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武侠、小说与狗骨头 -- 河蚌

共:💬12 🌺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武侠、小说与狗骨头

    ---关于武侠和金庸,我也闲扯上两句。

    太史公《游侠列传》开篇即引韩非子的言论,“儒以文乱法,侠恃武犯禁”,也就是说两者对于社会秩序,都是破坏者,亦或说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让太史公没想到的是,在他之后的两千年,儒家竟然成为中国文化的独尊,“号令天下,无所不从”,而侠则日渐没落,“舍生取义”如程婴,“士死知己”如豫让,“一诺千金”如季布,“厚施薄望”如郭解,俱成往事,甚至连那种任侠的精神都不存在了,只留下市井豪强,地痞泼皮,以及“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不伦不类的切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是江湖虽在,武侠却无踪迹了,这,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然而世间总是有许多不公平,似乎依靠现行的制度不可能解决,于是百姓们还是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出来救民于水火。救世主有两种,一种是手拿尚方剑的青天,这是制度内的,另一种是手持杀人剑的侠客,这是制度外的。相对于青天的遥远,侠客似乎更贴近,也更能引起草民的认同。虽然现实中侠客从来都是听说过没见过(这一点与神鬼相同,所以《聊斋》《封神》也很流行),但是他却在小说中得以重生。尤其是近现代,武侠小说更成为中国小说的一大流派。

    武侠小说读多了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似乎真有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存的江湖。霹雳堂、南宫世家、蜀中唐门、六大门派,所有的武侠小说中都有这些相似的背景。这个虚幻世界的起源据说是一个麻将桌,卧龙生、诸葛青云等一批写手边打麻将边讨论自己的小说连载,然后与东风、八条一起出手的还有这众多的金牌NPC。

    武侠小说有如此众多的粉丝,这虽然令人叹为观止,却也不令人奇怪。在西方,“骑士小说”也曾经风靡一时,甚至出现了几部骑士恶搞小说,比如《堂吉诃德》,只是没想到,几百年后,恶搞的作品成了世界名著,而正本的小说则早已埋没在历史沉积中。

    金庸的出现,让武侠小说走出了那个虚幻的世界,并与中国的历史接起来,有一句话叫做“人的心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当“一统江湖”的宏愿升华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武侠小说自然也由地摊升到了华人文化的主流世界。金大侠是个双面人,一面是武侠小说家,另一面却是《明报》的主编,甚至是香港特首推委会的委员。正是因为这种功底,金大侠将武侠变成了一种文化的主流,如同候宝林之于相声,严凤英之于黄梅戏。

    然而这之后的发展就比较传奇了,两面人的金大侠似乎变成了双头怪,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代表着世俗,有着无以伦比的人气,而报人查良镛代表着知识,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双头怪纠缠在一起,最后竞有了比翼鸟的功效,翱游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而武侠,不但由地摊变成了文学,如今甚至要进入名著圣殿。老巴曹茅统统拿下,鲁讯靠边,谁能永载江湖,唯我金大侠。

    如果对武侠小说看得比较多的话,那么就会知道,梁金古温黄构成了一个武侠小说的发展史,梁羽生号称现代武侠的开山之祖,但故事比较呆板,金庸则将历史、人情、人性等因素加到武侠小说中,古龙自《多情剑客无情剑》后一改武侠小说直白的老套,去除其中啰嗦的叙事,将情节写得更为紧凑。温瑞安自身就会功夫,接续古龙的风格,在行文中加入更多的西方小说笔法,甚至包括意识流。黄易则在小说中尝试多线索、多主角的蒙太奇写法,在《大唐双龙传》采用双主角、双线索叙事,而《边荒传说》则更是采用多线索模式,并且在谋略、战争场面上有很大突破。

    然而所有的武侠小说中好象只有金庸有这样的待遇,古龙、梁羽生、黄易,也有很多的粉丝,但是依然被列入四大俗中,也没有谁想把他们的小说升上来。金大侠不但有此殊荣,而且圣眷还在日益隆重,以至于要在“红学”之外更多了一门“金学”。不知道“飞雪连天射白鹿”,不但是孤陋更是无知。难道金庸的书真的就是如此“博大精深”,需要一群人研究出一门学问吗?其实未必。

    百家讲坛的制片人有个很精辟的观点值得推荐,他说我们的栏目就是面向中学生的,因为不管一个人是教授,还是博士,在非其专业的领域,他的知识程度也就是一个中学生。正因为面向的受众不要求有多高的知识水平,所以百家讲坛才能有那么多的观众,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那么多的专家去质疑易中天的走红。也许金庸的小说正好是这样,因为直白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读者群,拥有最铁杆的粉丝,又因为在里面加入了所谓的人性、思想、政治之类的阳春白雪,就被人视之 “**与**的对接”,于是“入得厨房,又上得厅堂”。

