,可能因此将怨气转嫁到对日出口的食品上。

    从这个角度说,天洋公司内部利益受损的人员,应该是调查的重点。

    而且,如果进一步分析,投毒人员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 比较熟悉该公司业务流程,熟悉商品的发运,库存等环节,否则难以在监控下找到下毒的机会,下毒了,也不能保证不被检验出来。

    第二, 投毒者的下毒地点在包装车间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毒物有的发现于密封的饺子袋中,有的发现于饺子袋外,而有的饺子袋还被打了孔。如果排除不同人员在多个场合下毒的可能性,唯一可以在一个地方完成如此不同方式的投毒,只有包装车间。

    第三, 作案者与公司的矛盾,应该发生于2007年10月前,而10月后还没有发现更多投毒事件,推测作案者可能已经离开了公司或者这个生产线。否则,在11,12两个月没有发现投毒效果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不再进一步进行投毒。

    第四, 作案者使用了两种农药,似乎预示他日常与农村接触较多。而部分农药毫无意义地附着在冷冻饺子的包装袋外,又显示他并不是投毒的内行,不了解这样做没有作用而且会散发异味暴露问题。因此,作案者可能文化程度不高,并且没有投毒的前科。

    分析到此,应该说,寻找这个投毒者已经不是范围很大的事情了,而我们能够想到的,显然也是警方会想到。只不过,我们能够推理,而警方需要证据。且看案件的发展,是否会证实这些推断吧。

    最重要的是,上个星期,在日本超市,已经可以重新看到大量中国来的冷冻食品上市了,其中,也包括冷冻饺子,虽然不是天洋公司生产的。

    [完]

    元宝推荐: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对任何一种犯罪方法的宣传都带来摹仿,在饺子案上更这样。日

      本“千面人”投毒事件不就是媒体宣传的厉害。

    • 家园 【讨论】唉

      时隔两年,终于抓到投毒的人了:http://www.ccdy.cn/2010-03/27/content_390011.htm

    • 家园 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外链出处

      对于检测结果,《朝日新闻》认为,这可能是在堆放饺子等商品时,又塞入带有甲氨磷农药的货品,造成含有农药的产品污染了速冻饺子。至于是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在装货时,以及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这种情况,该报道没有进一步分析。

      据中国公安部此前对“饺子事件”中的塑料包装袋进行的渗透实验表明,在-18℃条件下(饺子在仓储、运输、销售时的冷藏温度),浓度分别为1%、10%、30%、60%的甲胺磷农药溶液,在10小时内均可从包装袋外侧渗透到袋内侧。

      兵库县警方决定对引发“饺子事件”的同一种、同一天生产的200袋饺子进行调查检测。这39袋有毒饺子是大阪府警科学搜查研究部检测出来的,其他一部分已委托大阪府警和京都府警检测。

      该检测结果可能成为是“饺子事件”的重大进展,但不知为何,日本媒体反应冷淡,很多媒体只字未提,这和事件发生时各媒体争相报道形成强烈反差。

    • 家园 ZT:日本毒饺案罗生门 遭中国警方颠覆性大反击

      --------------------------------------------------------------------------------

      亚洲周刊 2008-03-09 17:49:31

      中日冷冻饺投毒案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被日本警方一口咬定「投毒案发生在中国」的调查结果,遭到中国警方颠覆性大反击。

      二月二十八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中外记者会,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余新民宣布,中方经过全面细致调查和实验,认为出口至日本的中国产冷冻饺在中国境内被人为投毒「甲胺磷」的可能性极小。

      余新民同时还对日本警方不同意中方赴日工作组查看事发现场、涉案物证、检验鉴定结论的要求「深表遗憾」。余新民认为,中日警方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都有自己的依据,但要看哪个结论更科学、更客观、更可靠。中日警方都有责任共同查出真相,对两国人民作出负责任的交代。

      去年十二月和今年一月,日本千叶县和兵库县先后发生三起食用中国河北石家庄天洋食品厂生产的冷冻饺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十人受害。

      日本警方在相关的冷冻饺中检测到有毒农药「甲胺磷」。毒饺事件经日本大小媒体持续不断的炒作,引发民间严重不安,拒食、拒买中国冷冻食品犹如一场冰风暴席卷东瀛,令中国食品在日本陷入罕见的信誉危机。

      更有甚者,在排除了非中国生产过程中食品原料残留农药超标的问题后,日本警方判断蓄意人为投毒作案的环节在中国,并提出了三大依据。其一,中国产冷冻饺封闭完好的包装袋内检测出有毒农药甲胺磷。其后,日本科学警察研究所对甲胺磷渗透性进行了实验,结果在摄氏二十一度的常温下经过十二小时未发现由外至内的渗透情况,并据此断定投毒作案只可能发生在中国现地生产或包装前。

