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不光BBC不爽,CBC也不爽了 -- 晨枫

共:💬34 🌺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不光BBC不爽,CBC也不爽了

BBC今天酸溜溜地用1.5秒钟,说火炬在阿曼还算平静,接着就加州大学的一个报告大做文章,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污染大国。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有多准确,我猜中国政府自己也没有太精确的数据,他的数据从哪里来?BBC放了太原严重污染(还是浓雾?)的镜头,戏说要是坏分子躲在这里,几年都不会抓住,因为根本看不见人。可笑的是,他们放热电厂排放的镜头的时候,用一个巨大的烟囱一样的东西里滚滚冒出来的“烟”作为例子,却不知这是冷却塔,放出来的是滚滚的水气。太原的污染或许确实厉害,但至少把“罪证”找对了。好在后半段BBC自己也说,中国强调污染排放应该以人均排放为标准,而不是国家,还算没有彻底一面倒地偏向性报道。

不过CBC对阿曼的火炬用的词是“decidedly warmer reception”(字面翻译为绝对更加热烈的欢迎),看来他们忘记统一口径了。但今天早上CBC新闻照旧一字不提昨天在渥太华的华人示威,嗯,不奇怪。CBC对穆沙拉夫倒是说了一句,在国内政局不稳的时候,穆沙拉夫反而在北京,还播了一段他的讲话,大意为火炬在巴基斯坦绝不会像在其他国家一样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巴基斯坦人会对火炬不敬,如果有“外来力量”要捣鬼,巴基斯坦将严厉对待,不给可乘之机。CBC好像对巴基斯坦竟然置民主、自由尤其是反华大业于不顾很是不满。

没有关系,中国照样发展。总有一天,BBC、CBC、CNN……的听众们一早醒来,发现再也不能做鸵鸟了,一定会问:“中国的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我们一无所知?我们能相信我们的媒体吗?”,面对受到现代教育、了解西方但强烈爱国的新一代,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谁丢掉了中国?怎么丢掉的?”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
家园 他们也是人,也要吃饭滴

把自己彻底搞臭,不仅是中国人,本国人也会怀疑的,没了信誉,饭碗就成了问题。所以现在拼命找理由,找线索,希望能蒙混过关,所以,决不能放松,一定要痛打落水那啥。

花一个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最近老想起“制台见洋人”来

1840年以前,中国官府民众很少接触洋人;等到开始正眼瞧他们、接触他们了,总是觉得他们没有教化,愚昧落后,粗鄙不堪,就像现在洋人看咱们;没过多少年,几次侵略战争之后,领教了洋人的厉害,又从官府开始对他们奉承巴结。现在是不是风水轮流转,洋人要开始从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到觉得咱们厉害了,开始从蔑视到崇拜的过程了.

家园 要说丫还挺会挑地方

太原的污染问题的确是比较严重的,没办法,能源重化工基地嘛。不过选电厂的冷却塔实在太搞了。道哥讲话“素质,素质”。

由于燃煤造成的污染在山西的工业城市都是大问题,这方面的整治是长期的。

家园 太原污染确实严重。

下完雪的晚上,还是白色的,第二天雪地就是发黑的细微炭粒染成的灰色了。

化了雪的地面脏得很。

不过,站在高楼上,能见度肯定还是有好几公里远的,反正可以看到周围的山,那就至少十几公里了。

家园 晋祠流水如碧玉

真是可惜了。我97年的时候在太原待过一阵,那是好象还好。那是比较落魄,流了长胡子。

家园 又发了一次给你

啥时候得空检查一下邮箱。

家园 这个我认为是太原的污染特色造成的

太原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燃煤的排放。相对来说煤屑和粉尘比较重,不容易在空气中悬浮,很快会沉降到地面。所以太原的空气污染高度相对较低,也相对较黑。特别是冬天,加上北风一吹,在外面十分钟以上脸上特别是耳朵就能感受到落上去的粉尘。而太原的沥青路面总是那么黑,跟刚铺好是时候一样的颜色,我一直以为那才是沥青路面的正常情况呢,直到俺有一天去外地上大学,嘿嘿。