    有些书虽然好看,但是看一遍就不想再看,还有些书看完还想再看,但是再看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看的,而最出色的书,是手不释卷,看完后再看一遍,然后还想再看。第一种书如通俗小说,第三种书是名著,而金庸的书,我确实品出了第二种感觉。比如《射雕》,读了一遍,觉得不过瘾,再读,却又觉不出什么来,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对于文学而言,故事性是基础,但是并不是全部。读书是有多层境界的,起初是说故事,然后是看文笔,最后是品韵味。在八十年代,《射雕》、《霍元甲》、《武则天》之类的港台电视剧风糜大陆,甚至播出时万人空巷,然而到现在,再去看那些电视剧,就有些目不忍睹。金庸的小说其实就如同港台七八十年代的电视连续剧,一个故事、一个线索、一个主人公,从头走到尾,与其说我们看完一本书,还不如说是完成了一个RPG游戏。

    其实金庸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在《鹿鼎记》后记里说过,他的这本书不象以前的书那么受欢迎,是因为韦小宝这个角色很难去扮演。读书的乐趣在于能扮演主人公,这就是所谓的YY境界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阅读能力不可能太高,但是却真是涵盖了最大的一群人。正是为了照顾这些读者,武侠小说不可能脱出一些套套,单线程,单背景,情节要连续,不能有跳跃,所有的事情都要说清楚,要够直白,那种“拈花微笑”的写法是不能用到武侠小说中的。

    历史在发展,甚至武侠小说的技法都在改变,然而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金庸的小说成为“金学”就是这样的事儿。很多人说王朔只看了二十分钟的金庸小说,没有发言权,然而我却认为他对金庸小说的评价是说到点子上了,一个人即使写上千万字的小说,但是行文的风格却总是一致的,二十分钟已经足够把握了。语言贫乏,叙事啰嗦,人为制造矛盾,这都点到了金庸小说的根节上。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评价竞会引起“金迷”们的反驳。金迷们总是会对那些批评者说,看过金庸小说再说。但是不幸的是,金庸小说只有“飞雪连天,笑书神侠”,只区区十四部,很多人都读全过。只是十分想问一下“金迷”,你们又读过什么,读过《悲惨世界》吗?读过《战争与和平》吗?不说国外的了,读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吗?读过《白鹿原》吗?甚至再说一句,读过王朔的书吗?怎么知道他不能去评价金庸。打个不中听的比喻,在狗的世界观中,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骨头,但是这种世界观的形成,恐怕是因为狗吃过的最好的东西只有骨头罢了。

    • 家园 好文章

      金庸写了很多关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以及和谐稳定的东西,为人又很乖巧会说话,所以今圣很喜欢。文学水平就是很扯淡了,某些人往上拔高就是投机了。

    • 家园 【讨论】不能苟同的一些地方

      一 文章写得好好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曲解太史公,

      太史公引韩子的言论是什么意思?是为了表示他赞同这个看法并鄙薄儒者和侠者吗?

      还是看看原文吧: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于世雲。

      ....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

      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爲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

      这些段落很清楚的表明,太史公认为,虽然韩非同时否定儒者和侠者,但儒者往往闻名于世,而侠者默默无闻,太史公痛恨这种情况,所以要专为游侠列传以褒扬他们。

      然而世间总是有许多不公平,似乎依靠现行的制度不可能解决,于是百姓们还是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出来救民于水火。救世主有两种,一种是手拿尚方剑的青天,这是制度内的,另一种是手持杀人剑的侠客,这是制度外的。相对于青天的遥远,侠客似乎更贴近,也更能引起草民的认同。虽然现实中侠客从来都是听说过没见过(这一点与神鬼相同,所以《聊斋》《封神》也很流行),但是他却在小说中得以重生。尤其是近现代,武侠小说更成为中国小说的一大流派。

      这段话本来是可圈可点,但以为这就道出了金庸风靡的秘密,那就失之浅薄了。不完全地概括一下,在金庸小说中除了对公平的虚拟实现之外,你至少还可以看到以下东东: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

      把金庸看作是文字上的蔡志忠,只不过,他是用大型的故事情节去给传统文化的某些段落配图。已故的文学博士胡河清说过,金庸是二十世纪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播者,此言不谬。

      2 对情感的描写。

      很多人在金庸小说里找到了自己的情感投射,要否定这种投射,你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要么,这种投射是无价值的,要么,这些情感可以在别的小说中得到更好的投射。我倒是很原意看到兄台能在这方面展开论述。