      其二,在有关冷冻饺中检测到的甲胺磷含有杂质,而日本市场上没有此类不纯的禁用农药,但在生产现场所在的石家庄有这种农药在流通。

      其三,三起食用毒饺案分别发生在千叶和兵库县,两地相距约七百公里,两批货物在日本境内运输过程中没有交叉。日本警方作出的这些理据经过各大媒体的传播后,进一步引起国民对中国食品的恐慌,高达九成的家庭主妇因而对中国食品安全性感到担忧和不信任。

      毒饺事件引起如此严重的恶果,重创中国食品的声誉,令北京始料不及。二月八日,中国公安部召开专门会议部署专案调查。随后,公安部成立了由刑侦局副局长余新民为首,包括首席刑侦专家乌国庆等十名刑侦、毒化、痕迹专家在内的工作组,赶赴石家庄市查案。河北省公安厅也迅速调集近百名精干警员组成专案组,展开全面细致的调查。

      二月二十三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轮副部级中日战略对话中,中方对日本一口咬定毒饺出自中国感到气愤并提出质疑,双方由此产生隔阂。日本法务大臣鸠山邦夫称「日本警方和厚生劳动省都在竭力调查,但遭到中方否定,令人悲哀」;「也许是因为北京将举办奥运会缘故,给人的印象似乎中国首先考虑要维护国家利益」。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表示:「考虑到这样下去将会在两国人民间产生对立,应该加大努力尽快解决问题」。

      据悉,中国警方不仅对天洋食品厂生产冷冻饺的所有原料、生产流程和运输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查,还查看了生产监控录影资料,没有发现投毒或混入甲胺磷的情况,而且还对与产品包装、仓储以及包装材料存放等三个重要环节相关的五十五人,逐一进行是否与厂方有矛盾、有无反常表现、有无接触甲胺磷条件等方面的排查,结果未发现有投毒嫌疑人。

      由於事发现场、毒饺及有关物证均在日本,中国公安部於二月二十日派出由余新民率领、有公安部首席刑侦专家乌国庆、崔道植等十人组成的工作组飞赴日本,与日本警方进行案情磋商,交换意见。据余新民称,日本警方不同意中方提出的查看现场和涉案物证及检验?定结论的要求,也没有介绍物证提取和检验的全面情况,基本上无果而返。

      日本警察厅长官吉村博人对此提出了反驳。吉村说:「我们已向中国公安部提供了进口饺子的流通路径、科学警察研究所进行的包装袋渗透实验结果等资料。」对於中方要求日方提供有毒饺子及有毒包装袋等物证,吉村称由於物证依据刑诉法办理了扣押手续,因此无法轻易提供给中方。但吉村同时表示,如果中方在锁定嫌疑人并立案的基础上提出此要求,日方不会吝於提供物证。

      此外,中国公安部物证?定中心副主任王桂强研究员通过公布该中心实验结果的报告,否定了日本警方实验认为甲胺磷农药不能从封闭完好的饺子包装袋外侧渗透到内侧的结论,事实上推翻了日本警方否认在日本被混入投毒的可能性。

      王桂强说,为了使实验条件尽可能地与实际情况相同或相近,公安部?定中心分别用浓度为百分之六十、三十、十和百分之一的甲胺磷农药溶液,在冷冻饺保存时的摄氏零下十八度的条件下进行了渗透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十小时内,四种浓度的甲胺磷均可以从封闭完好的饺子包装袋外侧渗透到内侧。

      针对日本警方以监测到冷冻饺中的甲胺磷含有杂质,而此类农药日本没有、只有中国有的毒物来源论,王桂强同样以中方的实验研究和分析予以否定。王桂强说,中方的分析结论认为饺子中毒事件中的物证甲胺磷含有几种主要杂质成分不能作为甲胺磷来源的判别特徵。日本警方检测的物证甲胺磷只能证明它是非纯品的工业用产品,其中所含杂质在各国生产的甲胺磷产品中普遍存在,因此不具备准确判断该甲胺磷农业生产厂家的作用。

      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魏传忠认为,古今中外,所有有组织、有预谋的犯罪行为,都不是直接暴露在外,都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包括这次在日本的毒饺事件,也不排斥有人从其他国家和地区非法购买相关的农药带到日本进行作案的可能。

      二月十五日,河北省公安当局查获了一起日本共同通讯社记者违法购买并携带甲胺磷农药的事件。据悉,该名记者是共同社驻北京的记者,他在从石家庄返回北京途中被中国警方拦截检查,由於在其车中发现了违法购买的甲胺磷农药而被警方拘留调查。

      据北京消息人士向亚洲周刊透露,自从石家庄天洋食品厂生产的冷冻饺在日本发生食物中毒后,石家庄就加强了对该地区存有的甲胺磷农药进行彻底调查与控制。

      日记者携违禁农药

      所以,当该名共同社记者私下从农家手中违法购买甲胺磷后,就被举报并受到监控,警方在其即将离开河北进入北京时采取行动。该消息人士说,这事说明不能完全否认日本人在中国境内违法购买甲胺磷并私自携带回国的可能性。