但如果望天,却发现天空相对蓝些。尤其是爬上高处感受很明显。有一年扫墓去牛陀寨烈士陵园,站在山顶望去,市区被笼罩在灰蒙蒙的烟雾中,象着火一样。但高处的情形则舒服很多。---

家园 刚看到了

谢谢老燕,今天睡了先,明天再读

家园 太原环境问题是若干原因造成的

一个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太钢、化肥厂、化工厂、发电厂太多,而且太钢位于城市西北角,一到冬天,那点煤烟都吹到市里面了;二是地形,太原周围三面环山,只有南面是缺口,煤烟闷在盆地里,不容易很快吹散;三是气候,黄土高原干燥多风沙;四是过去集中供热搞的不好,冬季取暖有单位小锅炉、个人家的煤炉,整个冬天如果没有大风真是不见天日啊。

不过这几年集中供热力度很大,取暖污染的问题快解决了,而且搞了汾河公园,感觉小气候也湿润了一些,工业布局和地形的问题估计要改变的话代价太大,总的来说环保还是有些成效的。

家园 污染和经济发展水平

污染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燃料-煤.

举个例子:

瑞士日内瓦及附近的地区,风景如花,推开窗门,常常能够看见勃朗峰.一次我和一位在这里住了很久的人谈起污染问题,我说中国现在的污染很严重.他说欧洲过去也如此,他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冬天是看不见勃朗峰的,因为大家都用煤取暖,冬天能见度很差.前一段,瑞士和中国对长江污染做了一次联合调查.调查报告说长江污染程度相当于70年代的莱茵河.

谈到污染,西方媒体最爱说中国是世界第二(甚至第一)污染排放大国,可是他们却不提中国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中国人均能源消耗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却生产了世界大部分的钢,铝,除了用于出口满足世界的需求,剩余大部分用来进行基础建设:铺路修桥,兴建住宅,提高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与西方不同,中国的重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普通民众的能源消耗非常少.而西方国家,能源大部分用在相对次要的生活用途上:私家汽车,超过半年的取暖(瑞士暖气从10月1日到次年5月1日,直到你穿短袖还有暖气,瑞士很多地方的气候其实比北京温暖的多)....

家园 矿务局子弟,

上来叹息一声,太原还算好了,要想了解什么是生态毁灭,还是看临汾吧,可怜当年的花果城!

家园 他们正真担心的是中国生活水平提高后他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么高雅的生活

印度、巴西、印尼有同样严重的污染问题,他们也不管呢。老实说,谈一大堆问题都是绕圈圈。中国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但中国在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里做得也不差。死盯着中国实际上是有很多心理层次上的因素。当然,这些因素一般人是不肯承认的。发达国家可以把街道搞地很干净、空气很清洁、垃圾还分类,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的。根本的东西是要花代价的,放弃汽车意味着放弃个人自由,放弃现代化住房意味着放弃安全感,放弃暖气、空调、大容量电冰箱意味着放弃整个生活的乐趣。最好就是别人永远贫穷,永远饥荒,永远对赈灾音乐会感激涕零,他们独享安全感就可以了。

家园 没去过临汾,大同的情况吓了我一跳,那叫个黑
家园 现在情况好多了

想想汾河以前那个样子,看看现在的鸟语花香,还是大有进步的。前几年我坐火车一到榆次就开始打喷嚏,现在好像不至于了,不过鼻炎还是照例要犯的:-(。在太原长大的我,觉得北京的环境还是不错的,这是实话。

我家以前就在东山上,往城里看总是能看到城市的上空漂着一团灰色的污染物,久久不散,印象很深。

太钢在上风口,气候又干燥,地形是盆地,三面环山,小煤窑遍地,东山西山几乎没有像样的植被......积重难返,环境的整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隔三岔五回太原,能看到点点滴滴的进步,我已经很满意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