      3 对现实,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笑傲江湖通过东方不败

      对文革的影射,侠客行通过石破天对 我注六经 的繁琐传统的反思,鹿鼎记韦小宝的成功对 中国社会

      潜规则的揭示。这些东东,都是其他武侠诸家难以企及的。

      然而这之后的发展就比较传奇了,两面人的金大侠似乎变成了双头怪,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代表着世俗,有着无以伦比的人气,而报人查良镛代表着知识,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双头怪纠缠在一起,最后竞有了比翼鸟的功效,翱游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而武侠,不但由地摊变成了文学,如今甚至要进入名著圣殿。老巴曹茅统统拿下,鲁讯靠边,谁能永载江湖,唯我金大侠。

      这些话感觉味道怪怪的,似乎世俗与知识,人气与社会地位是天然对立的,不知道这个看法从何而来?武侠如何地摊了,我不清楚。如果是因为它的通俗性而这样说,那我得说,武侠的地摊度不会比列入中国古典名著的水浒和列入世界名著的基督山伯爵更高。

      正是为了照顾这些读者,武侠小说不可能脱出一些套套,单线程,单背景,情节要连续,不能有跳跃,所有的事情都要说清楚,要够直白,那种“拈花微笑”的写法是不能用到武侠小说中的。

      这真是有趣的文字了,这就是说,武侠在形式上单调了。可是,前面兄台为之抱屈的老巴曹茅,哪一个何曾在形式上复杂过呢?真要论起来,属于晚辈的金庸还得沾点便宜,他在雪山飞狐中对结局的开放式处理,在形式要比那几位新潮得多。

      只是十分想问一下“金迷”,你们又读过什么,读过《悲惨世界》吗?读过《战争与和平》吗?不说国外的了,读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吗?读过《白鹿原》吗?甚至再说一句,读过王朔的书吗?怎么知道他不能去评价金庸。打个不中听的比喻,在狗的世界观中,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骨头,但是这种世界观的形成,恐怕是因为狗吃过的最好的东西只有骨头罢了。

      据我所知,鼓吹 金学 的人中读过那几本书的人并不少。尤其是说到王朔,已经把门槛大大降低了。

      若是楼主真以为金庸的许多读者是因为没有读过别的才喜欢金庸,我不得不说,在想象矮化一个人并击倒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最后,我并不赞成对金庸的过度吹捧,但,同样的,也不赞成过度贬斥。一分事实一分评价,没必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家园 金大侠被拔的太高

        首先声明,我虽然不是武侠迷,却看过绝大部分的武侠小说,包括金古黄的全部作品,也包括梁羽生的大部分,温的小说看的不多,因为不喜欢,走偏门太厉害。因此我并不是说武侠小说怎么样,我只是反对将金庸作品变成金学,这个简直是对中国文化的污辱。

        关于第一点,这个是我的错,不该说太史公言。说这句话,只是想点出儒和侠在统治者心中的地位,说实在话,我觉得那句话对儒和侠的评价都中肯,包括现在都是这样,他们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关于第二点,是我觉得金迷们最不可接受的地方。武侠小说之所以不被作为正统文学(正统文学可以下一个简单的定义,能够被考虑上教科书的作品),就是因为它的背景的虚幻。金庸的武侠小说充其量只是引了一点历史,即使引用历史背景最广阔的《天龙八部》,也不过如同盆里江山,花瓶点缀而已,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至于对情感的描写,对现实、历史之类的思考,有则有,但是如果眼界宽一些,就会发现别的类别作品所涉及的深度要大的多。对金庸作品,真的还不到要逐字逐段拿出来点评的地步(金学就是这么干的)。

        第三点,我想你理解错了,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金大侠具备了这两点的统一,所以他才能够升华。

        这个话题引开了,就可以写一篇文章,我们深一步说,世界是不是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体系叫社会,另一个叫江湖。社会是金字塔型的,是有秩序的,江湖是平面的,是无秩序的,是个体的组合。江湖要的是一种声望,社会则依靠实实在在的地位。

        名气这东西实际上是江湖所具有的,比如大家一起喊涛哥,这个就是江湖的声望,但是如果在社会上,你遇见他,即使不手足无措,多也会拘束,如果真那么放得开,反而让人看着不着四六。大多数情况下,名气和社会地位真的成反比,名气是一个双刃剑,让很多人拿来当作谈资的人一般都无法有太高的社会地位,比如影视明星。

        而金庸则在江湖中具有名气,又在社会中又以查良镛的面目出现有着实际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在中国大概只他独一份。因此我说他之所以能够被捧的那么高,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另外,我倒是认为金庸的作品与大仲马的作品的地位是一样的。要知道,在文学中的地位,一百部《基督山伯爵》也比不上一部《茶花女》,实际上大仲马一生的成就都比不上他儿子的这么一本薄书。