      这次中国警方全面出击,颠覆了日本警方指称毒饺案作案人在中国境内犯罪的论断,揭示了投毒案发日本的可能性。中日两国警方调查结果的完全对立,使「毒饺事件」延伸到两国政治外交层面,并引发情绪性对抗。中日警方能否从对立面走向「共同体」,还是陷入「罗生门」之争,而客观上也使中国输日食品受到严重打击的痛苦

    • 家园 分析得很有道理,,,
    • 家园 ZT: 毒饺子案发酵 中国蔬菜输日骤减近四成

      --------------------------------------------------------------------------------

      共同社 2008-03-06

      日本农林水产省6日公布的植物检疫统计快报,1月底后日本的中国蔬菜进口量出现骤减。而中国产饺子致人中毒事件发生后,2月的第2、第3周进口持续减少,分别为6461吨和4331吨。

       

      毒饺子事件持续发酵,已经影响到胡锦涛访日,以及中日的贸易往来。2月第1周至第3周,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39.7%,仅为20704吨。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加强了出口时的检查措施,加之经销公司开始疏远中国产蔬菜。如果进口持续减少,恐将导致日本国产蔬菜价格上涨。

        主要进口蔬菜中,卷心菜、芋艿分别骤减66.7%和65.7%。进口量居首位的洋葱减少了30.4%,位居二三的生姜与葱也分别减少了15.3%和34.4%,降幅均达到两位数。

        每周进口量的变化显示下降趋势十分突出。1月第4周的进口量为10,668吨,而中国产饺子致人中毒事件发生后,2月的第2、第3周进口持续减少,分别为6461吨和4331吨。

        据农水省介绍,中国产蔬菜的进口商多与加工者直接交易。食品业界表示,如果国内库存消耗殆尽,只能改变进口国或转为购买国产蔬菜。农水省园艺科认为如此将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另外,毒饺子事件发生后,日本在驻华大使馆新设了“食品安全担当官”一职。来自厚生劳动省的永山裕幸6日抵达北京正式上任,职衔为一等秘书。永山拥有负责进口食品检查的食品卫生监督员资格。这是日本首次在驻外公馆常驻食品卫生监督员。

        永山表示,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的合作非常重要,“将切实确认食品生产者是否严格处理农药问题”,强调将为提高日本的食品安全而努力工作。关于“毒饺子”事件,他仅表示“司法部门正在调查”。

        日本政府在2月下旬决定从3月起新设食品安全担当官,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小资料:日本的农产品进口

        2007年日本的农产品进口额(速报)为5.5万亿日元(约合3786亿元人民币),水产品为1.6万亿日元,合计超过7万亿日元。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水产品供应国、第二大农产品供应国。日本从中国主要进口鸡肉熟食、鳗鱼熟食、冷冻蔬菜和新鲜蔬菜。在日本进口的冷冻蔬菜和新鲜蔬菜中,中国产品所占份额分别超过4成和6成。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称,日本国内消费的生姜和大蒜有6成以上是进口产品,其中大半来自中国。约10%的大葱为进口,全部在中国采购。蛤蜊消费量的半数以上为进口,几乎都是进口自中国。

    • 家园 问题在于中日双方都不关心凶手是谁,而想把责任往对方推

      日本方面,自然不用说有与中国有关屁大的事都要炒大的习惯;中国方面难道就没有为了“国际影响”而本能地急于撇清干系的想法吗?于是,争论的焦点才为一直集中在“在哪国受污染”上,真正的犯人反而显得次要了。

      假设是一个日本人在中国投的毒,那责任在哪一方?或者反过来?再或者,牵扯到第三方时又该如何认定?比如,一个美国籍日本人在中国投毒……所以,这个问题的争论其实很没有意义

      • 家园 这些天还会有进展的

        日本那边今天又发现了天洋产39包未开封饺子外皮上有甲胺磷;拆开的两包中有一包里面饺子皮上也检出了农药。

        这次是大阪府查出来的,看来发生还是挺大规模的。

        双方要想好好查,还是有希望查清滴。

        就怕双方或其中一方担心“输不起”而凑合过关了事。

        不过这种可能现在看来在减小。

        日本人为了饺子的问题,不让胡主席4月访日了。

        虽然嘴上都说跟饺子无关,但傻子都能看出来其中大有文章。

        日本方面据说给中国透风,如果现在这种调查状态下4月访日,少不了要受到日本国内“反动势力”的“当街挑衅”,所以还是有个眉目了再说。

        据说日方的态度传达给胡主席后,胡主席才看到了日方媒体最近几天气急败坏的“特别汇报”,上遂震怒。两边估计情报沟通甚至联合调查的可能性也因此大幅度加强了......

        今天日本那边又在说,中国昨天提交给日本的如何测试出甲胺磷渗透过包装的测试方法里缺少溶媒信息等资料,无法再现云云。估计还有的掰扯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