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不光BBC不爽,CBC也不爽了 -- 晨枫

共:💬34 🌺6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不光BBC不爽,CBC也不爽了

    BBC今天酸溜溜地用1.5秒钟,说火炬在阿曼还算平静,接着就加州大学的一个报告大做文章,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污染大国。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有多准确,我猜中国政府自己也没有太精确的数据,他的数据从哪里来?BBC放了太原严重污染(还是浓雾?)的镜头,戏说要是坏分子躲在这里,几年都不会抓住,因为根本看不见人。可笑的是,他们放热电厂排放的镜头的时候,用一个巨大的烟囱一样的东西里滚滚冒出来的“烟”作为例子,却不知这是冷却塔,放出来的是滚滚的水气。太原的污染或许确实厉害,但至少把“罪证”找对了。好在后半段BBC自己也说,中国强调污染排放应该以人均排放为标准,而不是国家,还算没有彻底一面倒地偏向性报道。

    不过CBC对阿曼的火炬用的词是“decidedly warmer reception”(字面翻译为绝对更加热烈的欢迎),看来他们忘记统一口径了。但今天早上CBC新闻照旧一字不提昨天在渥太华的华人示威,嗯,不奇怪。CBC对穆沙拉夫倒是说了一句,在国内政局不稳的时候,穆沙拉夫反而在北京,还播了一段他的讲话,大意为火炬在巴基斯坦绝不会像在其他国家一样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巴基斯坦人会对火炬不敬,如果有“外来力量”要捣鬼,巴基斯坦将严厉对待,不给可乘之机。CBC好像对巴基斯坦竟然置民主、自由尤其是反华大业于不顾很是不满。

    没有关系,中国照样发展。总有一天,BBC、CBC、CNN……的听众们一早醒来,发现再也不能做鸵鸟了,一定会问:“中国的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我们一无所知?我们能相信我们的媒体吗?”,面对受到现代教育、了解西方但强烈爱国的新一代,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谁丢掉了中国?怎么丢掉的?”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
    • 家园 我所了解的山西的两大污染:空气污染和铅中毒

      临汾的年平均颗粒物污染早已达到或超过1952年伦敦雾事件时伦敦的年平均颗粒物污染水平。1952年12月5号至9号四天内,伦敦的颗粒物污染水平骤然上升,造成一万两千多人死亡,当时的病人和死人连救护车都拉不及。

      山西的铅中毒差不多是全国最高的。铅中毒对学龄前儿童的脑发育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预计十五到二十年以后,山西的升学率会有显著下降,而犯罪率则会明显上升。

      我准备就这两个话题写些文章,在西西河上发表。

    • 家园 污染和经济发展水平

      污染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燃料-煤.

      举个例子:

      瑞士日内瓦及附近的地区,风景如花,推开窗门,常常能够看见勃朗峰.一次我和一位在这里住了很久的人谈起污染问题,我说中国现在的污染很严重.他说欧洲过去也如此,他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冬天是看不见勃朗峰的,因为大家都用煤取暖,冬天能见度很差.前一段,瑞士和中国对长江污染做了一次联合调查.调查报告说长江污染程度相当于70年代的莱茵河.

      谈到污染,西方媒体最爱说中国是世界第二(甚至第一)污染排放大国,可是他们却不提中国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中国人均能源消耗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却生产了世界大部分的钢,铝,除了用于出口满足世界的需求,剩余大部分用来进行基础建设:铺路修桥,兴建住宅,提高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与西方不同,中国的重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普通民众的能源消耗非常少.而西方国家,能源大部分用在相对次要的生活用途上:私家汽车,超过半年的取暖(瑞士暖气从10月1日到次年5月1日,直到你穿短袖还有暖气,瑞士很多地方的气候其实比北京温暖的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