        关于第四点。我对老巴曹茅的作品并不具有好感,最喜欢看的还是王小波,但是武侠的行文之单调确是事实。还是一句话,他达不到要成为金学的高度。

        第五点,关于狗骨头的说法,大概十分伤武侠迷的心。写文时总难免喜欢好为大言,惭愧。关于王朔,我想并不是降低门槛,如果你看完他的作品,尤其是从八十年代往现在看,就知道他对社会的影响有多深。实际上这三十年来,最值得推崇的作家就是王小波和王朔了。他们对于白话文的行文叙事方法都有着突破性的成就。

        总结一下,我不是想过分贬低武侠小说(因为我甚至现在还是武侠小说的追读者),我只是觉得作为金迷的表现太过分,好象这个世界上只有金庸是最好的,他的作品就是极致。

        • 家园 即使是在最古典的英国

          司各特的英雄小说也是被列为英国文学的杰作之中的。

        • 家园 【讨论】仍然不能苟同

          首先要声明一下,其实我对金学家们也很不以为然,但我不会因此而把气发在金庸头上,金老爷子该有

          的文学地位不会因为几个金学家而拔高,所以,也

          用不着故意贬斥以达到平衡。对于兄台的回应,我

          就不逐句点评了,列举一些事实吧:

          1 韩非心目中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可不只是儒者和侠者两类人,而是五类人,称为五蠹,去看看五蠹是哪些人,再考虑是否可以,不作讨论直接就引用韩非以否定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2 正统文学的定义很不严谨。白发魔女传节选N久前就进了中学教科书。如果说是文学史之类的教科书,我想大仲马没问题吧,大仲马是第70位进入先贤祠的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也是继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马尔罗之后第六位进入先贤祠的法国作家。

          3 同样的,大仲马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完全可以靠作品在江湖的人气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

          4 比你苛刻百倍的大学者俞樾评价三侠五义:

          “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正如柳麻子说《武松打店》,初到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精神百倍。如此笔墨,方许作评话小说;如此评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一种笔墨。

          5 如果背景虚幻是一种原罪,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早就被逐出文学的天堂了。

          6 王朔的笔墨不怎么样,他的长处在于有生活。

          说白了,就是有痞子经历。80年代大众对官方推行

          的主流社会秩序无比厌倦而这种厌倦又无从表达,特别是,不能以政治色彩

          浓重的方式表达,痞子(而不是斗士)完成了这种对厌倦的表达和对那种秩序的捅破。这就是王朔的价值,并不更少,也不更多。

          说到语言,那其实不是他的强项,他的语言水准并不比北京一个普通的侃爷高多少,长处是有生活气息,短处就是贫,一味的贫。

          但是北京话长期以来成了文坛的主流语言,他就沾了这个光。所以,他自己曾经以占了大便宜的心态说过,苏童他们那些南方作家语言再好,也没辙

          7 王朔对孙甘露的语言倒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其实暴露他在语言上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有时表现为读过纯文学后对俗文学的优越感。

          8 王小波只有解构的能力,很多人借解构获得自己的NB感,他人的SB感。其实,这种NB感比会缝扣子的成就感还虚幻,也不过就是,我会撕衣服了,我会撕衣服了。

          • 家园 本想回复楼主

            看到丁坎兄的发言,发现完全不必了,自己也不可能说得更透彻和到位。花上。

            最后忍不住还想画蛇添足几句。

            如果说金学是过高的拔高了金庸,那么对王小波的过度推崇有时候也未必不是故作“曲高和寡”的态度。如果说金庸作品只是狗骨头,王小波也大致不过是更fancy一点的狗罐头。这学那学,原本也常是很多文人跟着大师混碗饭吃的手段而已。真正的大作家,又有几个是做某学出身的呢?

            金庸平实流畅的文风,是不是就对所谓白话文创作没有丝毫贡献?王小波的文风在中文作家中或许颇为新颖,但再看一些西人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实也未必。至于王朔,恐怕更多是社会造就了他,而不是他影响了社会。更何况他的黄金时期实在很短,前期稍显幼稚,而后期的作品就真正让人知道什么叫“江郎才尽”。

          • 家园 王朔到“动物凶猛”才谈得上文学语言,王小波只能叫才华横溢。

            王小波看的时候觉得挺爽,合上书发觉没有任何教益,不过是才子,谈不上大家。名实不符。

            王朔应时而作,应时而红,市井语言上有独到之处,社会功效与影响有,艺术水平上,实在也没什么。

            花!

    • 家园

      现在的人总是说仗义,义气在哪里?曾经的义气又是什么?总是一种虚幻而已。

      • 家园 走过从前了

        我就感觉父母那一辈人做事比我们这一辈地道的多,所以不要说什么“虚幻”。

        • 家园 父母一辈有他们的生活准则

          在大环境的控制下,他们能去踏实的在一个岗位上呆着,做出一些事情,而现在我们一代有了更多选择机会,当然没有那么踏实了。不过义气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