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说点援藏干部的逸闻趣事 -- Alarm

共:💬88 🌺5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一个
    • 家园 邻居长辈中

      有个援藏二十多年的老人,退休前不久才调回内地和家人团聚.说到西藏,藏民仍十分怀念.

      现在的朋友的父亲,六十年代初起在西藏工作,因高原反应严重,得了肾病,后半生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几年前终于不治,去世时大约六十出头.

      小时候读过一本并不厚的书,题为<<怀念李狄三>>.说的是王震部下李狄三和战友们进臧时艰苦卓绝的历程.李狄三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下葬时,马革裹尸.给他儿子五斗的遗产仅仅是一支金星水笔.

      西藏是个遥远的地方,又是多少人为之付出大好年华乃至生命的地方.

      • 家园 “因高原反应严重,得了肾病”

        是吗?我家老头子也是刚到就得了肾病不过两年就治好了,但是他说一般人的高原反映基本没有,当年他和我妈都不叫援藏直接是分配工作,分配到哪你就得到哪,他们在那待了10年,搞得我家的人现在都低原反映,坐飞机到了沿海那个耳朵疼得难受啊,

      • 家园 身边的故事

        小学校长,援藏殉职,终年不过四十。 大学同学援藏3年,一个胆囊留在了阿里。

      • 家园 花一个,兼砸一包子——谈谈援藏的性质

        在水木清华香格里拉版和人讨论援藏问题的时候,有人觉得“援藏”这个名义不太妥当、有“施恩”的味道——说是“施恩”当然难听,但是老实话讲,不离谱。没有内地的支援,西藏就没有今天……还举我亲戚的所见所闻:

        那个县的对面是尼泊尔,边境线两边的居民其实是同宗、往来密切,要说历史上的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老底子都差不多;自然条件么,尼泊尔那边海拔低一些,比中国这边还好点。

        他们到边境上的农村出差,经常能碰到尼泊尔那边过来的小孩子,长相和中国差不多、也是晒得黑黑的,可是放在一块立马就能分辨出来:中国小孩一个个养得胖胖的,尼泊尔小孩就比较瘦。90年代的时候,内地的农村孩子还没有普及免费疫苗接种呢……可是西藏的孩子全面普及了。每到给孩子们打防疫针的时候,就有一些尼泊尔人带孩子过来打针;本来这是不允许的,你尼泊尔公民凭啥来享受中国公民的福利,但是中国这边的医生么,都睁只眼闭只眼、问都不问就给人家打。平时那边的边民要生点什么病,最喜欢越境到中国这边来治疗,因为尼泊尔的基础卫生条件比中国差了不只一星半点。

        这些都是西藏自己的财力能够支持得了的么?显然不是——还是那个县,我亲戚去援藏的时候,人口三万,年国民生产总值——注意是生产总值——一千万出头。凭他们自己的财力,连吃财政饭的人员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更别提干别的了;各种公共事业都得靠国家的拨款、靠内地对口支援单位的援助来兴办。

        除了钱,还有人才的问题。我前面说了,那个县广播局的卫星电视转播设备、在我亲戚去以前很少能够正常运转,县里面没有玩得转这个的。不单单是广播局,医院等其它技术性的公共服务部门也一样,没有援藏干部的支援,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立马下降一个台阶——要知道这些援藏干部,都是所在单位挑选出来的、能够独当大梁的骨干。对于接受支援的地方来说,他们完全就是高质量的免费劳动力,他们的工资、还有援藏补贴,都由派出单位负担,西藏方面不用花一毛钱。

        所以说,这个事情用“施恩”来描述当然不合适,全国一盘棋,兄弟省份兄弟单位,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过援藏这个事儿,的确是对口单位对口地区,给予西藏的无私援助,真正地没有任何附带条件、没有任何利益回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